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中国学医的人那么多,为何还缺好医生?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3-13 08:44:00 来源:新周刊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中国新闻周刊

(ID: chinanewsweekly)

作为国内心血管病领域的大咖,葛均波拥有诸多头衔,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今年两会,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带来关于“合理缩短医生培养时间”的提案。

医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性,国内外公认是由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连续统一体。其中,毕业后教育又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专培)两个阶段。

葛均波表示,目前国内医学生的毕业后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是割裂的,体系较为混乱,应建立更加有利于医学人才成长并符合国情的科学体系,使人才培养更加高质量,更节省时间。围绕相关话题,葛均波日前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中国学医的人那么多,为何还缺好医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 葛均波 摄影/记者 殷立勤

应把医学硕士、博士合并培养

中国新闻周刊:此次两会,你提出要“合理缩短医生培养时间”,这点怎么理解?

葛均波:改革开放以后,国内一直在探索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中国国情的合理路径,逐步建立了国内的临床医学硕士、博士培养体系。这些年,医学教育体系虽然经过一些探索,日趋成熟,但仍存在不足。

首先,医学院校学历教育与毕业后教育没有完全打通。国内医学的学历教育和学位授予由教育部负责,毕业后继续教育由卫健委统筹。医生是个终身需要学习的行业,两者应该很好衔接起来。

其次,学历教育并不等同于临床执业能力。对一名医学生而言,学历越高,可能意味着研究能力越强,但并不代表临床水平就更高。我自己是考了硕士研究生,又考了博士,之后出国留学做博士后,然后再做医生。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走了很多弯路。

所以,我希望尽量缩短医生的培养时间,让他们少走弯路,在尽可能短时间内掌握各亚学科知识,成为一名好医生,甚至医学科学家。

中国新闻周刊:你提到,目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培制度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尚未理清。能否具体解释下?

葛均波:曾经中国医学生的培养时间并不一致,有三年制专科、五年制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加规培、“5+3”一体化(本硕连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和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下简称八年制)。

前几年,医学院校招生开始推行“5+3”一体化培养,但仍保留了八年制。八年制等同于医学的精英教育,全国仅有十余家院校开设。但八年制医学生用于写论文的时间大约只有半年左右,有的学生论文水平可能达不到博士毕业要求。

目前,医学硕士和博士又包括临床型和科研型。对科研型医学博士而言,一般三年毕业。第一年要学基础课,第二年做实验,准备毕业论文,之后要考医师执业证准备就业。由于时间紧张,这一阶段医学生所写论文大多是重复别人做过的东西,缺乏创新。

在我看来,应把硕士、博士合并培养,因为单纯读医学硕士很难学到“真材实料”。我认为,一名医学生完成5年医学教育和3年规培,完全可以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5年阶段要学医学基础,3年阶段在每一个科室轮转学习各个系统的疾病,整个培养期间不硬性要求做科研。因此,规范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亟待进行,这也是我提出这一提案的初衷。

就规培而言,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其后延续学习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都可以申请。目前,国内规培制度已完全建立,原则上是好的体系,但执行时又存在问题。比如一名本科毕业的临床医学学生,不考研的情况下直接进入规培阶段,需要在消化科、呼吸科等多科室轮转,完成轮转后,通过执业医师执照考试,可以开始看病。但规培这3年,这名医学生没有学位,最后只能拿到执业医师执照。这和当时同一批考研、考博的医学生又有点“脱节”。

此外,全国不同地方、不同医院的规培时间不一样,有的医院两年,有的医院三年。这方面全国应统一,不能说在一线城市规培要三年,到了其他城市就降低标准要两年。

让好医生和医学科学家并存

中国新闻周刊:你提到应对整个体系进行梳理,破题关键是什么?

葛均波:医学教育系统一直没有被清晰化。这也是为何国家花大力气培养很多医学生,但最终会看病的人没那么多的根本原因。建议相关部门开一个研讨会,由国家教育部、卫健委和知名学者组成的顾问委员会一起共同参与,一起讨论制定标准化的医学培养流程。因为这涉及到学科教育、医学专业知识的应用,需要各个领域专家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弄清楚弊端在哪,进行改进。

破题关键在于,打通现有医学硕士、医学博士的教育培训体系,可以考察一下国外的医学教育体系,去粗取精,让国内医学生少走弯路。

中国新闻周刊:国外医学生是如何培养的?比如说美国,以及你工作过的德国?

