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高危人群防护关键点是什么?如何科学应对“白肺”?王辰院士这样说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3-01-09 16:3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月9日消息(记者卜叶 万玉航)高危人群在疫情期间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科学应对“白肺”?针对这些问题,你是否也有疑惑?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带来了专业解读,希望大家在奥密克戎这场战“疫”中保持健康。

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应当如何预防新冠?

王辰院士: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主要指确诊新冠后,重症或死亡风险比较大的人群,集中在老年人群,特别是80岁以上,尤其85岁以上的老年人。老年人的整体机能比较脆弱,新冠容易打破各器官的脆弱平衡,增加老年人基础疾病发作可能,新冠与基础病交织存在容易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甚至出现重症,乃至死亡。

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防新冠和及时治疗新冠有重要意义。同时,体质比较弱的,有严重的基础疾病的人群,也需要加以注意。面对新冠,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估量感染新冠病毒后健康风险大小。

如果是高风险人群,可以从几个方面都要采取措施:

第一,能不能避开新冠,尽量不感染或者晚感染。怎么实现呢?关键要加强防护,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戴好口罩、勤洗手,特别接触黏膜之前一定要洗手,此外人际交往还要保持社会距离等。

第二,尽量早确诊。感染新冠后,经过药物干预,能够缓解和降低后期发展成重症和死亡的概率。

感染新冠的症状包括发烧、嗓子疼、嗅觉缺失、咳嗽、肌肉疼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要及时进行新冠的病原学检查。

重点提示:高危人群要当心,自身健康勤关注。做好防护错高峰,出现症状早确诊。

抗原检测不够准确?

王辰院士:及时使用抗原试剂盒检测,如果是两道杠,就是新冠的阳性。很多人问,出现症状好几天后才开始抗原检测,会不会晚?抗原检测是不是不如核酸检测敏感?抗原检测相对核酸检测滞后一些,但是一般发烧之后抗原检测容易是阳性,这时候也还是病情的相对的早期阶段,用抗病毒药物也是比较有效的。如果症状出现5天以上,再用抗病毒药物意义就不是太大了。

抗原检测方法是不是适宜得当,是能否及早确诊新冠的关键。检测方法方面,拭子尽量深入鼻腔的鼻中庭,乃至鼻后庭,然后再在鼻黏膜上转一圈、蹭一蹭,左右两个鼻孔都要这样操作。这时候很多人都会被激发的打喷嚏,要提前备好几张餐巾纸,打喷嚏时及时捂住口鼻,防止飞沫播散病源。最后,再去清洗口鼻部、洗手,处理使用后的试剂盒等。

重点提示:抗原检测更方便,操作方法要规范。

确诊之后怎么办?

王辰院士:确诊阳性后,对于高危人群我们建议如果没有禁忌症的话,就需要及早的使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现在,医学上循证等级比较高的抗病毒有效药物叫Paxlovid。Paxlovid是处方药,不是说阳性后马上服用,这个药有一些用药的禁忌症,比如过敏,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与患者同时服用的其它药物存在相互作用等。因此,要在医生、药师的指导下服用。用药得法,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将来得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

不管用药与否,养病都很重要,大家要好好休息,保证睡眠,多喝一些水,水喝到不断想上厕所程度,而且工作上确实应该放一放,好好的休息一下。如果发烧过高的话,可以用退烧药。如果肌肉疼痛或头痛的太厉害的话,可以使用布洛芬等药物。

同时,要注意身体状况的变化,监测病情发展情况,及时进行评估。一般可以从症状变化判断病情进展,比如高烧持续时间,咳嗽,身上疼痛、头痛,乏力,食欲、体力的情况等,这都是反映你症状情况的重要指标。如果症状逐渐缓解,问题一般不大。如果症状持续未改善,发热超过三天还不退,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更严重的表现,比如说憋气、胸闷、咳痰量很大,这时候要特别小心。

此外,还要监测心率,自己数一数心率,心率是不是比正常高很多,而且持续不下;自己数一数呼吸频率,如果你的呼吸频率超过20次就偏快了,超过25次到28次就肯定是快了,如果超过30次的话,你的呼吸频率已经过快,需要请医生进行专业性的甄别了。另外,如果有条件的话,家里可以常备一个监测血氧饱和度的监测仪。人体的血氧饱和度一般人都在94、95以上,如果你低过93的话,要注意一些。呼吸频率快,血氧饱和度低,胸闷,憋气,高烧等问题比较突出的话,就应该到医院寻求专业治疗了。

感染新冠是有一定合并肺炎风险的,可能会造成呼吸衰竭,或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这都是可能,而且有可能还会激发多个脏器的功能障碍,这些都需要及时到医院,由医生来进行诊断,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治疗,这能够最大的程度上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重点提示:科学用药遵医嘱,自我监测很重要。

沉默性低氧、“白肺”是怎么回事?

