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刘细君为国和亲客死他乡,创下三个历史第一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13 22:36:00 来源:戏说三国

汉高祖刘邦几经征战,建立了大汉王朝。但就在他与项羽拼死血战之际,北方草原崛起了一个十分强悍的民族——匈奴。就是这个匈奴曾使得踌躇满志的刘邦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的白登山被困蒙羞。从此他清醒了许多,遂在他那首著名的《大风歌》的末句发出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束手无措呐喊。

武力不能征服这边境强敌,那就另辟新径,刘邦想到了"和亲",便派人前往匈奴与之订立"和亲"之约:"汉常遣翁主,给缯絮食物有品,以和亲,而匈奴亦不扰边。"这是一种屈辱的和约。但为了巩固汉初政权只能如此。史书的字面上说是遣郡主或公主与之和亲,实际上开始多是选派那些出身贫贱的貌美宫女,充当身份高贵的帝王之女嫁给匈奴。汉初究竟有多少位不幸的女子遭此厄运,史书上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实在令人惋惜。

刘细君为国和亲客死他乡,创下三个历史第一

一,细君"和亲"背景

当时的汉人对西北的游牧民族偏见很深,称之为"夷狄"。太史公在《匈奴列传》中一开头就用:"苟利所在,不知礼义"来概括他们的野蛮和落后;班固在《匈奴传》里说得更狠,竟用"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所以,一个柔弱美丽的汉家女子与这些人共同生活,实在太难为她们了。特别是他们那种"妻后母"的婚姻制度(即父死后其遗孀要下嫁其子侄),汉女简直无法接受。

刘细君为国和亲客死他乡,创下三个历史第一

汉武帝即位七年以后(前131)因不堪继续忍辱,断然取消了这种"和亲"之约。因此,汉匈两国的关系更为紧张,匈奴不断进犯汉境。武帝于公元前127年、121年和119年三次打击来犯之敌,匈奴遭到了重创之后,向漠北逃遁。汉朝为了遏制匈奴的卷土重来,便做出了联合西域诸国的决定,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回到汉朝之后,汉武帝听取了他"联合乌孙,以断匈奴右臂"的意见,再次下命命张骞率三百多人的外交使团去了乌孙国。乌孙国乃是西域诸游牧国之一、位于今伊犁河与伊塞克河一带的小国。全国60万人,养兵就近20万,设都赤谷城。其"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张骞与乌孙国的昆莫(国王)猎骄靡相谈甚为融洽,猎骄靡盛情款待了他。临别又赠他骏马数十匹,以示亲善。不久,乌孙又派使臣到汉都长安。当他们看到大汉王朝"人众富厚",到处呈现着富庶繁荣、兴旺发达的景象时,甚为敬仰。回到乌孙后即建议老昆莫与汉朝修好。匈奴的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后甚为不满,"欲击之"。乌孙原本就臣属匈奴,闻匈奴扬言要打击他,便很害怕。于是立即再派使臣前往长安,请求汉王朝的支援,并欲与汉女通婚,以结百年之好。元封六年(前105)汉武帝决定接受乌孙昆莫的请求,选派公主与之"和亲",以牵制他与匈奴再度和好,遏制匈奴对汉边境的侵扰。

刘细君为国和亲客死他乡,创下三个历史第一

二,细君和亲

汉武帝是不肯真正把公主送出去"和亲"的,便在王室贵族中寻找。江都王刘建在封地时"淫乱变态,残暴嗜杀"。约在公元前122年(武帝元狩六年),朝廷欲缉拿严惩,他畏罪身亡,其妻获罪被斩。他们的女儿刘细君当时不满十八岁,躲过此劫,流落民间。五年之后,刘建的弟弟刘胥被封为广陵王,派人到乡间找回了侄女--刘细君。这位生在贵族之家的郡主,不只相貌出众,且天赋聪颖,性格贤淑。自幼受到了良好教育,知书达理,身材怀大志。在广陵王府又生活了十二年后,即在公元前105年她已三十五岁的时候,汉武帝决定赐她公主名号,远嫁乌孙,去做年迈的老昆莫猎骄靡的妻子。刘细君自然不同意这个决定。但她深知自己乃罪臣之女,皇帝肯赐她公主名号已是恩重如山,况且与乌孙昆莫"和亲"是为了国家利益,自戕的父亲已经负于朝廷,自己应当为家庭立功赎罪。想到这些她欣然答应。汉武帝对她能够识大体、顾大局的广阔身材怀十分赞赏,特地下旨诏告天下"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如此丰厚的赐予,使得刘细君更加感动。

刘细君为国和亲客死他乡,创下三个历史第一

三,刘细君在乌孙的生活和影响

细君公主嫁到乌孙以后,老昆莫十分高兴,册封西君公主为右夫人(正位夫人)。匈奴得知此消息后,担心乌孙被汉朝拉过去,单于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老昆莫,做了左夫人。尽管如此,刘细君依然十分苦闷,一是与老昆莫年龄相差悬殊,二是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她难以适应。束手无措中,她写了一首殷切思乡的《悲愁歌》,这首充满悲怆、凄凉和深切思念故国的楚辞体诗,真的如善飞的黄鹄,很快飞出了西域、飞回了故乡。

汉武帝听了以后十分为之感动,便经常派出使节史携带锦绣帏帐、美味佳肴前往乌孙看望她,并勉励她不负圣命安心边塞生活,与乌孙上下友好相处,为大汉创立一个良好的外交环境。刘细君对于汉武帝的关怀和嘱托,都牢记于心,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处处听命于老昆莫,并竭尽全力处理好与宫中嫔妃贵人的关系,利用自己身为右夫人的有利地位,把宫室治理得井然有序。周围的人都很敬佩她的为人和治家才干。她还经常"置酒饮食,以币帛赐乌孙国王左右贵人。"从而与乌孙上层人物相处融洽,深得他们的拥戴。她不辱使命,经常向汉王朝禀报乌孙国的情况,使汉武帝能够及时掌握边境情况。

