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白登之围,刘邦怎样争得了胜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11: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公元前200年,白登山。

秃鹫在头顶盘旋,四下一片皑皑白雪。接连几天的高强度作战后,阵地上汉军士兵们露出疲倦的神色,他们不时对着快冻僵的双手哈热气,反复掏着干粮袋,试图能找到一点残存的食物碎屑。

“盯紧点胡人,守住阵地,援军就快到了。”一个汉军军官压低着声音说。于是,大家又打起精神强撑着。

而在中军大帐中,刘邦有点坐不住了。

此次他御驾亲征,一开始顺风顺水,打得匈奴人节节败退。为了尽快锁定胜局,他匆匆带着先头部队,一路追到了平城附近,没想到却遇到了硬茬:冒顿单于的40万精锐骑兵。汉军骑虎难下,被围在了白登山,双方进入胶着阶段。

被围第三天,军中开始断粮。如今已是被围的第七天。援军迟迟不到,手下部队又老突围不出去,这让刘邦有点怀疑人生了。

“臣有一计,可保我军全身而退。”高参陈平走上前,神秘地说道。

陈平发现当下西汉和匈奴势均力敌,谁也难以打败谁。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啊。等网结好了,再来打鱼,不是事半功倍吗?

所以,当下死磕硬碰已无必要。既然一时难以得手,那么是时候和谈,然后退而结网去了。

既团结又斗争嘛。

但什么时候和谈?又应该怎么和谈呢?

陈平对此早已胸有成竹。接着,他对刘邦细细道来。

……

白登之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汉的对外政策,甚至改变了历史发展格局。对照如今的国际局势,其中的一些外交博弈智慧,依然值得借鉴。

白登之围,刘邦怎样争得了胜算

白登之围该不该与匈奴开战?

究竟该不该发起对匈奴的战争?应该!

因为匈奴直接打到大汉的鼻子底下了。这场仗,事关新生王朝的安危。

一、来势汹汹的匈奴人

秦汉之际,天下大乱,匈奴人趁乱大肆扩张。

匈奴冒顿单于杀死了他老爹头曼单于,自立为单于。并随后统一了匈奴各部,逐渐强盛起来。“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冒顿单于继续向南扩张,先后收复了秦朝大将蒙恬所夺的匈奴土地,以及大汉的朝那(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南鱼河堡附近)等郡县。

边境形势严峻,迫使刘邦不得不加以重视。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分封七大诸侯,便以防御匈奴为名,将韩王信封地迁至太原郡,以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为都。不久,又同意韩王信的请求,将王都迁到更偏北的马邑(今朔州)。马邑可是个战略要地,它位于山西北部,在秦时由蒙恬筑城,西北毗邻内蒙高原,南扼雁门关隘。

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就常人来看,封地肯定越靠近都城长安越安全,这样能更快争取到朝廷援军嘛。那么为何韩王信却要舍近求远呢?

究其原因,可能是韩王信感觉被穿小鞋。他开始是被封在颍川郡。颍川处于中原腹地,是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刘邦担心韩王信万一作起妖来不好控制,便以防范匈奴为名将韩王信迁往太原郡。

韩王信一看,让我这个战五渣去防范匈奴,这不明摆着是做炮灰吗?晋阳离长安也不算远,万一汉匈开战,刘邦随时可以派个督战部队来,让韩王信打不过也得打,直到把老底赔光。

于是他便要求能够去边疆,到朝廷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样离朝廷远了,天高皇帝远,万一和匈奴交战,打不过大不了原地投降。

于是,摇摆不定的韩王信,成为西汉边境最大的一颗雷,随时可能被匈奴人引爆。

白登之围,刘邦怎样争得了胜算

彪悍的匈奴人

二、战略要地受威胁

果然,没过多久,匈奴人就来了。

公元前200年秋,匈奴再次南下掳掠,韩王信所在的马邑自然就成为首要目标。

而这韩王信一看漫山遍野都是跑马的汉子,于是熟练地打出白旗,数次派遣使者向匈奴人求和。

当得知这个消息,刘邦怒了:让你到太原大家一体化发展你不去,原来你所谓的去中心化,就是方便向人投降,给人带路啊?