王辰院士:社会上比较关注沉默性低氧和白肺问题。所谓沉默性低氧就是说人体实际上氧已经很低,肺的气体交换功能已经不够,但患者症状还不是特别突出,这样的话容易造成在病情比较晚的阶段才发现病情,增加救治的难度。沉默性低氧往往发现在老年人身上,老年人因为感受和反应力比较慢,不能及时发现沉默性低氧的情况;此外,沉默性低氧导致的憋气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症状,有的人憋气阈值很低,很敏感就能发现自己喘不过气,有的人实际上都已经憋气了,他觉得我是不是没睡好,本身是不是就该这样等。所以大家在感染新冠期间,对于这一症状还是应当保持一定警惕。

所谓白肺,就是肺里面的病变已经比较严重,炎性的渗出明显,肺炎的表现明显,肺可能也水肿了,于是在X光或CT上看的话,本来应该透光性比较强的肺,现在由于透光性弱,在X光线上的表现已经开始变白,透光性很弱。患白肺有几种情况,一种是病毒可以引起肺里面的一些渗出,炎症病变造成白肺。另外一种就是病毒激发了机体的一系列的细胞因子风暴,自身免疫反应造成肺组织的损伤,也可以造成白肺。最后,新冠病毒可能造成肺的免疫力下降,继发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也能造成白肺。所以,白肺是一种综合的情况,可以是病毒感染的,可以是继发细菌感染的。

是否白肺需要医生确诊,并给予相应的专业化的医学治疗,从简单的吸氧到去除它的风险因素,到抗感染治疗,到无创通气,高流量吸氧,甚至插管上呼吸机,有时候还可以用膜肺来维持机体的通气和换气功能等。提醒患者,一旦症状有加重的情况,及时到医院来就诊,早发现比晚发现在干预的有效性上,在救助的效果上,在降低病死率上都要好,这点还是提醒大家给予充分的关注。奥密克戎有出现严重病例的可能,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的、科学的应对它,我们胜算的机会更大,风险会更小。希望大家都能在奥密克戎这场战疫中保持健康,如果得了以后能够尽早的恢复健康,不发生重症;如果发生重症的话,能够及早的发现和有效的治疗,希望大家都好。

重点提示:沉默低氧易忽视,做好监测早发现。导致“白肺”原因多,及时就诊莫恐慌。

浏览完整内容,请点击下方视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9 1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NMN走红神仙打架,LAIFE乐悦泰依托AI制药成黑马
...体内能够正向循环,并且将多余末端产物顺利排出体外的关键点,很多无法保证长效的产品,就是因为没有保证人体内的甲基化水平。LAIFE能够率先拿出如此高效率的复配配方,除了其有AI
2023-11-04 17:25:00
养老机构等如何防控?如何保障新冠治疗用药?这场发布会回应关切
...乙管”以后,疫情防控的重点机构和重点场所以及防控的关键点已在总体方案以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下发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中给予进一步指导。重点机构主要包括养老机构、儿
2023-01-11 18:53:00
...如何做好防护?答:孕产妇需注意防护,做到以下关键点:出门、在公共场所规范戴口罩,少去人员聚集场所;居家或在办公室时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外出回来勤洗手。8、问:孕妇新冠会有
2022-12-12 05:59
...的人群相对于体弱的人群更不易感染病毒。”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但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到,由于新冠病毒感染力较强,是否感染新冠病毒与患者的身体因素关系相对较小,而与采取的防护
2023-01-18 08:34:00
医防大咖谈流感丨王大燕:精准防控 预防流感要掌握以下关键点
...护者也是重点人群。上述重点人群是我们需要重点防控的关键点。 从重点场所来说,人群聚集性的场所比较容易暴发流感,例如学校,大部分流感聚集性疫情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对于这些机构
2023-10-16 11:10:00
专家研判:在一个多月内或达到感染高峰,各类人群要做好防护!
...>1、李兰娟:可能在一个多月内达到高峰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12月12日接受浙江卫视采访时表示,疫情高峰就是指每日发病人数在整个疫情流行期间达到峰
2022-12-14 15:12
...除病灶。从理论走向临床实践“神经网路是脑高级功能的关键点,网络组织从根本上影响各类脑部疾病。神经网络分析不仅可以描绘脑神经连接基本方式,更重要的是可以直观模拟脑病变及其对神经
2024-06-17 00:35:00
“数为擎·建未来”首届中药饮片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成都
...,实现对口医疗物资快速补给,都是我国实现全民健康的关键点;他也高度认同利用好现代数字化技术,是实现中药质量的保障及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的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国中医
2023-11-20 18:52:00
午睡竟会睡出老年痴呆?科学午睡,3个关键点,要牢记!
...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午睡的神秘面纱,探寻科学午睡的三个关键点。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午睡与老年痴呆之间那看似微妙却实则重要的联系。午睡的习惯是否会对老年痴呆的发病率产生影响?这两者之
2024-10-01 14:27: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