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三星堆重大发现,难怪山东四川部分地名相同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9-29 13:3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上个世纪,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为夏朝起源之谜揭开了一道曙光。

考古学家的研究揭示,四川和山东的地名重合并非偶然,而是历史上夏人迁徙留下的印记。

三星堆重大发现,难怪山东四川部分地名相同

夏朝都城之谜

上个世纪,考古学家在洛阳偃师发现二里头遗址,夏朝的都城之谜开始逐渐揭开。

根据《括地志》中的记载,唐朝学者徐旭生在河洛之间找到了被认为是夏桀之都斟鄩的遗址。

这个遗址的时间和空间与夏桀之都高度吻合,因此被广泛认为是夏朝晚期的都城。

三星堆重大发现,难怪山东四川部分地名相同

然而,关于夏朝早期都城的位置以及夏朝起源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二里头遗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和建筑遗迹显示,二里头在时空上与夏桀之都斟鄩高度吻合。

二里头遗址的规模庞大,有着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和宫城,显然是当时某个王朝的都城。学者们普遍认为,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晚期的都城。

然而,这仅仅是“后半夏”,那么“前半夏”的都城在哪里,夏朝的起源地又在何处?

三星堆重大发现,难怪山东四川部分地名相同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夏朝都城的迁移现象。《括地志》中还提到,“斟灌故城在青州寿光县东五十四里。

斟寻故城,今青州北海县是也”。这表明,夏朝的都城并不固定于某一个地方,而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迁移。而在每次迁都之后,新的都城仍然沿用旧都的名字——“斟鄩”。

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并不罕见,迁居新地后仍保留旧地名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认同的表现。

二里头遗址不仅被认为是夏朝晚期的都城,还为研究夏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三星堆重大发现,难怪山东四川部分地名相同

考古学家在二里头发现了大量陶器、玉器和青铜器,这些文物显示出高度的工艺水平和复杂的社会结构。

特别是作为王权象征的玉璋,其出土地点和形式都显示出二里头在当时的重要地位。然而,二里头遗址距今不超过3800年,只能算是夏朝晚期的遗址,那么夏朝早期的都城在哪里?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目光转向四川地区。近年来,四川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夏朝早期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根据中国社科院考古学者杜金鹏的研究,三星堆文化中的很多器物,如盉、豆、璋、戈、圭等,都可以在二里头文化中找到相应的原型。

三星堆重大发现,难怪山东四川部分地名相同

杜金鹏指出,这些文物最初是从中原二里头文化传入三星堆的,时间大约在商汤灭夏前后数十年。

这一发现表明,三星堆文化受到了二里头文化的深远影响,甚至可以说三星堆是二里头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此外,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者李竞恒也指出,三星堆文化接受了二里头文化的某些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封口陶盉、青铜牌饰以及玉器中的牙璋等方面。

三星堆所在的古蜀,显然是一个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二里头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还包括政治和社会结构上的深远影响。

三星堆重大发现,难怪山东四川部分地名相同

学者们普遍认为,二里头的夏人曾经向西迁徙,将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带到了四川。这种迁徙可能是出于多种原因,如政治变动、自然灾害或是为了开拓新的领地。

值得注意的是,二里头遗址周围并没有发现太多与山东相关的地名,这一点引发了学者们的兴趣。

根据史书记载,商汤灭夏之后,为了消除夏朝存在的痕迹,可能对地名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改。

这样一来,夏人迁徙后的地名保留现象在原居地反而较少见,而在新居地则显得更为明显。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四川地区有大量与山东重合的地名。

三星堆重大发现,难怪山东四川部分地名相同

夏人迁徙

夏人迁徙的动因之一是自然灾害,古代中国,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这些自然灾害迫使人们不断迁徙,寻找新的生存环境。

大禹治水的传说就反映了黄河流域频繁的水患。为了应对自然灾害,夏人不得不迁徙到更安全的地方,寻找稳定的生活环境。

其次,夏人的迁徙可能与政治变动有关。在夏朝末期,政权的不稳定和内部的争斗导致了夏人不得不迁徙。

例如,商汤灭夏之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商王朝可能对夏人的旧居地进行了压迫和迫害。