于是刘邦派人给韩王信发去了措辞严厉的一封信。

韩王信本来心里就有鬼,看到刘邦的信后惊恐莫名,十分害怕被诛杀。为了自保,他作出了一个极端错误的决定:“因与匈奴约,共攻汉”。

好家伙,你这直接开始带路了啊!

刘邦立马决策:啥也别说了,直接带上兄弟们去揍他呀。

在半道上,还传来一个更火爆的消息:“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这韩王信真够可以的,他觉得带路还不够,直接献地投降给匈奴人当舔狗去了。

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为何事态会如此严重?

西汉建立之初,中原赖以抵御外敌的北方防线有且仅有两条:赵国长城和燕国长城所共同组成的第一道防线;由武周塞到马邑一线所组成的第二道防线。如果马邑一失,那么中原便门户大开,匈奴铁蹄便能肆无忌惮地突入。“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威胁到都城长安。

此外,韩王信连人带地投降匈奴,这种行为损害了国家感情。马邑是西汉的固有领土。西汉正处于发展中,虽说无心开疆拓土,但保土安民却是不容推卸的责任。韩王信带人带地投降外邦,这是狠狠地踩了大汉的底线。

并且韩王信这么一投降,人们便有了“不北走胡,则南走越尔”的想法。那今天韩王信投降匈奴,明天哪个诸侯王再到南边投降越人。好好的一个国家,不都乱成一锅粥了?

所以对韩王信,理应重拳出击。

白登之围,刘邦怎样争得了胜算

汉匈形势图哪里不对?

《孙膑兵法》有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意思就是,要打仗,最好同时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如果缺了任何一项,就算能暂时取得胜利,也会留下一些后患。

显然刘邦有大概率没看过这本书。

他就是要进军马邑,擒拿韩王信。立刻,马上!

那么,实施情况会如何呢?

一、刘邦到底具不具备北伐条件?

要按照孙膑的三大指标,显然刘邦这场仗有点不太适合打。

缺天时。准确来说,天时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人的方面,即国际形势;自然方面,即气候冷暖。当时西汉和匈奴就是单挑,外交关系比较简单,可以忽略不计。但气候因素却很突出。

匈奴军队却习惯了苦寒,越冷越精神,战斗力不降反升。而来自中原的汉军士兵无法适应边塞的严寒气候,还没和匈奴开打,“卒之堕指者十二三”,士气、战斗力随着气温一起快速下降。

缺地利。匈奴人经常时不时就南下劫掠,走的都是熟悉路线,对战场地形比汉军了解得更为深刻。初来乍到的汉军人生地不熟,否则后面也不会轻易就被匈奴军队给包围。平城,对于汉军而言,相当于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缺人和。刘邦北伐,并非踮起脚就能摘桃子的必胜之局。当时汉朝还处在高速发展期,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突然开战,无疑会破坏发展环境,有点得不偿失。

并且,这次战争是由匈奴人挑起来的,刘邦多少有点被迫营业的意思。就内因而言,大家对当下是否继续平定北疆,还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

虽然有着以上种种短板,但刘邦刚在楚汉之争中战胜了项羽,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感觉世界都是他的,所以大家根本劝不住。

二、太过顺利的开端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做事太难或者太顺利都不太正常。

比如在刘邦进军马邑的途中,一切都异常地顺利。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冬季,刘邦亲率大军出征。随行的有谋士陈平、娄敬,还有将领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

汉军进入太原郡后,连连取胜,重创韩王信的军队,杀死其部下将领王喜,韩王信逃奔匈奴。

冒顿单于派左、右贤王各带兵一万多骑与韩王信的残余军队屯兵广武(山西省代县西南阳明堡镇)以南至晋阳一带,企图阻挡汉军继续北进。汉军乘胜追击,又两次击败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汉军骑兵部队,又在楼烦西北地区击溃了匈奴军队。

刘邦志得意满,想一举收获全胜。

他听说匈奴在代谷一带驻扎,便派使臣前去打探虚实。使臣们前去,看到的只是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于是使臣十余批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

殊不知,冒顿单于已经悄悄率领主力部队抵达,所有的精锐士兵、肥壮牛马都被隐藏起来。

这一幕,像不像湾湾在网上屡屡爆出简柏丞、简郁珊,以及草莓兵的梗?

