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中国学医的人那么多,为何还缺好医生?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3-13 08:44:00 来源:新周刊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中国新闻周刊

(ID: chinanewsweekly)

作为国内心血管病领域的大咖,葛均波拥有诸多头衔,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今年两会,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带来关于“合理缩短医生培养时间”的提案。

医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性,国内外公认是由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连续统一体。其中,毕业后教育又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专培)两个阶段。

葛均波表示,目前国内医学生的毕业后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是割裂的,体系较为混乱,应建立更加有利于医学人才成长并符合国情的科学体系,使人才培养更加高质量,更节省时间。围绕相关话题,葛均波日前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中国学医的人那么多,为何还缺好医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 葛均波 摄影/记者 殷立勤

应把医学硕士、博士合并培养

中国新闻周刊:此次两会,你提出要“合理缩短医生培养时间”,这点怎么理解?

葛均波:改革开放以后,国内一直在探索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中国国情的合理路径,逐步建立了国内的临床医学硕士、博士培养体系。这些年,医学教育体系虽然经过一些探索,日趋成熟,但仍存在不足。

首先,医学院校学历教育与毕业后教育没有完全打通。国内医学的学历教育和学位授予由教育部负责,毕业后继续教育由卫健委统筹。医生是个终身需要学习的行业,两者应该很好衔接起来。

其次,学历教育并不等同于临床执业能力。对一名医学生而言,学历越高,可能意味着研究能力越强,但并不代表临床水平就更高。我自己是考了硕士研究生,又考了博士,之后出国留学做博士后,然后再做医生。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走了很多弯路。

所以,我希望尽量缩短医生的培养时间,让他们少走弯路,在尽可能短时间内掌握各亚学科知识,成为一名好医生,甚至医学科学家。

中国新闻周刊:你提到,目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培制度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尚未理清。能否具体解释下?

葛均波:曾经中国医学生的培养时间并不一致,有三年制专科、五年制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加规培、“5+3”一体化(本硕连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和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下简称八年制)。

前几年,医学院校招生开始推行“5+3”一体化培养,但仍保留了八年制。八年制等同于医学的精英教育,全国仅有十余家院校开设。但八年制医学生用于写论文的时间大约只有半年左右,有的学生论文水平可能达不到博士毕业要求。

目前,医学硕士和博士又包括临床型和科研型。对科研型医学博士而言,一般三年毕业。第一年要学基础课,第二年做实验,准备毕业论文,之后要考医师执业证准备就业。由于时间紧张,这一阶段医学生所写论文大多是重复别人做过的东西,缺乏创新。

在我看来,应把硕士、博士合并培养,因为单纯读医学硕士很难学到“真材实料”。我认为,一名医学生完成5年医学教育和3年规培,完全可以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5年阶段要学医学基础,3年阶段在每一个科室轮转学习各个系统的疾病,整个培养期间不硬性要求做科研。因此,规范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亟待进行,这也是我提出这一提案的初衷。

就规培而言,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其后延续学习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都可以申请。目前,国内规培制度已完全建立,原则上是好的体系,但执行时又存在问题。比如一名本科毕业的临床医学学生,不考研的情况下直接进入规培阶段,需要在消化科、呼吸科等多科室轮转,完成轮转后,通过执业医师执照考试,可以开始看病。但规培这3年,这名医学生没有学位,最后只能拿到执业医师执照。这和当时同一批考研、考博的医学生又有点“脱节”。

此外,全国不同地方、不同医院的规培时间不一样,有的医院两年,有的医院三年。这方面全国应统一,不能说在一线城市规培要三年,到了其他城市就降低标准要两年。

让好医生和医学科学家并存

中国新闻周刊:你提到应对整个体系进行梳理,破题关键是什么?

葛均波:医学教育系统一直没有被清晰化。这也是为何国家花大力气培养很多医学生,但最终会看病的人没那么多的根本原因。建议相关部门开一个研讨会,由国家教育部、卫健委和知名学者组成的顾问委员会一起共同参与,一起讨论制定标准化的医学培养流程。因为这涉及到学科教育、医学专业知识的应用,需要各个领域专家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弄清楚弊端在哪,进行改进。

破题关键在于,打通现有医学硕士、医学博士的教育培训体系,可以考察一下国外的医学教育体系,去粗取精,让国内医学生少走弯路。

中国新闻周刊:国外医学生是如何培养的?比如说美国,以及你工作过的德国?

