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汉献帝是不是还有翻身的机会啊?其实呢,有一个人是能帮他扭转局势的,真的是可惜了,这个人自己却选择放弃了。
汉献帝这位亡国之君,换句话说,他的名声可真算得上是响当当的。可您晓得吗,他这一辈子实际上就跟个傀儡似的,始终没啥机会能真正掌握权力。
董卓一旦进京,就把朝政的大权牢牢握在手里,而汉献帝正是董卓扶持上去的。所以说在董卓掌权的时候,汉献帝根本就没得说话的份。等到王允和吕布联手干掉董卓后,权力又转到他们俩手里了。

后来李傕和郭汜反攻,把大权又夺到了他们手里。接着,两人又因为内讧,汉献帝辗转到了曹操那里。可怜他的一生真的是在别人手里过的。虽然是个皇帝,汉献帝其实心里也是想有所改变的。然而,仔细想想,汉朝的官场上唯有一个人能够助他翻盘,偏偏这位仁兄最后自己放弃了。

一、首次尝试
汉献帝登基后就一直没有真正掌权,手里根本没什么实权。他如果想要铲除那些权臣,就得依赖他人,条件可不低。首先,这个人得忠于大汉,还得忠于皇帝;其次,他最好是没有啥野心,免得帮汉献帝处理掉权臣后,再想自己代替汉献帝的位置。

汉献帝特别看重的是幽州牧刘虞,光看这姓就知道他是刘家的亲戚。刘虞在大汉的声望可高了,他的能力也相当出色,大家都公认他是个贤明的王者。而且,相比其他的刘家宗亲,刘虞的政治声望更是高得多。

当年袁绍甚至还试图劝刘虞称帝,虽然他自己是有私心,但这也能看出刘虞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尽管有不少人劝他,刘虞还是拒绝了,几乎没有什么野心,也不想登基。刘虞不仅能力出众,声望也高,最重要的是对皇帝忠心耿耿,这样的人不正合适做汉献帝最理想的合作伙伴吗?

幽州牧的身份也是一方诸侯,他手里有自己的势力。因此,当刘虞派遣使者去见汉献帝时,汉献帝心里开始有了主意。汉献帝不想被董卓绑在长安,心心念念想着回洛阳,而刘虞的儿子刘和正好在汉献帝身边当官,于是汉献帝就悄悄让刘和回去找刘虞来救他。

汉献帝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刘和身上,可没想到在路上却遇到了麻烦。为了避开董卓的控制,刘和只能选择绕道,结果经过了南阳。而南阳可是袁术的地盘呢。得说,袁术表面上虽然也在喊反董,心里早就有自己的打算了。

袁术在这混乱的年代早就被权力冲昏了头,心里惦记着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可刘和对此一无所知,走到南阳时想着拉拢一些人,这样成功的机会能大些。可惜刘和根本不是袁术的对手,没过多久就被袁术给忽悠得一头雾水了。

袁术把刘和留在南阳,让他给刘虞写封信,叫刘虞带一队骑兵来南阳,俩人再一起去解救小皇帝。其实袁术心里可没想着真救人,他就是想用刘虞当个靠山。毕竟刘虞一来,其他军阀可就不敢随便对袁术下手了。等刘虞真的到场,去打董卓的事儿可就是袁术说了算了。

刘虞也是个缺乏政治头脑的主儿,他收到信后立马就想派兵去南阳。没看到别人都分得清形势吗?公孙瓒就说袁术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刘虞根本不听公孙瓒的劝诫,硬是要出兵南阳。

在这得提一句,公孙瓒可是真正的武将,遇到麻烦的时候就喜欢靠武力来解决。因此,他和刘虞早就是死对头。看到刘虞不听劝,他心里也不禁为自己未来憧憬几分,毕竟在幽州牧这地儿,老是被刘虞压着,而南边还有袁绍这号人物。

公孙瓒一举就撼动了局势,他和袁术结成了联盟,两人一起对付刘虞和袁绍。他还派堂弟带着一千人去南阳,并给袁术传个话。结果袁术不光抓了刘虞的儿子,还留了一支军队,刘虞可真是个冤大头,连哑巴亏都得忍着,而远在长安的汉献帝也是指望不上刘虞了。

