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多彩贵州网讯九月的芝麻镇大坪村,山间林地仍透着浓绿,62%的森林覆盖率让空气里满是草木的清爽。循着几声浑厚的“哞哞”牛叫,记者来到苦竹组村民王宗华的牛圈前,只见37头黄牛或卧地反刍,或甩尾踱步,最大的一头体型壮硕,村民们笑着估算:“足有1500斤重!”

“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57岁的王宗华蹲在牛圈旁,手里攥着刚割的青草,指尖还沾着些许高粱壳。8年前,他响应村党支部号召返乡养牛,从最初几头本地黄牛,慢慢换成了长势快、出肉率高的西门塔尔牛,才有了如今的规模。

“这品种好养,肉也紧实。今年牛价稳,肉牛市价13.5元每斤,母牛能卖到16元每斤。去年到现在,卖了10头牛就收入12万多元!”他指着牛圈旁的沼气池和堆肥棚说,“现在不光赚牛钱,牛粪也是宝。我们种高粱、喂牛的草,全靠这牛粪施肥,不用买化肥,庄稼长得又壮又好,病虫害还少,这循环账算得过来!”
在苦竹组,这样的养牛场景并非个例。全组38户194人,守着225亩耕地、340余亩林地,曾一度面临“好资源难变现”的困境。
“2022年我再次回到大坪村,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村支两委调研,最终确定以肉牛产业为突破口。”大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光领回忆,当时结合组里的养殖基础,推出了“3+2”核心模式——鼓励每户养殖3头能繁母牛,通过科学养殖实现年均产2头小牛,带动户均增收2万元。
为让产业落地,村两委还配套探索“三带”模式:一人带一户、一业带一组、一组带一村。“我们没让大家建新圈舍,而是利用原有设施改造,以户为单位建养殖小区,降低门槛的同时,也让肉牛产业快速成了支柱。”黄光领说,如今全组几乎家家户户养牛,少则七八头,多则几十头。
“养牛最怕生病,多亏了李朝勇!”提到50岁的李朝勇,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曾做过6年兽医的他,2003年就跟着村里的号召养牛,从三四头到十几头,如今更是村里“三位一体”技术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该体系通过“党员干部+农村技术能人+农户(脱贫户)”的联动模式,着力解决农户在肉牛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养殖技术缺乏、防疫技术缺失,环保措施不到位等问题。

“现在是党员干部包组、我们技术能人包户,谁家牛有毛病,一个电话我就到。”李朝勇正给自家母牛检查身体,手里的防疫针剂准备得齐全,“以前有人怕养不好,现在大家都懂技术、会防疫,一头牛能卖18000元,积极性高得很!”
顺着李朝勇指的方向,沿山间小路往上走,只见几位村民提着水桶往地里送腐熟好的牛粪。这便是苦竹组“牛粪上山下田”的实景。
眼下正是高粱收获季,田间的高粱穗子饱满沉坠,风吹过便泛起波浪。“我们现在形成了‘牛-沼-粱’循环链,牛粪进沼气池产沼气,沼渣沼液肥田,种出的高粱既能卖钱,秸秆粉碎了还能当牛饲料。”黄光领蹲在田埂上,拨开高粱叶捧起饱满的穗子,“这模式实现了‘一净二少三增’:环境干净了,化肥投入和病虫害少了,高粱增产、村民增收、产业增效,一举三得!”

产业渐成规模,销售问题也提上了日程。“目前我们正对接品牌运营公司和肉牛收购企业,还打算帮养殖户成立专业合作社。”黄光领透露,合作社计划让成员共同出资设立援助经费,帮资金困难的农户渡难关,未来将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解决销售后顾之忧。
斜阳西下,苦竹组的牛圈旁炊烟袅袅,田间高粱随风摇曳,村民们的笑声伴着牛叫在山间回荡。从“3+2”模式到“三带”机制,从循环种养到产销布局,这个小山村正凭着一头头黄牛,走出一条稳稳的增收路,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黄玘佳 陈立果)
一审:王信
二审:姚腾 余从源
三审:唐全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09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