• 我的订阅
  • 人文

民国时,鲁迅一个月工资是300块大洋,这数字放在今天是什么水平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1-27 21:55: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鲁迅工资放今天啥水平?

1916年2月,鲁迅在日记中写道,本月晋升第三级俸,月工资从280块大洋涨到了300块大洋。这份工资,其实来源于鲁迅的本职工作,也就是民国社会教育司的科长。当然,鲁迅的收入也不单单只有本职工作。他除了是民国的公务员外,还是一名文豪,时不时就可以通过写稿子来赚稿费。那鲁迅拿着这些工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

民国时,鲁迅一个月工资是300块大洋,这数字放在今天是什么水平

以当时的上海为例,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如果一个月只有不到30块大洋的收入,那这个家庭的经济就是贫民阶段。但能有66块大洋的工资,那这个家庭的经济就属于一般家庭;如果收入为100块到200块之间,那就是中等收入家庭;如果是三百块大洋,那就是上等人的生活了。所以,单从收入来看,当时的鲁迅其实已经过上了上等人生活。但可惜的是,鲁迅不是光杆司令。

鲁迅自己曾在日记中记录过1912年到1917年的开支情况,那个时候,鲁迅还未结识许广平,所以大部分的开支都用到了赡养母亲和帮扶弟弟身上,在他们身上,鲁迅每个月都要支出至少150块大洋。

民国时,鲁迅一个月工资是300块大洋,这数字放在今天是什么水平

而刨除这个大头之后,鲁迅才开始往自己身上花钱。一般来说,他每个月都会花30块大洋给自己买书,然后还会花30块大洋当做生活费。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最无可避免的,还有大大小小的婚丧嫁娶应酬,一来二去也花了不少。

那个时候,一个普通的工厂职工,一个月能拿到40块大洋的工资,就已经要支撑一个家庭了。稍微好点的律师、工程师等职业,能拿到手的工资大概是100块大洋。而当时的一块大洋,大概能买8斤的猪肉或者是150颗鸡蛋。如果按照现在的购买力来看,那一块大洋大概相当于人民币150元。

民国时,鲁迅一个月工资是300块大洋,这数字放在今天是什么水平

按理说,鲁迅赚的钱,应该足够他生活。可偏偏,鲁迅不仅要养活自己,养活母亲,还需要支撑自己那两个时常手头紧的弟弟。所以,一来二去,鲁迅其实过得也是入不敷出的日子。最贫困的那一年,鲁迅还卖掉了自己的绍兴老宅,并向朋友借了不少钱来周转!鲁迅的生活贫苦,也不免让人好奇,他赚的钱都到哪里去了!

作为民国公务员的鲁迅,之所以月月领300块大洋,仍入不敷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家是一个吞金兽。鲁迅留学归来后,在民国的教育部工作,吃的是公粮,赚的钱也是他们家最多的。而那个时候的鲁迅,也还没有遇上许广平,按理说,只要好好打理,是可以过上好日子的,但谁也没有想到,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不争气啊。

民国时,鲁迅一个月工资是300块大洋,这数字放在今天是什么水平

和鲁迅一样,周作人也去日本留过学。但不同的是,周作人学成归来的时候,还带了一位日本小媳妇羽太信子。在鲁迅母亲的眼中,自己这个二儿媳是个实在人。在家里头什么都干得了,不管是上街采买,还是打扫家务,通通都是一把好手。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朴实的日本传统女性,竟然也有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

当时,鲁迅几兄弟都是住一块的,可鲁迅因为和原配夫人朱安不合,一般情况下不愿意回家,只给钱。但朱安不识字,所以也没有管家的想法,于是鲁迅交回家里的钱,通通都到了羽太信子的手中。但羽太信子拿到钱就乱花,不仅会花光鲁迅交给家里的钱,就是周作人好不容易赚回来的稿费,也会被花得干干净净,甚至于需要负债生活。这还不算完,羽太信子自己不工作,却会沾着鲁迅和周作人的光,把自己的家人接来同住。

民国时,鲁迅一个月工资是300块大洋,这数字放在今天是什么水平

就这样下去,鲁迅的工资就是再翻两番都招架不住。鲁迅本身就比较节俭,一双鞋破了洞还能补补继续穿,时间长了,也看不下去羽太信子的行为。就好声好气地劝周作人管一管,但周作人虽读书多却不明理,没当一回事。结果,等鲁迅又一次回家取东西的时候,竟然遭到了自己弟弟和弟媳两人的辱骂,双方爆发了严重的冲突。此事过后,鲁迅也正式和自己这个不明理的弟弟分了家。