三星堆重大发现,难怪山东四川部分地名相同

这种政治压力迫使夏人离开故土,迁徙到新的地域。夏人带着他们的文化和传统,进入了四川地区,并在那里与当地的土著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三星堆文明。

古代中国,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黄河流域虽然土地肥沃,但也面临着人口增长和资源紧缺的问题。

为了寻求更好的农业条件和生活资源,夏人可能选择迁徙到新的地域。四川地区的平原和河谷地带提供了良好的农业条件,使得夏人在这里能够继续发展他们的农业文明。

在迁徙过程中,夏人不仅带来了他们的物质文化,还带来了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陶器和玉器显示出高度的工艺水平和复杂的社会结构。

三星堆重大发现,难怪山东四川部分地名相同

此外,夏人在迁徙过程中与当地土著文化的融合,也促进了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不仅显示出中原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出独特的地域特征。

例如,三星堆的青铜器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显示出古蜀文明的创造力和独特性。这种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使得三星堆成为古代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代表。

夏人的迁徙还带来了地名的传承和延续。通过对四川和山东之间地名重合现象的研究,学者们发现,夏人迁徙后保留了很多原居地的地名。

例如,四川的汶水、巫山、蜀地等地名,都可以在山东找到相应的地名。这种地名的传承,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表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29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四川之外多地有“蜀”,背后隐藏什么秘密
...”、再到“蜀不其受年”,商蜀关系从战争到友好往来。三星堆出土之后,有人猜测甲骨文上的商蜀关系,是商朝与三星堆的关系,但其实可能性不大,两者相距毕竟太远,胡厚宣、郭沫若等考证都
2024-09-29 12:20:00
史载大禹在四川,为何夏朝在中原
...建立的夏朝后来迁到中原地区?对于大禹与四川的关系,三星堆考古给出了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回答,更可能揭示了夏朝灭亡之后的秘密。三星堆文明的源头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
2024-10-22 12:18:00
四川有个三星堆,江苏有个三星村,金坛三星村遗址考古有重大发现
来源:极目新闻“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四川三星堆遗址无疑是考古界的“顶流”,揭开了3000年前古蜀国的神秘面纱。江苏也有“三星”遗址,名:三星村遗址,位于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东
2024-04-11 11:05:00
甲骨文记载的伐蜀伐羌,具体在哪个位置
...战败被杀,古蜀国灭亡,史称“秦灭巴蜀”。 很显然,三星堆是被历史抹杀的某一古国遗址,我定义其为蜀夏(三星堆)。“牧誓八国”中的蜀,也是模糊的。根据蜀地考古,我认为“牧誓八国
2024-10-10 12:27:00
与祭祀坑密切相关的三星堆古城是如何传承宝墩文化的呢
1986年,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发现,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金器等文物令人震惊。这批“稀世之宝”太过耀眼,其文化属性和年代等引人关注。经过考古人员30多年的辛勤耕耘,三星堆祭祀遗存
2024-04-17 17:17:00
探讨“四川”这一名称的由来
...历史息息相关。四川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繁荣的地区,拥有三星堆、金沙遗址等著名的文化遗产。在战国时期,四川地区的蜀国和巴国曾是强大的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四川这个
2024-10-28 19:34:00
三星堆: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贝的消息很快就在村里不胫而走。当时谁也没想到,这是三星堆遗址在地下沉睡三千多年后首次亮相于世人眼前,燕氏父子的这几锄头敲开了一个沉睡数千年的古国大门。三星村挖出宝贝的消息引起
2024-02-27 23:26:00
凝视3000年前的生活与信仰:三星堆大展将亮相香港故宫
...300–1100年青铜高71厘米,宽131厘米,深66厘米2021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三号坑图片©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国庆前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将推出特别展览“凝视三
2023-08-29 14:58:00
二里头三星堆匈奴,与夏朝有关的为何都没文字
...在甘青一带,还有人提出晋南或陕北石峁,甚至有人认为三星堆就是夏朝的遗址。然而,从时间、空间和二里头文化的王权面貌来看,与夏朝高度契合的证据较多。甘肃青海至今未有发现与夏文化相
2024-05-03 18:4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