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温州日报
■木工坊里与木头“对话”■声音馆探索“可见的声音” ■贝螺馆里聆听“奇妙物语”
本报小记者开启校园场馆研学游
小记者在木工坊打磨板凳。 金叶 摄 本报记者 金叶 今年暑期,全国各地研学游热度一直不减,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假期“标配”。其实不用出去人挤人,鹿城校园里就大有乾坤,本报记者此前报道《鹿城校园藏着近百家宝藏场馆》,沿着这份路线指南,温州日报小记者俱乐部在这个暑期特别策划系列场馆研学活动,一路带领学生从“书本学习”走向“真实体验”。 与木头“话”生活 “唰唰唰,唰唰唰……”砂纸与木材摩挲的声音充斥在温州市第十七中学“沁”木工坊里,木屑飞扬,合着电风扇转动的声响,一股自然生活气息扑面。 高温天,是什么动力让这些小记者走出空调房,来到这里和木头“较劲”?在与他们的交谈中,记者发现,“成就感”出现的频率最高,在他们眼中,一块块木材经过一遍遍亲手打磨,已经成为他们的作品,是很珍贵的存在。“前天做的相框,爸妈都夸漂亮,还可以当手机支架。”小记者郑奕君自豪地说。 从第一天的实木相框,到木质水晶挂缀,最后搭建小板凳,小记者们与木头进行了一系列的亲密接触,认识木头,学习操作各种手工工具。“搭建的过程本身不容易,需要将榫头打磨至合适的弧度,插进榫眼,而安装脚蹬则运用到空间几何的原理,是个技术活。”负责此次活动的温十七中老师周新说。 体验完搭建后,周老师又给每位成员分发了一张未经打磨的小板凳,需要同学反复打磨至平滑,再上蜡、烫蜡、最后上色。周老师告诉记者,现在生活太便利了,物品都是现成的,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敏锐度。通过木作,他们可以用手去摸、去感受,可以更加珍视物品,珍惜当下。 看声呐如何在海底工作 走进温州市广场路小学白鹿洲校区,蓝白色为主调、仅100多平方米的李启虎声音科普馆,将声音的产生与形态、声呐的工作原理、宇宙中的声音等,通过展览、实验的方式真实展现。这是从广场路小学毕业的中国科学院温籍院士、物理学家李启虎与学校共同促成建设的,李启虎院士长期致力于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设计。 “什么是声音”“声音传播需要哪些条件”,刚迈进声音馆,场馆负责人沙力就接连抛出问题。小记者们迅速收拾起对场馆里各种工具的好奇,纷纷举手抢答,得到老师的肯定。在一个铺满砂砾的铁架装置旁,沙老师手握琴弓紧贴铁架滑动,随着一声响动,砂砾上下蹦起来。“砂砾跳动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原来声音不仅能听见,还可以被看见呢。”小记者项子媛直呼“神奇”。 更神奇的还在后头,往里走的蓝色半弧形空间里,墙壁上展现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李启虎院士在水声科技领域的成就。小记者们头顶宇宙星空,脚踩1.5米深的水井口,好奇地俯身往下探,“有小金鱼!”水井里已经事先放入声呐装置,随着小鱼游动,它们的活动轨迹呈现在前方大屏上。“将日常没有接触的科学工具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其工作原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海洋的兴趣。”沙老师表示。 探贝螺与建筑学、天文学的关系 广小白鹿洲校区的“神韵贝螺馆”亦如其名,在这里展出的千余件珍贵贝螺各具韵味且深藏不露。它们是贝螺收藏家苏尧然40多年里走遍30多个国家收集而来,该馆曾在杭州、南京等地展览,这里还有被生物学家称为“活化石”的镇馆之宝——龙宫翁戎螺。 为什么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鹦鹉螺号”哪些贝螺在建筑仿生学上应用……苏老师娓娓道来,在讲解左旋螺为何有别于其他右旋的贝螺时,他说“这仍是一个未解之谜,科学家们思考这也许与太阳系中唯一逆时针旋转的金星有关”。由此,苏老师希望小记者们要多问“为什么”,围绕问题坚持探究。 在苏老师的带领下,小记者边走边记,还有的现场描绘起贝螺的姿态。小记者管雨恬将笔记本抵在墙上,眼睛盯着产自美国加勒比海的女皇凤凰螺,一笔一画将它的样子记录下来。翻看她的笔记本,才一会儿工夫,5只神态各异的贝螺简笔画都被收入囊中,“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贝螺,才发现原来它们这么美。” 当天研学接近尾声,还有小记者恋恋不舍地站在苏老师身旁。不管是什么问题,苏老师总会耐心地解答,“贝螺给我们无限的启迪与遐想,让孩子们得以自由翱翔,或许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惊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9 15: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