分家之后的鲁迅,也不再需要供养周作人一家,更不用被羽太信子的一家吸血了。如此一来,鲁迅的经济反而宽松了些。

民国时,鲁迅一个月工资是300块大洋,这数字放在今天是什么水平

1925年3月,鲁迅结识了许广平,并在两年后的十月开始了共同生活。这一时期的鲁迅,日子过得就舒坦很多了。许广平就曾说过,两人刚到上海的时候,其实租个一层楼就完全够用了,但鲁迅不干,非要租一栋三层洋楼。而鲁迅租的地,都是非富即贵的地方,基本个个都有水电气。这样的宅子,在那个时候的上海,可属实是不常见。

当然,鲁迅也不单单是住得好了,就是在花钱买书上,也更加大胆了。之前,他一个月能花30块大洋买书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从1928年开始,鲁迅每月在买书上的花销足足有90块大洋。要知道,在当时那个社会,一个五口之家每月能有66块大洋,那全家人可就都吃饱饭了。

民国时,鲁迅一个月工资是300块大洋,这数字放在今天是什么水平

但鲁迅最赚钱的,其实不是在民国当公务员,而是在民国当文人。人人都知道鲁迅的笔是锋利的匕首,能够剖开民国这个吃人的社会,也能痛击社会中的不堪。但极少人知道,鲁迅的笔也是一颗摇钱树。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变动之中,而文人墨客和知识分子,也不甘示弱的以笔为刀,在报刊上挥洒自己的思想。另外,受经济影响,当时的出版社,不愿意耗时耗力的出版长篇小说,几乎人人都在争取短期流量,出版短篇小说和杂文。于是乎,鲁迅也顺势而为,开始大批量地撰写杂文。

民国时,鲁迅一个月工资是300块大洋,这数字放在今天是什么水平

从1933年开始,鲁迅就不断变换笔名,疯狂发表杂文。到1934年9月,鲁迅在这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光笔名就换了40多个,而发表的杂文数量更是高达130篇。值得一提的是,鲁迅这段时间创作的杂文,基本上全部都是由《自由谈》杂志发表的。

而鲁迅之所以如此频繁地给《自由谈》投稿,原因有二。第一,《自由谈》是《申报》的副刊,自打创刊开始,就一直在以低级趣味的文字影响国民,不管是国际大事,还是社会事件,在这里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播报。这样的创作环境是鲁迅喜欢且需要的。第二,《自由谈》的稿酬高,给鲁迅的标准是每千字10块大洋。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千字还是包括标点符号的。

民国时,鲁迅一个月工资是300块大洋,这数字放在今天是什么水平

你说说,在这两个原因的加持下,鲁迅的稿费是不是非常丰厚?当然,也有人统计过,称鲁迅在上海时期的总收入,大概是7万多大洋。有了稿费之后,鲁迅的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

儿子周海婴出生后,鲁迅非常看重,时时刻刻都想着自己的儿子。他在日记中就曾写过,1935年5月9日,为了照顾海婴,他花22元买了一台留声机。留声机这种物件,完全不是生活必需品,所以价格也比较贵。但鲁迅却不在意,为了哄儿子,直接就买下了。要知道,这个数额的钱,足够当时一个普通人花两个月了。

民国时,鲁迅一个月工资是300块大洋,这数字放在今天是什么水平

除了照顾儿子外,鲁迅对享受生活也有着自己的执着。在鲁迅看来,如果是出门看电影,那就必须要尽兴,怎么着都要坐到第一排,清清楚楚地看。当时,鲁迅常去的书店老板就曾戏谑过,称鲁迅很阔气,常常都看得起电影。

另外,在宴请吃饭的问题上,鲁迅也非常坚持,一定要吃得好,不然的话,就不如不清。所以,当他宴请自己的日本朋友或者是美国朋友时,总是带着他们去上海最好的馆子里吃饭。如果要留在家里吃饭,他也会从这些知名馆子里,请饭店的大厨掌勺。

民国时,鲁迅一个月工资是300块大洋,这数字放在今天是什么水平

不过,千万不要鲁迅是那种大手大脚奢侈的人物。事实上,鲁迅在稿费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开销最大的两样,其实就是吃饭和看电影了。除此之外,他还是那个勤俭节约的鲁迅。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仿佛文人就应该是穷酸的,只有穷酸才能写出好文章。但其实,鲁迅的文章出自他的见闻,也出自他的心。有些时候,我们真的要庆幸,庆幸鲁迅那会还过得下去,否则中国文坛,岂不是要少一位伟人!