当初俄罗斯要进攻乌克兰时,不也认为按照常规军力对比,俄军数据远强于乌军,“若是计算机兵推,永远都是俄方得胜”吗?但开战后俄军发现,自己对面的敌人,显然不仅仅只有乌克兰军。

汉军里还是有明白人。

娄敬专门去了趟匈奴,他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我以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

但娄敬的这句话说晚了点,当时汉朝军队已经越过了句注山,二十万先头部队已经出发了。

刘邦则感觉娄敬这小子是不是情商低啊?大军已经出发,现在说这话不是动摇军心吗?

于是刘邦直接就对娄敬开口大骂:“齐国孬种!凭着两片嘴捞得官做,现在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

于是把娄敬抓起来关在广武县,等着大军凯旋后再处罚。

白登之围,刘邦怎样争得了胜算

处在职业生涯巅峰期的刘邦灾难性的后果

刘邦率20万轻骑先到达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此时汉朝其他部队还未完全赶到。

想到之前如此顺利,刘邦决定乘胜追击。但没想到却中了冒顿单于的埋伏。

刘邦这才看清了匈奴军队的真实战斗力。

冒顿率领40万骑兵从四面展开围攻:匈奴骑兵西面的是清一色白马,东面是清一色青马,北面是清一色黑马,南面是清一色红马。说好的老弱病残到哪去了?匈奴人这直接是摆了个五行阵啊!

想知道刘邦当时感觉多震撼吗?当时他身为天子,出行时都凑不齐四匹毛色一致的骏马,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因为牲畜奇缺,当时汉军只得以步兵为主。

但刘邦毕竟经历过大风大浪,在危急关头也能处变不惊。他不慌不忙地指挥汉军上了白登山。匈奴人的四色马虽可以在平原上横冲直撞,但上了山都会变跛腿,优势全无。

接下来,围攻变为残酷的消耗战。

白登山终年有积雪,如今是个著名的滑雪胜地。可以想象当年的冬天得有多寒冷。

寒冬中,汉军减员严重,“卒之堕指者十二三”。按照这个描述,当时汉军的总数为32万,因为掉手指头失去战斗力的士兵就达到了6万以上,加上冻死饿死的,减员人数可能接近十万。这样在白登山上能够作战的汉军士兵,可能就只有十万左右。

此外汉军没携带什么吃的,而匈奴兵也只带了三四天的粮草。

白登山这张地图,面积和地形摆在那,也没什么纵深,就决定了双方都不可能长期对峙。

这必定是场分分钟定生死的仗。但双方却又投入了如此庞大的兵力。所以在双方的死磕下,白登山极具成为“绞肉机”的潜力。

这就不难想象,在白登山的七天里,汉匈双方经历了怎样血腥的恶战。

最终,汉军守住了。

这也说明汉军的战斗力也很强。小宇宙爆发汉军,以十余万的兵力硬生生抵挡了40万匈奴骑兵的多次冲锋。

即便匈奴的军事实力达到了鼎盛时期,也拿不下处于劣势的汉军。想必此时冒顿单于也体验了一把挫败感。

巨大的伤亡,让双方不得不进入了相持阶段。

当下付出的代价,对于西汉和匈奴而言,都已是极其沉重。如果非要干得鱼死网破,那种损失,可能双方都将难以承受。

也许,非战争手段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白登之围,刘邦怎样争得了胜算

白登山上的恶仗汉匈博弈

既然双方转入和谈,那么必须得明白双方意图。

一、刘邦并不急于开战

刘邦更多地是着眼于长远。

当时天下初定,分封诸侯当时还没有冒头。而经过秦末、楚汉战争,匈奴统一了北方草原,咄咄逼人地将汉朝当成最大假想敌。冲突的态势还是有点严峻。

但当时西汉的情况,并没做好与匈奴硬刚的准备。

衡量一个事该不该干,可以先看看成本。显然当时西汉还处在快速发展期,发展显然比打仗更有利,所以不理会比上去打一架的成本要低得多。要是一仗把发展机会给打没了,就算赢了天下又如何?

