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情感

父亲竭力阻止不让继父与母亲合葬,于是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

类别:情感 发布时间:2024-03-04 12:53:00 来源:感受你的温柔

我名叫明明,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渭北农村。我仅2岁多的时候,父亲与母亲离婚,追随真爱离开了农村,而我哥哥那时也只有五岁多。

母亲告诉我,当初她与父亲结婚时,他还是一名民办老师,月收入只有十几块钱,甚至不及母亲在砖厂的收入。为了支持父亲考入市里的民师班,母亲坚决不让他下地劳作,希望他有更多时间学习。

母亲经常将还在吃奶的哥哥抱在怀里,独自一人到地里干农活。夏日的阳光火辣辣地晒着,但母亲却毫不在乎,默默耕耘。经过两次考试失败,父亲最终考上了民师班,两年后成为一名公立教师,并被分派到城关小学,这对许多农村老师而言是梦寐以求的好工作。

父亲竭力阻止不让继父与母亲合葬,于是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

然而,当母亲为父亲的成功欢庆时,父亲却递来了一纸离婚协议书。原来,父亲在民师班结识了一位同学,她也曾是一名民办老师,比父亲年长五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尽管她的丈夫因车祸去世,但她有一个当局长的父亲。

由于转为公立教师,父亲成功脱离农门,成了城里人。这也是许多类似父亲这样的从民办转公办老师的人渴望实现的愿望,而父亲最终也如愿以偿。他与这位女同学走到了一起,依靠她的关系,成功分派到城关小学,开始了城市生活。

两年的期待换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母亲沉默无语。奶奶忍不住开始大骂父亲,认为他是没有良心、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并狠狠地扇了他一巴掌。

尽管父亲受到责骂和打击,但无法阻止他离婚的决心。母亲明白自己与父亲再也无法共度时光,她只提出一个要求,希望能保留家里的房子,因为她需要照顾我和哥哥的生活。

为了早日摆脱母亲的束缚,父亲竭力答应了她的要求。很快,他们完成了离婚手续,我、哥哥和母亲继续留在村子里,而父亲则和他的新伴侣一同迈入城市。

为了养活我和哥哥,母亲只能再次踏入村里的砖厂劳作,然而这并非长久之计。两年前,父母离婚后,继父刘姓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父亲竭力阻止不让继父与母亲合葬,于是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

刘继父是个四十多岁的山区人,来自后原山区。据他讲述,那里地势崎岖,每次出门都得翻越陡峭的山脊。由于水质问题,许多人从小就患上了大骨节病,行走间颠簸不已。村里有不少三十岁以上的光棍,原因无非是这片土地的特殊情况。

由于家境贫困,继父的兄弟五个人中只有两个能够找到妻子。继父接近四十岁,却一直单身,直到在砖厂遇到了母亲。

大家通常叫他刘老五,我私下也以此称呼。即便面对他时,我也只是轻声喊一声“哎”。继父听到也从不生气,只是微笑着,一张沧桑的黑脸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

尽管继父的腿有点瘸,走路显得有些艰难,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砖厂的工作。

我们村的砖厂采用轮窑,砖窑转动着,装窑、烧窑、出窑。在砖窑前方不远处熊熊燃烧的烈火让工人们在出窑时不得不闭上眼睛,因为烧好的红砖虽不是滚烫的,但温度也相当高。工人们每次进入砖窑装一车砖,需要花四五分钟,这几分钟里他们几乎得闭着眼睛,以免灰尘刺入眼中。

砖窑里温度高达五六十度,出窑的工人们必须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以免被汗水浸透。然而,继父每次从砖窑回来都是满脸笑容,对待我和哥哥,虽然不是亲生的,却像亲生子女一样关爱。

父亲竭力阻止不让继父与母亲合葬,于是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

尽管村里有些人爱说闲话,有人问继父为什么还在卖命挣钱,连个孩子都没有。继父总是憨憨地笑一笑,不回应。

哥哥初中毕业后决定不再继续上学,要去西安打工。尽管继父和母亲多次劝阻,最终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我成了家里的希望,继父和母亲多次叮嘱我要好好学习,不要像哥哥那样半途而废。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学习越发有信心,成绩也屡次名列前茅。成功考入市里的重点高中。