民国时,鲁迅一个月工资是300块大洋,这数字放在今天是什么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民国社会其实对文人的照顾是非常高的。西南联大时期,教授们的工资,大多数都是上百块。陈寅恪最高,有500块,而朱自清、闻一多、金岳霖等文人,一个月基本都能拿四百块以上的工资。要知道,同时期的工人,每月工资其实只有15块,而一个小县长,也仅有20块大洋。也难怪人人都说,在抗日战争开始前的民国,是文人最幸福的年代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28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1944年,甘肃省博物馆馆长月收入几何?
...。那么,袁翰青先生的450元的月薪该怎么看?民国初年,鲁迅的月工资是360块大洋。虽然大部分时候,不能全发,有时候到手只有200块左右。但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高的工资了。其时
2023-09-10 01:08:00
古代房产交易:从西周到唐朝的演进
...北上广生活:上海的房价从来都是这么贵1,民国北京:鲁迅买两座四合院民国时,即使是北京区位最好的普通瓦房,均价也只有1345元/平方米,是今日北京同地段房价的几十分之一。鲁迅在
2023-09-08 00:12:00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鲁迅美术学院创新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鲁迅美术学院依托鲁艺80余载浓厚的红色底蕴,立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实际,紧跟新时代跨界融合的教育发展趋势,积极响应社
2023-07-30 09:05:00
在文艺青年的圣地 感受鲁迅的热力
鲁迅寄给母亲的1931年全家福6月22日清早,迎着夏天的阳光,“青睐”会员来到北京鲁迅博物馆,开启“文艺青年的圣地——纪念鲁迅迁居北京西三条21号100周年特展”专场观展活动
2024-07-10 08:01:00
中新社北京3月16日电 题:叶小纲:让年轻一代“听见”鲁迅中新社记者 高凯中国著名作曲家叶小纲《第五交响曲“鲁迅”》黑胶唱片于近日正式推出,对于自己的这一重要作品,叶小纲在3月1
2025-03-16 18:30:00
周作人当教授时待遇丰厚,为什么经济上却入不敷出?
...着一道墙,有一天管家偷了一包东西隔着墙递给家人,让鲁迅先生看到了,鲁迅先生就告诉了管家的弟媳羽太信子。 羽太信子是怎么处理的呢?羽太信子不但没有训斥管家偷东西,还对管家说:
2025-04-29 20:04:00
跟着学者去旅行 探访北京作家故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走进鲁迅纪念馆,听文化学者汪兆骞谈鲁迅生平;跟随曹雪芹纪念馆荣誉馆长李明新,找寻曹雪芹的西山足迹;与影视导演安古一起探访“南柳
2023-08-20 11:05:00
热闻|鲁迅孙子称自己90%时间刷短视频、10%看书,网友:太真实……
...。11月17日,记者在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启动仪式现场问鲁迅长孙周令飞,平常爱不爱刷短视频,他回答:“我现在是90%的时间刷屏,10%的时间用来看书。”当问到平时爱刷什么内容时
2023-11-20 16:24:00
...,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这是鲁迅先生笔下《社戏》中提及的平桥村,是让他魂牵梦绕的外婆家。文中的平桥村,正是如今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街道西北部的安桥头村
2023-06-25 20:3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
巷遇②|遵义这条宝藏老街穿越百年
开头的话: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
2025-09-18 16:17:00
书桌抽屉里,一直放着爷爷留下的一块旧怀表。表壳斑驳,指针早已停摆,背面刻着模糊的“1945.9.2”,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2025-09-18 16:47:00
大皖新闻讯 9月17日上午,《包拯:儒家文化的风范》新书发布会在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参会,围绕该书的学术与文化价值展开研讨
2025-09-18 18:29: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郑州最早“一环”,承载3600年城市史
大河网讯 郑州市区“一环”内,3600年前曾经崛起了一座商代都城。郑州商代都城是商王朝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都城,它奠定了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规制
2025-09-18 19:36:00
值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展”,9月18日在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开展,展出包含遗址
2025-09-18 21:50:00
9月1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1006发掘资料,该墓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阶段,从随葬器物判断,墓主应是一代倗国国君
2025-09-18 22:22:00
“九一八事变后,外公童长荣担任东满特委书记,带领军民开辟了10余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组建了4支反日游击队,还积极筹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
2025-09-18 23:23:00
“‘英雄’曾是家人口中的回忆。今天,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看到这么多史料和展品,我又重新感受了‘英雄’二字的重量:那是对国家生死与共的牵挂
2025-09-18 23:23:00
《义勇军进行曲》:从东北抗日烽火中诞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一座“国歌墙”巍然屹立它长8米
2025-09-18 23:56:00
9月18日,防空警报划过城市天际,电影《731》在全国影院同步上映。影院之内,几乎座无虚席。许多观众掩面而泣,神情凝重
2025-09-19 04:15:00
画笔为枪刃热血染丹青 刻骨铭心的抗战厦门记忆
厦门美专学生画的抗日插画。黄燧弼1931年的厦门美专特刊 厦门美专十周年纪念刊封面毕业于厦门美专的庄索和同事一起为新四军设计的臂章
2025-09-18 08: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