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教育

有关萧红的《呼兰河传》

类别:教育 发布时间:2023-10-01 02:10: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萧红只活了31岁。

《呼兰河传》完成于1940年,也就是萧红去世的前一年。这时,相较于之前的颠簸流离,她的生活终于趋向稳定,有了喘息和回望的机会。此前,萧红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标准的抗战女作家、一个左翼创作中的女性代表,选取题材也多与鲁迅等人的题材类似,以塑造民族情绪为主要目的。然而,作为一个女性读者,我想,在去世的前几年,萧红是“加倍寂寞”的,而她对自己久经折磨的身体、精力,包括信念感的变化都是更加敏感的,相较于负累奔波的过程,安静稳定的环境反而更容易使人产生悲剧感和疲惫感。这使得她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负重累累。对于被这种疲惫感所包围的人生,乃至接下来的结局,她也应当有所预感。

萧红短暂的大半辈子充满了痛苦,而这些痛苦中的相当部分就来源于战争。这时,萧红进而开始捡拾生命里遗留的美好、开始反思自我真实的追求:曾经我的作品是充满现实功能的,是充满实用性质的,但作为一个作家、一个女作家,我真正想要写的东西是什么?我内心的诉求是什么?我写作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于是,《呼兰河传》面世,人们才猛然发现,这个曾经的抗战女作家,原来并不是刚强而坚不可摧,她的内心原来这样温柔、这样敏感、这样细腻。

《呼兰河传》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回忆性的作品,但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的“回忆”并不是普通青年作家会使用的点状或线状回忆,而是一片模糊的整体。我想,在这部作品中,萧红的“回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回忆,而属于一种全新的架构。

要辨析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人会回忆?小孩子不会回忆,年轻人也不会回忆。一个人,只有在生命已经度过一定的年历,或者说在她走过一定路程而忽然转身以后,才会去“回忆”。而这个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催生自我追问的过程,即前文中提到萧红反思自我追求的过程。

而萧红实现这个回忆过程的方式也是极其独特的,即现在被普遍认可的三重视角——儿童视角、成人视角及萧红本人的视角。我个人认为,完全意义上的儿童视角无论如何是无法在一个成年人笔下呈现的,因为作者的成人身份就决定了作品永远无法避免成人经验的渗透。但萧红笔下的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结合在一起,却运用得极其成功,那么,这种视角的重合和转换,究竟来源于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呼兰河传》中,萧红儿童视角下的世界与鲁迅等人笔下的世界并无二致,同样是愚昧的社会和麻木的人民,但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二者态度上的区别——在描写这愚昧和麻木时,鲁迅等人是带着愤怒、批评和激烈的斗争意识的,而萧红则是平和、模糊、散乱,甚至于看似不负责任的。《呼兰河传》中存在很多可恨的角色,包括冷漠麻木的众多看客、没有同情心的有二伯、迫害小团圆媳妇的人们等等,但塑造这些角色时,萧红的笔触毫无愤怒情绪。就像茅盾在为《萧红全集》所作的序言中描述的,这些人是可恨的,但都是“无恶意的”。在儿童视角下,不论他们是否麻木,不论他们是否冷漠,不论他们是否残忍,不论他们是否污垢,甚至不论他们是善是恶,我们统统原谅,而将这些评判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小孩子眼中的唯一标准——亲疏远近。这样的判断标准在整部作品中发挥了巨大的力量,削平了对这些客观事实的愤怒和绝望,就像滤网一样,过滤后只剩下萧红想要留下的东西,即半生的回忆中屈指可数的、美好的碎片。整部作品中,背景、时间、空间乃至部分人物关系,都被萧红刻意地扭曲、模糊甚至抹除,小说的完整性也被打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散文式的、碎片化的、诗化的叙述,没有明确的因果和逻辑,透露着模糊的美感。这种美感是由萧红主动建构出来的,它们本身并不完整,我们甚至无法保证其是否真实存在,但这种有意而毫不避讳的建构,不仅避免了成人使用儿童视角的刻意和尴尬,更向读者证明了萧红在人生的最后几年追索的东西,即短暂生命中难以留存的温暖记忆。我想,这正是茅盾所说的,于《呼兰河传》中存在着的比“像”(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