然而在我高三的那一年,母亲生病了。一开始她舍不得去医院,以为只是普通的咳嗽。后来病情加剧,开始咳血,等到继父将她送到西安看病时,才发现她已是肺癌晚期。

就在我收到高考通知书的那一天,母亲离世。处理她后事的那几天,邻居和亲戚议论纷纷。有人劝继父回老家,有人劝他不要再管我们兄弟俩。

村里的邻居中,有些人看笑话,有些人劝继父回老家,还有的亲戚告诉我,母亲都不在了,我拿什么上大学。听到这些言论,哥哥当着众人的面说,明明,你放心,哥这几年在外打工也挣了一些钱,你尽管上大学就行了。

父亲竭力阻止不让继父与母亲合葬,于是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

刚说完,继父便插话说,军军(我哥哥),现在还没有轮到你说话,你也老大不小了,你的钱得留下来娶媳妇,明明上学的钱你就不用管了。然后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银行卡,递给我说,这上面有一万多块钱,够你今年上大学用了,你妈走了,但我还在。我和哥哥听了,瞬间跪在继父面前,叫了一声“大”。

在学校时,我为了努力学习,第二年获得了奖学金,并通过勤工俭学不再向家里要钱。哥哥继续在西安打工,而继父一个人在砖厂辛勤劳动。工友们常常对他说,为什么还这么努力工作,嫂子离开了,两个娃都不是亲生的,你为什么还管他们。

每次听到这些话,继父只是微笑着,默默地继续着他的体力工作。在哥哥和继父的共同努力下,继父不仅办了哥哥的婚礼,还将原本的小瓦房拆除,建起了一座二层平房。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市里工作,家里的生活逐渐好转。我和哥哥劝他不要再去砖厂工作,但他总是说,闲下来也不好,人不干活,身体就不行了。

看着他年近六十,腰弯成了弓,走路一瘸一拐,我们只好劝他说,你已经六十多岁了,不要再去砖厂了,村里的人会说闲话的。

父亲竭力阻止不让继父与母亲合葬,于是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

最终,继父在我们的劝说下停止了在砖厂的工作。他每天在家照看小菜园,后来哥哥有了孩子,他的主要任务变成了带孙子。

终于,我和哥哥可以报答他多年的辛劳,让他享受一些安宁的时光了。然而,命运却是无情的,一场车祸夺走了他的生命。

得知继父不幸遭遇车祸的消息后,我哭得止不住泪水。善良的继父刚刚开始享受家庭的温暖,却意外地离世了。

回到家里,哥哥已经处理好了继父的后事,准备第二天和母亲合葬。

这时,我多年未见的亲生父亲回来了。对于他,我几乎没有太多的印象,现在见到他,只觉得他像一个沉浸在暮年的老人。

他放任着自己的亲生儿子,却跑到城里照顾那个女人的两个孩子。当他花光了自己的积蓄为那两个孩子办婚后事时,却发现他们并不愿意和他住在一起。

如今,继父去世了,我不知道他突然回来是为了什么。我们忙于处理家务,他却仿佛成了家里的主人,笑着与村里的熟人寒暄。

父亲竭力阻止不让继父与母亲合葬,于是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

我虽然不知道他的用意,但感觉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继父的灵柩即将启程,我亲爸却突然跳出来,大声喊道:“这个灵起不成,这个姓刘的不能埋进我们王家的祖坟。”

这一番话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议论纷纷,有支持继父的,也有支持我亲爸的。

哥哥哭着蹲在一旁,不再说话。

这时,继父的侄子走到我面前,眼含泪水说:“我叔虽然是外姓人,但来到你们家几十年了,你摸着良心说说,他有什么地方做错了?

为了让你上大学,他冒着高温在砖窑里劳作,甚至因为热气晕倒过多次;为了给军军办婚事,他卖掉了老家的祖宅。你们说说,他做错了什么?

继父的侄子说的这番话让我回想起了许多事情,仿佛一部电影在我的脑海中重演。

活着,可以一贫如洗,但道德品质不可忽视;或许失去了一切权力,却决不能丧失良心。这正是我母亲生前时不断教导我们的信条。尽管母亲已经离世,然而她的谆谆教导至今仍深深印在我心中。

父亲竭力阻止不让继父与母亲合葬,于是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

继父的侄子发表完言论后,周围帮忙的人开始纷纷议论。有人称赞老刘的善良,看待这两个孩子如亲生,不仅抚养成人,还助他们成家立业,难道不应该和明明的母亲合葬吗?

另一些人则指出,这些年来王发(我亲爸)对这两个孩子几乎没有过问,与明明的母亲离婚已经有二十多年,他怎么好意思说这种话呢?