二、最厉害的将领
就算真的是汉献帝所期望的那样,这支军队也未必能把他救回来。因为公孙瓒虽然是刘虞手下最有实力的部将,但他俩的关系可并不是特别亲密,这样的队伍想要取得重大成就难度大得很。其实,在早期真正有可能救汉献帝的,另有其人。

这个人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将领的皇甫嵩,要说声望,连刘虞都得自愧不如。早些年,董卓还是皇甫嵩手下的一员呢。董卓在他面前都得乖乖的,其他的袁绍更是不用说了,袁绍不过是个好家世,没了家族的光环,在三国中也不会这么出风头。

说到声望,那董卓、刘虞、袁绍这些人都得靠一边去。早在汉灵帝还健在的时候,他就看出了董卓是个危险角色,因此想着削弱他的势力。就算是皇帝汉灵帝都没法指挥董卓。可见,董卓那颗不臣于王的心是多明显啊。

这时候皇甫嵩可是声望在手,还掌握着兵权。儿子也提醒他,董卓公然抗旨,皇帝的面子全放哪儿了?按理说,皇甫嵩应该出兵讨伐,替朝廷清除祸害。然而,皇甫嵩却觉得,董卓虽说是公然反抗,可这样的罪行还是应该由朝廷来处理的,他身为大臣,哪能自己出兵去讨伐呢?

皇甫嵩实在是太过于正直,简直有点天真了。董卓连皇帝的旨意都不听,若是上报朝廷又能有什么用呢?而且嘛,董卓早就对皇甫嵩恨之入骨,知道他上报朝廷要让皇帝治自己的罪后,心里对皇甫嵩的恨意只会更加深。

其实董卓对皇甫嵩的态度里,还掺杂了一点嫉妒。他心里妒忌皇甫嵩的地位、权势和声望,早些时候董卓也是有点畏惧皇甫嵩的。要是皇甫嵩能抓住时机,在董卓第一次违抗天子命令的时候出兵讨伐,搞不好后来的那些事儿就不会发生了。

三、错失机会
没过多久,汉灵帝就去世了,朝廷内围绕着新皇帝的争论沸沸扬扬,根本没人关心董卓的事,谁也没想起来要把他手里的兵权抢过来。
没过多久,朝里就乱成一锅粥,何进和宦官们掐上了,何进赶紧把外地的军队调来北京,结果可惜了,军队还没到,他自己就被宦官给弄死了。

这事儿一最得利的就是董卓,他不光顺利带兵进京,还借机把丁原和何进的军队全给搞到手。如今,朝廷里没有人能跟董卓对着干,等他控制了权力后,立刻把汉少帝赶下了台,把汉献帝给扶了上去。

天下人对他随便废帝的做法可不太满意,毕竟这种事情可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就在这个时候,讨伐董卓的军队开始逐渐成型。董卓果断地把都城迁到了长安,因为那离他的根据地近。把小皇帝送到长安后,他自己却没待在那里,而是跑回了洛阳。

现在皇甫嵩手下有三万精锐部队,就驻扎在长安附近。董卓怎么会不感到害怕呢?于是,他通过皇帝把皇甫嵩招回来北京。这一刻可是历史的关键转折点啊,董卓这个时候叫皇甫嵩进京,大家都知道这是司马昭的心思。就在那会儿,皇甫嵩身边的人纷纷劝他不要去,可惜这小子根本没听他们的,坚持要进京。

结果不仅被董卓剥夺了兵权,还遭受了一番羞辱。别忘了,前面提到过董卓是对皇甫嵩恨得咬牙切齿的。如果当时皇甫嵩能带兵攻打长安,把汉献帝迎回来,只要他获得了汉献帝的支持,那这天下响应他的可就一大堆了。

各方势力联合起来后,从长安出发向洛阳进军,正好跟袁绍的义军形成夹击,董卓简直是没啥胜算了,毕竟现在的小皇帝可是支持皇甫嵩的。可惜的是,皇甫嵩在这个关键时刻并没有举起武器对抗董卓,这不仅让董卓疯狂得意,也彻底让汉献帝失去了翻身的机会。

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各方势力的联合给了董卓巨大的压力,而皇甫嵩的没有作为则让局势更为复杂,最终影响了汉朝的命运。这个故事教会我们,关键时刻的决策与行动可能左右整个局势的发展。
这也跟皇甫嵩的性格有离,虽然他能力不差,手里还有兵权,可他本人其实没啥野心,只想过个安稳的日子,结果就错失了最佳的机会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20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