葛均波:在德国,临床医学并非是大家熟悉的本科-硕士-博士制,而是类似于一个总学时为6年零3个月的大学学习课程,得到的毕业证书也并非一般的学位证或毕业证,而是行医资格证。整个临床医学学习阶段被分为临床预备课程2年、临床课程3年、临床实习年1年。临床实习阶段,实习医生要在各个科室轮转,但出科室时,要达到一定临床考核指标。

国内临床医学学生都是高中毕业后直接考医学院校,5年后从医学院校毕业。在美国,学生需要先读四年理工科或其他专业,再报考读医学院。美国“4+4”模式的医学生不一定非要写论文,他们毕业相当于MD,即临床医生博士。

各国的医学培养体系都不太一样,不能一味硬套在自己身上。现在我们需要让医生培养制度在原有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避免走弯路。

中国新闻周刊:国内专科医生培训试点目前进展如何?是否到了出台标准化规范的时候?

葛均波:进行过专培的医生,并不意味着水平就更高,大部分医院也没有硬性规定,一定要进行专培。现在全国范围内,专培还没有正规化,只是试点。五六年前,我联合其他几名政协委员一起呼吁,在国内成立专培试点。后来在科技部资助下,我们开始在全国推专科医生培训的试点项目。当时希望借助这个试点打开缺口,慢慢在全国铺开专培计划。

2017年,神经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和心血管病学3个专科率先启动专培制度试点,试点医院校大部分处于北京、上海这类一线城市。五六年过去,现在是时候回顾下,看是否能制定一套标准化的制度。

不过,对什么人群需要专培、从什么阶段开始专培,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医学生毕业进入医院5年后,就可以申请升至主治医师。我们也考虑过,是否主治医生职位以上的医生,就不需要专培了,主治医生这个群体在医院占比很高。但如果不进行专培,这个群体的知识面掌握得可能并不那么全面,所以先做试点,看看行业反应。

中国新闻周刊:你呼吁要建立协调机制,让好医生和医学科学家能更好并存,更具体你对此怎么看待?

葛均波:不同医院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不一样。大型三甲医院承担了更多科研任务,对各地县医院来说,没有必要一定要考核医生的论文水平,或者将学位门槛设得很高。因为现在老百姓看病,80%的人到县医院看病,对县级医院而言,看好病更重要。

现在很多医院要求医生既会看病,又会做科研,实际上没有必要,日常看病的医生没必要都需要达到两者兼顾的水平。以美国为例,美国华裔心脏协会的医生,一般有自己的独立诊所,更多进行日常看病,不太涉及科研。也有一些专门做学术科研的医学科学家。哈佛医学院等高校学科带头人,可能两者兼顾。在国内,临床医生做科研,似乎是一种常态,也是国内人才评价和晋升的重要指标,想要改变这点需要从考核机制入手。

记者:牛荷

看更多优质内容,点击名片????????,星标我们! ????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13 23: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以系统完善的教育体系培育卓越医生
...见》提出,经过五年的时间,建立以“5+3”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教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综合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医学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取得显著
2023-08-02 02:56:00
搜狐名医 | 张鹏:肥胖专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有成为一个学科,所以尚无系统化人才培养机制”。在由中国肥胖联盟、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专科医师分会主办,中国高血压联盟、大中华减重与代谢外科
2024-09-09 11:54:00
... 唐朝昭)医疗卫生服务如何“强基层”,是事关“健康中国”建设的热点话题。今年全国两会上,住湘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提交提案,建议加大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培养力度,
2023-03-07 05:34:00
中国网4月22日讯(记者 张艳玲)20日,以“构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为主题的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围绕“医学教育”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旨在坚持教育、科技、
2024-04-22 15:24:00
重庆医科大学 提档升级新医科建设 培养“能看病、会看病”的医生
...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学生在2021—2023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国总决赛获得金奖等奖项17项,市级奖项46项。
2024-04-23 05:40:00
中西医兼通是对新时代中国医生的必然要求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中西医兼通是对新时代中国医生的必然要求——三论以中国式现代化视野重新审视中西医关系本报评论员 王淑军打破“医学现代化=西医化”的迷思,须明了中西医融合是中国
2023-08-25 15:25:00
学习贯彻二十大·“五项先锋”赛马比拼丨全科党支部党员示范岗:党建引领强基铸魂 助力人才建设“全”心“全”意
...学人、合格社会人”复合型全科医学人才,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缩影。全科党支部商讨教学示范岗创建方案。院方供图“随着医改不断深入,基层医疗卫生健康领域大有所为!希望在‘教学党员
2023-09-08 15:08:00
...流程和有关信息可关注“吉林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平台”。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越明
2023-06-19 14:57:00
好医生的标准是什么?会做科研就是好医生吗?
好医生的标准是什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曾表示:“在每一个病人心目中都有一杆秤,好医生首先医术、医德过硬,还要具备人文的情怀,在病人治疗疾病的
2023-08-17 22:57: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