听着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支持继父,我的亲爸有些焦急,担心我们会同意。他一边拍打着继父的棺材,一边高声喊道:“你妈是我的原配,怎么能和这个男人一同葬在一起?再说了,这块地可是我们王家的祖坟,怎么可以容纳一个外姓人呢?”

听到这番话,几位家族成员走了过来,由于血缘关系,他们开始逐渐站在我亲爸这一边。

看着起灵的时间逼近,我知道,哥哥将来还要在村里生活,有些事情不能由他挺身而出。而我这些年在市里工作,对村里还有一些影响。

我转身,缓慢地跪在继父的棺材前,恭敬地磕了三个响头。

站起身后,我面向那些帮忙的人说:“我亲生父亲王发已经在二十多年前离世,老刘现在是我真正的亲生父亲,他必须与我母亲合葬。”

父亲竭力阻止不让继父与母亲合葬,于是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

“如果大家不同意他们合葬,我将考虑迁坟,将他们一同送到我亲父的故乡。就这样决定了。”

中国有句古谚:“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即便是小小的恩惠,也应当如此回报。而这位继父虽非亲生,却在强健的肩膀上承载着父亲的爱,毫不犹豫地担负起家庭责任,将我和哥哥视如己出,将父亲的爱与深情无私奉献给这个家庭。

