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4日,在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一年一度的创业创新风云榜集中揭榜,表彰企业。
一共50个榜单,打头阵的是《2022年度宁波市获得“世界500强”企业》。然而,这份榜单上却没有上榜者——赫然印着的“暂缺”俩字,引发格外关注。
众所周知,宁波制造业的主要优势在于门类全,配套能力强,“全国单项冠军之城”是其最为响亮的头衔。然后,一向擅长“小而精”的宁波制造,同时也有着缺乏“大而强”企业,至今没能诞生一家“世界500强”的遗憾。
敢于如此“自我揭短”,除了勇气和自省,这次宁波也拿出了要力补“暂缺”的决心魄力。
直面“空缺”
《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是目前全球公认最权威的衡量头部企业发展状况一览表,好比经济界的“奥斯卡”,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
在2022年世界500强榜单上,中国企业有145家,总数全球居首,其后是美国124家、日本47家、德国28家。在看上榜的中国企业,北京54家、上海12、深圳10家、杭州8家。浙江一共9家,另1家在温州(青山控股)。
宁波,2022年GDP总量达 1.57万亿,排名全国第11位,占全省比重首次超过20%;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万家,累计拥有83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全国第一;A股上市企业116家,数量位居计划单列市第二……拥有这般厚实的经济家底,却没有一家“世界500强”,难怪宁波着急了。
进入世界500强的门槛,参照2022年是营收规模28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2000亿元。可当前,宁波企业能触及1000亿元门槛的,也仅有雅戈尔、金田投资、吉利汽车、镇海炼化、中基集团,屈指可数。
而且,在“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榜单中,央企、国企的竞争力一直不容小觑,这对民营经济占据97%市场主体的宁波而言,又增加了难度系数。毕竟宁波最渴望看到的,还是本土的民营民企、制造企业能够在“世界500强”榜单上,率先为宁波“破冰”。
经历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阶段,宁波已涌现出雅戈尔、金田铜业、均胜、奥克斯、舜宇等一大批行业龙头,它们不仅是宁波制造的代表,也是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产品在世界舞台大展拳脚。
但与上海、深圳、杭州、苏州等城市相比,宁波的企业群体,无论在大型企业数量、龙头企业体量上,还是在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治理体系、品牌价值的效应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
就拿同为计划单列市的深圳来说,目前,深圳规上工业企业近1.3万家,基数略高于宁波,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数量仅次于宁波,位列全国第二。这几年,深圳工业转型之快有目共睹,不仅拥有以华为、正威等为代表的多家“世界500强”,也不乏以比亚迪、中兴、创维等“中国500强”企业。
“缺”在哪里
要分析“缺席”世界500强的背后,宁波制造、宁波企业到底“缺”在哪里,不妨先看看这次制造业大会以及风云榜,传递出来的信息和动向。
风云榜走到了第18年,一直坚持创业创新的主线。今年宁波特别突出了以数字化、新能源化、品牌化、组织化、平台化、国际化为导向,企业发展要以“大优强、绿新高”为重点。
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护城河。大会上宁波市委主要领导就指出,从制造业本身的规模结构看,宁波创新密度、浓度总体还不够高,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仅2.4%,低于全省平均0.5个百分点。
持续高强度投入技术创新的华为,研发费用的年均增长率超两位数,其一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就是宁波全市研发经费支出的4倍。
某种程度上,这会制约宁波新主体、新产业、新模式的发展速度。去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13.3%和25.7%,对比深圳、杭州超40%的比重,规模还是偏小。
而且,宁波制造的特点是,产品多集中在零部件和传统领域,去年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仅7.4%,上海、深圳则分别达到36.4%、47%。
当前,产业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浪潮方兴未艾,新的颠覆性技术和高成长性行业不断涌现。对此,甬江实验室副主任张永庆场接受采访时就提出:“企业创新,要从产品转向技术,要将产品端的思维转向对关键技术能力体系的打造,让宁波制造在未来具备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谈及缺位“世界500强”,还有本地企业剖析道:“你去翻阅、对比各类企业和企业家榜单,就能发现一个宁波企业独有的特点,那就是家族企业数量庞大,股权高度集中于家族成员。”这类企业能否继续做大企业规模,取决于有没有野心跳出“舒适圈”,追求更大的家族财富。
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任正非本人在华为公司的持股仅1%左右,其余均有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持有,而且持股人数多达10余万。这当中,既有地区之间企业文化的差异,也有企业家思想观念的差距。
如何补“缺”
锻长补短,缺啥补啥。从2019年启动“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到2021年提出制造业“大优强”企业的培育计划,打出“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新旗号,宁波政企一直在谋求制造业的“二次出圈”。
冲击“世界500强”榜单,就意味着要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分析借鉴它们的发展路径、成功经验。因为世界一流企业,不仅是规模实力一流、技术创新能力一流的企业,更是管理制度体系一流,具有全球经竞争力的企业,还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包括以“大优强、绿新高”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导向,鼓励和推动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近两年,宁波在各大重要会议及红头文件上,其实早已多次提出要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尽早实现“世界500强”零的突破,并把这个目标明确写进了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年底正是启动,宁波在全市遴选出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规模大、实力强且具有较大带动性的企业104家,专门建立一个“大优强”企业培育库。前期,当地经信部门对近500家制造业及其制造服务业子公司一一捋清股权架构,将企业“家谱”一一归档,并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
培育库里的都是宁波冲击“世界500强”、“中国制造500强”等重磅级榜单的“种子选手”。 宁波一对一签订政企培育计划书,企业发展路径,连续5年的产值、营收、税收目标,政策及服务保障等都清晰列明,由培育专班专员跟踪落实。
值得欣喜的是培育有效。截至去年,全市营收达千亿级企业增至5家、百亿级企业达51家,数据创下了历史新高。
不仅如此,企业集团化整合已在宁波渐成趋势,越来越多宁波企业愿意斥资借力上海乃至国外咨询公司,引入现代化管理制度,重视企业文化品牌的塑造……这些都是企业跻身世界一流,冲击“世界500强”所要标配的条件。
这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宁波在服务业上的“短板”,也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重大制约。针对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问题,宁波这两年对金融、港航、贸易、科技、软件、文创、财务、法务、人力资源等服务业都加大了培育力度,逐步优化整体的产业规模结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6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