另外还可以看看收益。与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比起来,匈奴人所居的西北边陲多是贫瘠的不毛之地,对于西汉王朝而言,“得其地不足为广,有其众不足为强。”可以说是投入大产出低,非得让西汉瘦狗拉硬屎去打一回,估计全国都得勒紧裤腰带过几年。

并且原先刘邦对付匈奴人无非就是拖和防,从不正面怼。但这次韩王信连人带地投降过去,着实有点打脸,刘邦有所动作也是被逼的。

需要继续发展,无暇树敌对抗,以防范为主。这,就是刘邦的态度。

白登之围,刘邦怎样争得了胜算

休养生息

二、冒顿单于有心无力

相比之下,冒顿单于的野心就大得多。

白登之围,冒顿单于是下了死手的。他指挥40万骑兵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将白登山围得铁桶一般,一条生路都没给。

或许冒顿单于就想要彻底打败刘邦,然后要么以武力控制中原地区;要么逼迫刘邦投降,让西汉和西域各国一样,成为匈奴的附属国。

但现实证明,这位单于是完全打错了算盘:

1、认真点打,匈奴还真不一定能赢。刘邦所率的只是先头部队,却能将40万匈奴精锐骑兵阻挡7天,并还有一战之力。

而150公里外,周勃和夏侯婴分别从楼烦、句注山带着大队援兵急速赶来。事实上,当刘邦从白登山撤下来时,周勃的部队就已经赶到并接应。

冒顿与韩王信的将领王黄、赵利相约发起联合攻击,但到了约定的时间,王黄、赵利的军队迟迟不来,这让冒顿生了疑心,担心两人暗中联系西汉给他来个背刺。

连一个先头部队都打得这么吃力,那么等到汉军援军带着粮草一到,匈奴军队就有点危险了。

2、匈奴人不想两面作战。当时匈奴的重点在于征服西域各国,不可能两面作战。就好比当今美国,如果非要在俄乌和台海连开两个剧本,那么所带来一连串深远影响,不知其是否能够HOLD住?

3、征服中原不符合匈奴的利益。中原向来是匈奴的贸易合作伙伴。匈奴人指望着从中原运过去大量的食盐、茶叶、铁器、手工业品等。如果匈奴人骑着战马把中原打得稀烂,补给品上哪里找?

4、匈奴国力捉襟见肘。冒顿单于带兵接连七天都攻不下白登山,自己的粮草也耗费殆尽,攻击再也无法持续。而楚汉之争时,那种大型战役,动不动就要对垒几个月甚至几年。没那种补给实力,匈奴还是死了逐鹿中原的心吧!

所以,冒顿单于围白登山,围了不见得能胜,胜了也不见得能够得天下。注定收益不大的事,坚持越久付出的成本就越高。

像这种事,最多只能聊胜于无,敲敲竹杠而已,实在算不上战略层面的高端操作。

既然汉匈双方是麻杆打狼——两头怕,通过反复斗争形成了某种均势,都很难再取得啥大的突破,那么议和便是最好的选择。

白登之围,刘邦怎样争得了胜算

野心勃勃的冒顿单于避免和平的陷阱

显然议和对汉朝更有利,那么议和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避免丧失主动权

议和最忌丧失主动权,否则会带来不败而败的严重后果。

比如北宋时期的澶渊之盟,在与辽国处在势均力敌的状态下,北宋提出议和。

在这次议和中,北宋让出了核心利益,放弃争夺拱卫京城的燕云十六州,从此武备松弛,投降派在朝堂上占据上风。这些退让直接导致北宋后来被金国所灭。

刘邦肯定没有打算作出这样的退让,将国家的安危和前途交给外人主宰。

二、避免成为一纸空文

匈奴人唯利是图,习惯巧取豪夺,一贯言而无信。

议和很有可能在匈奴人的战略进逼下,沦为一纸空文。

在这种状态下,议和与不议和的区别不大。双方随时有撕毁协议爆发全面战争的危险。

就比如冷战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可谓暗流涌动,一旦双方误判,擦枪走火,接下来就可能发生毁灭性的后果。

这是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在对手的步步进逼下,苏联如果反戈一击,则有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如果苏联处处退让,最后也会被全面碾压。

这种和平,意义也不大。

那如何避免掉入和平的陷阱,去争取最优的结果呢?