葛均波:在德国,临床医学并非是大家熟悉的本科-硕士-博士制,而是类似于一个总学时为6年零3个月的大学学习课程,得到的毕业证书也并非一般的学位证或毕业证,而是行医资格证。整个临床医学学习阶段被分为临床预备课程2年、临床课程3年、临床实习年1年。临床实习阶段,实习医生要在各个科室轮转,但出科室时,要达到一定临床考核指标。

国内临床医学学生都是高中毕业后直接考医学院校,5年后从医学院校毕业。在美国,学生需要先读四年理工科或其他专业,再报考读医学院。美国“4+4”模式的医学生不一定非要写论文,他们毕业相当于MD,即临床医生博士。

各国的医学培养体系都不太一样,不能一味硬套在自己身上。现在我们需要让医生培养制度在原有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避免走弯路。

中国新闻周刊:国内专科医生培训试点目前进展如何?是否到了出台标准化规范的时候?

葛均波:进行过专培的医生,并不意味着水平就更高,大部分医院也没有硬性规定,一定要进行专培。现在全国范围内,专培还没有正规化,只是试点。五六年前,我联合其他几名政协委员一起呼吁,在国内成立专培试点。后来在科技部资助下,我们开始在全国推专科医生培训的试点项目。当时希望借助这个试点打开缺口,慢慢在全国铺开专培计划。

2017年,神经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和心血管病学3个专科率先启动专培制度试点,试点医院校大部分处于北京、上海这类一线城市。五六年过去,现在是时候回顾下,看是否能制定一套标准化的制度。

不过,对什么人群需要专培、从什么阶段开始专培,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医学生毕业进入医院5年后,就可以申请升至主治医师。我们也考虑过,是否主治医生职位以上的医生,就不需要专培了,主治医生这个群体在医院占比很高。但如果不进行专培,这个群体的知识面掌握得可能并不那么全面,所以先做试点,看看行业反应。

中国新闻周刊:你呼吁要建立协调机制,让好医生和医学科学家能更好并存,更具体你对此怎么看待?

葛均波:不同医院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不一样。大型三甲医院承担了更多科研任务,对各地县医院来说,没有必要一定要考核医生的论文水平,或者将学位门槛设得很高。因为现在老百姓看病,80%的人到县医院看病,对县级医院而言,看好病更重要。

现在很多医院要求医生既会看病,又会做科研,实际上没有必要,日常看病的医生没必要都需要达到两者兼顾的水平。以美国为例,美国华裔心脏协会的医生,一般有自己的独立诊所,更多进行日常看病,不太涉及科研。也有一些专门做学术科研的医学科学家。哈佛医学院等高校学科带头人,可能两者兼顾。在国内,临床医生做科研,似乎是一种常态,也是国内人才评价和晋升的重要指标,想要改变这点需要从考核机制入手。