运用现实的眼光将这种诗化的回忆拆分开来看,它仍旧脱离不开残忍、麻木和悲观,但当我们用转换重合的多重视角,将回忆与现实拉开距离,美感就产生了,因为对于萧红来说,无论过去多么不堪,最残酷的仍旧是当下的现实。这种利用模糊的碎片建构出的美丽是虚无的、是不存在于现实中的,但它却有着区别于现实的另一种价值,即自然和人性。这与充满现实功能的文学截然不同,也证明了萧红作为女性作家独特的优势——女性的敏感、细腻甚至于神经质。这在整个男性社会的大环境下显得极其突兀、极不理性,但正是这种不被重视的女性情感,在萧红的笔锋下将男性世界拉开了一个口子——他们的规则过于理性,因而看似毫无破绽,实则漏洞百出,缺乏人性的琐碎和光辉。因此,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使用的儿童视角,恰恰是她内心更加成熟、自我意识更加清晰的佐证。

因此,萧红去世的前几年,身体上更寂寞,精神上也更升华。在回望自己久经折磨的前半生时,她精神上的痛苦和负累成为了思想提升的下垫面,促成了她创作观念的转变。她在现实主义的文学理念的包围中,极力追索的自然和纯粹,也终于在多年后突破重围,泛出人性的光辉。

□宣婉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1 06: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每日阅读|读一本好书之《呼兰河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期分享的好书是《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20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
2024-05-07 15:26:00
本文转自:今晚报我迷恋《呼兰河传》,读很多遍也不觉得厌倦。仿佛作家萧红还在那座到处都是蝴蝶自由飞舞的后花园里,没有长大,没有坎坷,没有不甘,永远都是自然的孩子。这是萧红生命中最明
2023-02-16 03:57:00
最美的风景 一直在路上
...节的地点,随后找寻机会去实地寻古问今。因为萧红的《呼兰河传》我去过那个紧邻冰城哈尔滨的呼兰县,在那个地广人稀的县城,我见到了萧红家的祖宅,确实如她写到的那样,那是大户人家的宅
2023-11-03 09:47:00
爱心品牌陪你从阅读到护肤,温暖整个冬日
...,来自骨子里的叛逆和率性以及无与伦比的才华。她的《呼兰河传》,至今觉得,是我读过最好的“冬”,那漫天大雪的阴霾天空,那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没有悲茫和喜悦的至真至纯的文字,在她冷
2023-11-25 10:21:00
青麦滋味长
...快乐的童年记忆,令我多年之后时常想起。就像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的那样:“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张赢
2024-04-29 10:13:00
...小学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描绘了作为童养媳的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12岁的团圆媳妇在夫家为奴为婢,饱受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在
2023-02-17 09:06:00
“老虎”曲敏落马,下属曾遭黑社会殴打
...户籍总人口约50多万,也是女作家萧红的故乡,其所著《呼兰河传》广为流传。近几年,呼兰区因为扫黑除恶而备受关注。据2019年8月《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披露,当年6月份以来,呼兰区
2023-06-15 07:40:00
人均艺术家,东北人凭啥用浪漫征服全世界?
...北文艺的那个重要节点。1940年冬,萧红在香港完成了《呼兰河传》的连载,这是中国人描写乡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面对时代的巨浪,萧红和她的小地方故事,任凭八方来风,始终不动声色。
2024-01-15 21:38:00
...事》;因为难忘在东北小城呼兰度过的童年,萧红写下《呼兰河传》。在“怀念和遇见”单元,作家毕飞宇认为,怀念属于精神和灵魂世界,怀念的质量决定了人的质量。作家乔叶则在直播中动情回
2024-01-17 01:19:00
更多关于教育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