白登之围,刘邦怎样争得了胜算

汉匈议和刘邦的决断

理清了双方的意图之后,博弈就此展开。

刘邦将主要围绕四个问题考虑:

一、善于戒急用忍

康熙皇帝曾赐给四子胤镇(雍正)四个字:戒急用忍。意思是,让他处事不要着急要沉稳,凡事多忍让。

有时候,要善于等待。

就比如白登之围一开始时,冒顿单于是想逼迫刘邦投降,否则就直接将之困死。

但刘邦即便身处绝境,也没打算妥协退让。

为什么断粮之后,他硬撑了七天,就是咬着牙不谈判?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刘邦等着援军的到来,这样就能够增加在谈判桌上的筹码。

而周勃和夏侯婴带着援军到来后,战场局势扭转,冒顿意识到,前几天没能让刘邦低头,那之后就更难让刘邦低头了。

所以,真正的角逐,往往在战场之外。只有沉住气,才能更好地发现和把握机会。

二、深耕共同体

怎样做会减少双方的恶性竞争与冲突?

当然是让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啊。

同样,刘邦也提出了一个充满“爱与和平”的方案:和亲。

这个方案抓住了匈奴客户的深层次需求。

匈奴最缺什么?当然是钱嘛。现在天灾人祸,匈奴人遇到经济危机,缺钱缺补给。

于是西汉就通过和亲的名义,在送美女的同时,将钱财物资给送过去。

此外,还送去了中原技术和习俗。

这样,西汉借着为匈奴人解困的机会,与匈奴实现深度链接,让双方往来更为密切。

这样很多的冲突矛盾不就消失于无形了吗?

三、绝不让出主动权

任何平等协商,都是有实力作后盾。

同时还要拼气势,努力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

通过后来刘邦的行为可以得知,虽然议和是刘邦提出的,但是他丝毫没有落下风。对原本属于自己的战略要地,刘邦表示,没得谈。

当双方达成一致,冒顿单于撤退后,在平城城下有一支匈奴军队未能及时撤出。对这支部队,夏侯婴倾注了所有的怒火,不管啥合约,只要还在我大汉土地上的敌人,一个都不能留!

涉及原则问题,即便都议了和,都容不得丝毫退让。

四、以迂为直

《孙子兵法》中提到,面对强大敌人时,要善于“以迂为直”。其意思是用迂回曲折的途径达到近直的目的。

这方面,刘邦最有发言权。

楚汉战争时,刘邦亲自率领军队出征,往往败多胜少,比如在彭城、荥阳接连失败,多次全军覆没。于是后来刘邦放弃正面与项羽硬刚,转而让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从侧面进攻项羽,直至最后对项羽形成包围之势。

所以遇到实力强悍的敌人,刘邦自然是善于打迂回战的。

既然正面难分胜负,那么就换个战场再试试。

这次遭遇匈奴,双方势均力敌,刘邦自然就放弃了正面作战的想法,转而从联系西域着手,从侧面对匈奴进行迂回。

比如刘邦选择通过贸易,来加强与西域各国的沟通联系。比如时不时将绸缎、美酒和钱财赠与西域国家,或是用西汉的玉佩来交换西域的汗血宝马。由经商到合作,然后升级外交关系,最后与西域国家建立反对匈奴的统一战线。

这样通过迂回的方式,西汉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确立了更多的优势,远胜过正面战场的胜利。

白登之围,刘邦怎样争得了胜算

张骞出使西域尾声:白登之围的胜算

通过冒顿单于老婆阏氏的牵线,汉匈双方达成了某种协议:

汉与匈奴约定结为兄弟,各自以长城为界;汉朝每年送给匈奴大批棉絮、丝绸、粮食、酒等;以汉公主与单于和亲。

在与匈奴议和之后,刘邦终于得以安全撤离。

当天正值天气出现大雾,汉军拉满弓安上箭,从匈奴人解除包围的一角慢慢地走出,才得以脱险。

脱险之后,刘邦尽斩先前进言匈奴可击的十几名使臣,并赦免娄敬,将其封为关内侯,食禄两千户,号为建信侯。

准确地来说,白登之围没有失败者,双方达成了一个双赢的结果。

短期来看,匈奴得到了他们所有想要的:单于娶了西汉的公主、得到了丰厚的钱物,此外逼迫西汉开通了互市交易。

但从长远上来看,这次协议更有利于西汉:

1、收复了失地。刘邦离开平城后,留下樊哙平定了与匈奴相接的代地,马邑后来还属汉。这样被匈奴撕开的防御缺口,大多又被堵住了。

2、争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如果拼发展的话,匈奴远不是西汉的对手。因为匈奴全靠到西域和西汉边境掠夺,没有稳固的发展基础。而西汉安定下来后,经济开始快速增长。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其国力已远胜过匈奴。

3、全面调整对外策略。西汉在战与和之间还作了独特的创新:在不适宜决战,边防防不胜防的情况下,将和亲作为了辅助防御的手段,通过感情筑牢了最后一道防线。

娄敬在第一次和亲后,还建议迁徙关东豪杰名家以实关中,从而强化王朝实力,更好地防御匈奴进攻。

通过这些调整,西汉将越来越适应局势变化,并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绝对优势。

如果胜利所需的代价极高,而收益却极低,那么不妨冷静地退一步。这样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一件好事。毕竟一味死磕到底,害人害己不说,还会砸到花花草草。

此时,不如在掌握主动权的情况下,适时退一步,为其他措施争取空间和时间。当然如果对手不愿顺着台阶下,不给主动权,那么还可以围绕主动权再斗争一次,直到双方都能自洽为止。

同时,也要能够审时度势,在不影响核心利益的情况下,对对方的诉求予以适当满足。

当前无论是俄乌战争还是台海局势,似乎也都可以借鉴白登之围的智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5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历史上的匈奴人怎么对待汉朝女俘虏的?
...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行贿才得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刘邦开国才不久就受到了如此般的侮辱他认识到与匈奴的争斗难有胜算刚做上皇帝先享享福于是采取和亲政策先后向匈奴单于冒顿
2023-01-29 22:48:00
冒顿明明可以杀了刘邦为何又放了他
...刘敬结开始谈和亲的事了。司马迁《史记》上是如此记载白登之围。“白登之围”可以说是影响汉匈关系的关键一战,可有趣的是,两国的倾国之力,你来我往地打了好几个月,冒顿单于在最有可能
2024-04-12 22:44:00
楚汉时期最强将领,仅比项羽小两岁,刘邦项羽韩信都不是他的对手
...探过许多次,正是决战是在白登城,结果大伙都不陌生,白登之围打掉了刘邦的脊梁,冒顿的军威让汉朝五十年内抬不起头来。冒顿可以说是完胜刘邦,更重要的是刘邦此时的实力远胜当年楚汉争霸
2024-08-06 10:14:00
揭秘白登之围:汉高祖刘邦的军事滑铁卢
...突如其来的战争让他措手不及。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围”。白登之围发生在刘邦统治的初期,当时北方的匈奴部落崛起,成为汉朝的一大威胁。为了彰显汉朝的威严,刘邦决定亲自率领大
2024-03-11 15:06:00
白登之围刘邦被困七天,最后靠一个女人解围
...果在白登山被匈奴包围,直到七天后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此事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汉朝与匈奴,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平城之战中的战役,但其中的记载有些可疑之处,司马迁将
2023-10-10 05:24:00
刘邦为什么会被困白登山
“白登之围”其实是刘邦被困白登山的故事,那么刘邦为什么会被困白登山?又是被谁围困?最后是否得救呢?小编带大家一一了解。战国后期中原地区一片混乱之际,处于中国北部、西北部的游牧民族
2023-01-03 20:19:00
汉匈冲突:一场错综复杂的军事对峙与外交和解
...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厄。这是匈奴单于阏氏为刘邦解《白登之围》说的话。那么,冒顿放走刘邦,真的是其阏氏的功劳吗?事实或许并非如此。一、难以施展的战场局势成吉思汗铁木真的铁骑,在
2023-11-08 14:14:00
白登之围中,匈奴已经困死了刘邦,为何最后却放其离去?
白登之围当中,刘邦之所以能脱困,是因为当时刘邦采纳了谋士陈平的建议,向匈奴单于的妻子行贿,借助这场枕头风,让匈奴单于意识到根本吃不下汉军,所以才最终退兵了。历史上真实的白登之围,
2023-02-14 17:23:00
冒顿明明可以灭了汉朝,为什么放弃了?
...有七个异姓王而已。那么开篇为什么要说这段话呢?因为白登之围的起因,就是七个异姓王中的韩王信引起的。在汉高祖五年的时候,韩王信被封到了颍川,这个地方不仅是韩国的故地,还是历史上
2023-02-20 22:1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