一年后,乌孙老昆莫猎骄靡自知年迈不支,便想把刘细君嫁给与她年龄相仿佛的孙儿岑陬(官号)军须靡。这种较之"妻后母"还要难以接受的如祖母下嫁孙子的婚姻习俗,刘细君更是难以屈从,她便上书呈请汉武帝,希望利用他的权利遏制这种做法,使自己尽早回到故乡。汉武帝开导她为了与乌孙共灭匈奴,安定边防,命她"从其国俗"嫁给军须靡。深明大义的刘细君再次遵从皇帝的旨意,同意了老昆莫的安排。

刘细君为国和亲客死他乡,创下三个历史第一

老昆莫猎骄靡去世后,军须靡即位为昆莫,并娶刘细君为妻。婚后,刘生一女,名少夫。又过了两年多,刘细君因为因长期思乡,身材臆苦闷,终于病倒了,于公元前101年(汉太初四年)病殁于乌孙,年仅三十九岁。刘细君出生于旧楚地扬州,所以,她的诗以楚之楚辞体为制。因为她精通音律,又是琵琶的创始人。由此可以说,罪臣之女刘细君为国家安邦睦邻和人类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许多记载都对刘细君的卒年写为公元前87年,显然有误。如果真如那些记载,她嫁乌孙两代昆莫则不是共为四年,而为十八年,她逝世时已是一位五十三岁的老太太了。)

刘细君为国和亲客死他乡,创下三个历史第一

结语

后人赞颂刘细君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并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她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创下了三个第一。即古代公主"和亲"取得成功第一人;在诗坛上突破"诗言志"藩篱第一人;创造乐器琵琶第一人。所以有人称其为"和亲"公主中第一才女。她的《悲愁歌》被史学家班固收入《汉书》,称之为"绝调"。从它开始,抒情诗广泛出现,给沉闷的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4 06:45:2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被遗忘的英雄:汉武帝能够成功反击匈奴,离不开这位罪臣之女
...例如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承担了和亲使命的江都公主刘细君。风姿绰约的她远嫁乌孙,没有得到如前作为汉室公主的尊崇,还“朝为继祖母,暮为长孙妇”地存在于在正史中。 她更像是一种可
2024-02-18 21:09:00
西汉鼎盛时期,为啥靠三个女子平定西域?汉朝女子到底有多牛?
...献,这话肯定是没错的!这三个伟大的女子,分别是汉朝细君公主、解忧公主,以及汉朝的女外交家冯嫽。这是一个非常曲折,而且非常波澜壮阔的故事。这个故事要从当年的汉朝,开始大规模攻略
2023-09-13 18:08:00
和亲公主细君与解忧:历史背后的女性贡献
...她们自己的事迹在历史上西域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名字——细君公主,解忧公主。这两位公主都是皇室血统,她们都是因为家族里的男性参与反叛朝廷而获罪,而后被选为出使西域的和亲公主的。不同
2023-11-19 22:12:00
汉室明珠远嫁乌孙:揭秘刘细君的传奇人生
...一位和亲的公主却另有其人,她是谁呢?她就是西汉的刘细君,又称为乌孙公主。刘细君,汉室宗亲,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武帝刘彻的侄孙女,因出生于江都,又称江都公主。元狩年间,刘细君的
2024-02-15 05:40:00
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和亲公主,嫁完老子还要嫁孙子
...纳入版图,奠定了不可泯灭的功绩。这位王族之女就是刘细君,后被尊称为“乌孙公主”。汉代的乌孙国与周边国家(公有领域)乌孙向汉义结昆弟《汉书》记载,乌孙国距离长安有八千九百里。此
2022-12-28 17:23:00
为了抗击匈奴她被迫远嫁,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和亲的公主
刘细君,原是西汉宗室,曾祖是汉景帝刘启,父亲是江都王刘建,是汉武帝的侄孙女。后嫁乌孙昆弥(国王)猎骄靡,老国王死后,随乌苏国风俗,又嫁军须靡,生一女。在西域的生活让细君公主日夜思
2023-06-26 05:39:00
...此忧愤而死,年仅25岁。那么,这位公主是谁?网络配图刘细君是个可怜的女孩,虽然贵为王孙贵胄,却从小没有享受到父母在侧的关爱。这是因为其父刘建是个荒淫无道的暴君,在公元前121
2023-09-03 16:03:00
细君和解忧:汉朝公主的和亲之路
...伸至西域各国。为实现这一宏图伟业,汉武帝先后派出刘细君和刘解忧两位汉代公主,通过政治婚姻拉拢西域强国乌孙。两位公主历尽艰险,最终助汉朝打开西域局面。她们可歌可泣的一生,成为中
2023-09-19 19:11:00
古代公主嫁到西域后过着怎样的生活?
...大多被湮灭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有姓名记载的只有3位。细君汉武帝时期,匈奴逐渐控制了西域各国。虽然在汉廷的攻打之下匈奴溃不成军,但是在地理位置上对西域各国还有一定影响力。汉武帝为
2023-07-06 14:5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
西安一市民赴广西捐赠抗战文物 “这是日寇侵华的铁证”
“这枚纪念章既是战利品,也是日寇侵华的铁证,通过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创造未来!”最近,为帮助讲好“飞虎队”故事
2025-10-14 20:45:00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