记者:牛荷

看更多优质内容,点击名片????????,星标我们! ????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13 23: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以系统完善的教育体系培育卓越医生
...见》提出,经过五年的时间,建立以“5+3”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教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综合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医学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取得显著
2023-08-02 02:56:00
...病人又是否负责。“4+4”临床医学培养模式,来源:视觉中国参考美国的医学培养模式谁也没想到,国内探索多年的“4+4”临床医学培养模式的出圈,竟是因为董某。国内传统的医学培养模
2025-05-02 11:59:00
搜狐名医 | 张鹏:肥胖专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有成为一个学科,所以尚无系统化人才培养机制”。在由中国肥胖联盟、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专科医师分会主办,中国高血压联盟、大中华减重与代谢外科
2024-09-09 11:54:00
... 唐朝昭)医疗卫生服务如何“强基层”,是事关“健康中国”建设的热点话题。今年全国两会上,住湘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提交提案,建议加大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培养力度,
2023-03-07 05:34:00
中国网4月22日讯(记者 张艳玲)20日,以“构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为主题的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围绕“医学教育”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旨在坚持教育、科技、
2024-04-22 15:24:00
重庆医科大学 提档升级新医科建设 培养“能看病、会看病”的医生
...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学生在2021—2023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国总决赛获得金奖等奖项17项,市级奖项46项。
2024-04-23 05:40:00
...和医学院推出“4+4”试点班,拟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本科生中招生,未限制学科背景。这一模式被认为对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探索意义,“试点”二字,实际上也
2025-04-30 21:23:00
中西医兼通是对新时代中国医生的必然要求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中西医兼通是对新时代中国医生的必然要求——三论以中国式现代化视野重新审视中西医关系本报评论员 王淑军打破“医学现代化=西医化”的迷思,须明了中西医融合是中国
2023-08-25 15:25:00
日前,中日友好医院医生出轨风波在媒体上发酵。而当事人之一的规培医生为协和“4+4”模式培养,因学历背景而引发争议。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推行的“4+4”医学生培养模式,是效仿美国医
2025-04-29 22:49: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拯救”笑容!面瘫后,北大人民青岛医院疼痛门诊帮她重新解锁“冻结”面容……
鲁网10月11日讯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让面容“冻结”患者重拾希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疼痛门诊多项治疗技术为鼻炎
2025-10-11 14:45:00
莒南县坊前镇中心小学开展书写比赛活动
鲁网10月11日讯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郁的校园书法氛围,10月10日,莒南县坊前镇中心小学以“笔墨传情,书写经典”为主题的师生书写比赛如期举行
2025-10-11 14:45:00
第27届(2025)西湖情五粮液玫瑰婚典浪漫上演 国内外百对新人谱写和美乐章
10月7日,第27届(2025)中国国际西湖情五粮液玫瑰婚典在“爱情之都”杭州浪漫上演!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海峰
2025-10-11 15:10:00
莱州公路中心速清S217朱诸线山体滑坡,恢复国省道畅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洋 通讯员 张博俊10月11日清晨,莱州公路中心以快速响应与高效处置,仅用3小时完成S217朱诸线重大山体滑坡清理任务
2025-10-11 15:29:00
崂善行“幸福益家”情系北宅街道特殊老人
鲁网10月11日讯为切实关怀特殊群体,让特困与残疾老人感受社会温暖,在青岛市崂山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崂善行“幸福益家”项目组工作人员走进北宅街道华阳村
2025-10-11 16:00:00
近日,一名客户家属将一面写有“拾金不昧显美德,情系储户暖人心”的锦旗专程送到中国银行沧州维明路支行,对该行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表达高度认可和诚挚感谢
2025-10-11 16:07:00
近日,一位客户携带大量硬币来到中行渤海新区支行办理硬币兑换业务,其中包括一元、五角和一角等多种面额。该行工作人员上前协助
2025-10-11 16:13:00
东南网10月11日讯(本网记者 林夏悦)记者获悉,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人才队伍,讲好中国故事福建篇章
2025-10-11 16:15:00
烈士子女勇闯火海救出三位老人
大皖新闻讯 日前,2024年度“安徽省见义勇为弘扬正气奖”获奖名单公布,宣城市宁国市仙霞镇政府经发办干事王涛荣获一等奖
2025-10-11 16:34:00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郑佳)10月11日,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发布了《关于做好2026年普通高校招生报名工作的通知》,2026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工作将于2025年10月28日至11月11日进行
2025-10-11 16:52:00
赏篆刻、观演示、品汉风,“海曲印象”王良允书法篆刻展点亮日照文化生活
鲁网10月11日讯 (记者 王一凡)10月11日,东港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东港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海曲印象”王良允书法篆刻展在海曲图书馆开展
2025-10-11 17:08:00
大皖新闻讯 近日,庐江县法院审理了一起诈骗案。被告人夏某冒充女性与同事许某网恋,并以各种理由骗取其钱财共计2万余元,被法院判决犯诈骗罪
2025-10-11 17:09:00
免签扩容叠加“超级黄金周”,China Travel迎来新增长。“来华旅游攻略”“赴华购物清单”等成为社交平台的热门搜索关键词
2025-10-11 17:10:00
“双链”驱动,集群发展,聊城有色金属产业迈入千亿级新时代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陶春燕近年来,聊城市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链紧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延链强链补链,现代产业体系结构持续优化
2025-10-11 17:11:00
【文化金家岭】文化“两创”之“金”彩课堂:月满金家岭,邻里共芳华
鲁网10月11日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中秋的皎月邂逅国庆的欢歌,青岛市崂山区金家岭街道文化“两创”之“金”彩课堂陆续走进各个社区
2025-10-11 1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