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走进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历史年代感扑面而来。1939年,中央实验茶场落户贵州省湄潭县,推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后,随即开展茶叶生产与加工,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承担起茶叶出口赚取外汇、换取枪支弹药支持抗战的特殊历史使命。
在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内,馆长罗可可详细讲述了贵州红茶代表“黔红”的诞生与发展历程。这段历史不仅是一段茶叶产业化进程,更凝结着一代茶人的智慧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黔红的前身是“湄红”,即湄潭红茶。早期因茶园规模有限、产量较低,未能实现独立出口,需运往重庆拼入“川红”,通过史迪威公路出口,换取抗战物资。直至上世纪50年代,贵州依托中央实验茶场的技术力量,大力发展茶园种植,推广、改进红茶生产工艺,逐步提升产能。1958年,随着红茶产量显著提高,贵州出口红茶品牌“黔红”正式诞生。
据罗可可介绍,博物馆中珍藏的两条全木质出口红茶联装精制生产线,是“黔红”生产的历史见证。该生产线建于1960年,由湄潭茶场工人因地制宜、选用当地木材制作而成。尽管设施简陋,但它代表了上世纪60年代全国红茶生产的最高技术水平。
这两条生产线连续运转37年,共生产出口红茶8000吨,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建设所需物资,成为贵州茶工业乃至中国红茶外销史上重要的一笔。如今,它作为茶工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全世界现存唯一的木质茶叶联装精制生产线,以传统木头材料融入现代工业设计,见证了中国茶叶生产从手工向机械化、连续化、清洁化转型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
该生产线保存完好,曾长期用于红茶出口加工,为新中国外汇创收和茶叶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罗可可表示,该生产线不仅是湄潭茶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茶工业遗产中不可多得的实物见证,未来将继续加强保护与展示工作,传承茶文化历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林静 陈祖嘉 汪国锋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李劼
三审 刘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02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