他虽非血缘亲近,却胜似亲生父亲。对他我们永远要心存敬意,这份深厚的恩情更需要我们永远珍藏在心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04 21: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翁美玲39周年忌日粉丝赴英国公墓拜祭,母女合葬墓前鲜花盛开
...母亲于2017年1月在英国逝世,享年91岁,火葬后与翁美玲合葬在剑桥公墓。 翁美玲随母及继父移英网民提到翁美玲的童年,在香港成长,于跑马地玫瑰岗学校由小学升读至中四。翁美玲
2024-05-17 10:06:00
妈妈带2娃再婚,这30年继父一直沉默寡言,继父生病住院我懂了
...的再婚念头开始动摇。通过亲戚介绍,她认识了我现在的继父。继父比母亲年长三岁,皮肤黝黑,眼睛小,外表看起来比母亲显老得多。母亲和继父相处了半年左右就决定再婚了。当天并没有庆祝仪
2024-03-06 11:19:00
小伙和继父“水火不容”,妈妈离开后他考上大学,继父:你自由了
母亲将亲生父亲赶出家门,为刘洋找到了一个新的继父。这位继父身材矮小、体重较胖,与刘洋格格不入,二人之间关系紧张。然而,当母亲离开后,原本不和睦的继父竟成为了刘洋的支持者。在经历了
2024-03-06 11:57:00
45年前,母亲招继父上门,如今母亲去世,继父收拾行李要回老家
...一步吧,找个人来帮你一把。就这样,比我母亲大3岁的继父进了我家门。继父也是个苦命人,自幼没了父母,上面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但是谁也不管他,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成年后,因为太穷
2024-11-23 12:27:00
母亲走后,继父跟着我生活8年,后来继父得重病,提醒我看床下面
...议。不久后,舅舅便介绍了一个人选给母亲,也就是我的继父。继父出身不佳,从小被遗弃,被一户人家收养长大。十八岁时离开,自食其力。继父个子矮小,相貌平凡,三十岁还未婚。但他对母亲
2024-03-14 13:04:00
继父来我家30年了,哥哥遭遇困难找我借2千时,继父出去了一趟
继父来我们家30年了,哥哥遭遇困难找我借2千时,继父出去了一趟继父今年已经迈入72岁高龄,三十年前他踏入我们家门。那时候,我仅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我哥哥已经初中在读。家庭曾是那
2024-02-04 21:31:00
母亲走后,我回农村老家看望继父,他竟这样对我
母亲去世后,老家只剩下了继父一个人独自生活。我和弟弟原本打算把他接到我们身边,但是继父不愿意,谁也劝不动他。弟弟现在和家人在四川工作,距离家有1200多公里,一年只能回来一次。而
2024-04-11 06:20:00
母亲去世后,继父偷偷溜走,我在农村老家找到他时,忍不住红了眼
...来,听外婆的建议,母亲嫁了一个上门女婿。我们管他叫继父,他比母亲小五岁,家离我们七八十公里远。他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一直单身,直到遇到了母亲。继父刚来时,我们三个非常讨厌他,甚
2024-04-10 10:53:00
母亲离世后,继父被族人赶回乡下,我和妻子驱车千里接他回家
母亲离世后,继父被族人赶回乡下,我和妻子驱车千里接他回家我叫大牛,出生在渭北农村。在我五岁之前,我们家曾经享受过幸福的生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这种幸福在我五岁的时候戛然而
2024-03-04 12:51:00
更多关于情感的资讯:
拥抱与解决方案如何同频? 珍爱网支招恋爱沟通指南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情侣之间的沟通似乎越来越容易“撞车”,其中“他在讲道理,她在等拥抱”引发了无数网友共鸣。情侣间往往在同一件事情上各说各话
2025-11-07 15:59:00
作文《藏在罐子里的爱》感动全网 老师讲述背后故事:学生主动要看不好的评论
大皖新闻讯 学生在作文中回忆与奶奶之间的事,奶奶从罐子里舀白糖给他吃的小小回忆,生动表达了祖孙之间真挚深沉的情感。老师被这篇作文感动
2025-11-07 19:23:00
带“家味”的炒饭 满是爱的味道-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爸,食堂的菜总觉得少点啥,特想吃你炒的饭。”这句随口抱怨,让父亲关了天津的烧烤店,奔波900公里到吉林四平为女儿支起炒饭摊
2025-11-06 13:35:00
西安女子取现百万现金险被骗 民警8小时耐心劝阻
从起初的抗拒,到最终的感激,民警的耐心劝导,挽回了她被诈骗分子“盯”上的钱包。女子取现100万险被骗 民警火速拦截近日
2025-11-06 18:29:00
电话听出异常 受伤老人获救助
独居老人踩着凳子取柜顶东西,摔倒在地,无法起身。正当不知所措时,网格员给老人打来问询电话,获悉这一突发情况。11月6日上午
2025-11-06 22:11:00
珍爱网见证:在屏幕那端,他们找到了余生的伴侣
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小李和小陈(均为化名)原本是两条平行的轨迹。小李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品牌策划,生活被会议与数据塞得满满当当
2025-11-05 13:58:00
“云养伙伴”打开社交新模式
在社交关系趋向“轻量化”的当下,一群年轻人正探索超越“搭子式”关系的新型社交模式——“云养伙伴”,也就是“认养”一个网络世界里的朋友
2025-11-04 14:15:00
47年,平凡的坚守与伟大的情分——聆听“好嫂子”闫学菊的人间烟火故事
鲁网11月4日讯(记者 刘玉娜通讯员 张阳)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藏马镇潘旺村大马家疃,闫学菊用47年时光书写了一段亲情传奇
2025-11-04 15:08:00
101岁老人耳聪目明 长寿秘诀是心宽不生气
在西安市灞桥区半坡社区西安电力机械公司家属院,提起101岁的老人张巧巧,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101岁还能这么精神,思维这么清楚
2025-11-04 18:42:00
济南童康儿童医院蔡西萍:9个小技巧,帮助孩子实现快速的“语言大爆发”
语言发展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这个过程常常充满了挑战。济南童康儿童医院蔡西萍表示,接诊时
2025-11-04 19:30:00
孤灯下的永恒守望——诗人浪子文清的精神坐标
当城市霓虹以刺眼的光芒吞噬最后一缕星光,当数字化浪潮用虚拟的喧嚣模糊灵魂的轮廓,仍有这样一位诗人,以孤勇为盾,以笔墨为剑
2025-11-03 15:12:00
【视评】亲人追思会上,出格表演不合适
文字/ 金妮视频/陈久菊编辑 李海钦二审 伍少安三审 马刚
2025-11-03 18:36:00
男子称电动车被错骑儿子还被撵下车 当事人:借同事车取快递回去锁车时才发现骑错
大皖新闻讯 11月1日,在山西晋城高平市街头发生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男子高先生(化姓)从快递点取完快递回到路边,发现自己的电动车不见了
2025-11-03 12:06:00
寻子三十年 终于等到这一声“爸爸”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你们辛苦了,找了我30年!”当电话那头传来这句问候时,60岁的梁三寿生再也忍不住泪水。这位父亲
2025-11-03 08:24:00
孝心暖乡邻:万家庄村“好媳妇”周娟用行动诠释超越血缘的亲情
鲁网10月31日讯在泰安市泰山区徐家楼街道万家庄村,提起周娟的名字,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作为儿媳,她以数年如一日的坚守
2025-11-01 0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