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迁都北京,明成祖朱棣为何要这样做?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1-22 10:27:00 来源:戏说三国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命姚广孝规划筹建新的都城,于是北京城正式动工,耗时15载,才终于完成;公元1421年,朱棣决定迁都北京。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都;可朱棣抢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之后,便将都城迁往了北平,也就是自己的封地。大明已有都城,为何朱棣要另起炉灶,迁都北京呢?

迁都北京,明成祖朱棣为何要这样做?

其一,巩固帝位

燕王朱棣自20岁起,便去了北平就藩,这一待就是20多年;对他而言,也许早就习惯了那边的风土人情与饮食口味。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与他一起起兵的人大多都来自北方;迁都北平既能带领他们衣锦还乡,又能稳固自己的帝位,简直是一举两得。毕竟朱棣篡位名不正言不顺,远离南京也可摆脱那些对他表面恭敬,背地里却不知在想些什么的文官。

迁都北京,明成祖朱棣为何要这样做?

其二,肃清大漠

朱棣一生创下了诸多功绩,如六下西洋、编撰《永乐大典》、五征漠北等,每一大创举都消耗巨大,同时也会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迁都北京亦是如此;唯有迁都北京,肃清大漠的威胁,才能让朱棣安心,正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是从朱棣这开始的。

迁都北京,明成祖朱棣为何要这样做?

其实早在明成祖朱棣之前,其父朱元璋就曾想迁都,只可惜太子朱标早逝,迁都之事只能就此作罢;朱元璋都想过迁都,那么朱棣有迁都之念也就很好理解了。

迁都北京,明成祖朱棣为何要这样做?

虽然迁都北京消耗过大,但明朝并没有因此元气大伤,反而还兴旺了200多年;由此可见,迁都北京确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朱棣有远见。对此,小伙伴们怎么看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22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成祖朱棣为何定都北京紫禁城呢
公元1399年,朱棣因为明惠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而选择奉天靖难,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行造反之举,最终在公元1402年,朱棣靖难成功,从而登基为帝,乃大明王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登基之
2023-06-25 21:08:00
明朝为什么被评为最有骨气的王朝
...不赔款,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明成祖朱棣留下的遗诏。为什么后人给了明朝一个最有骨气王朝的评价呢?这就要从明朝迁都说起了,可以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今北京)
2022-12-21 16:15
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为何执意迁都,将都城定在北京呢?
...城是极适合建都的。然而,永乐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却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执意迁都北京,这是为什么呢?要说建都南京,那在军事部署和调动军队方面,真是有点不方便。朱
2024-12-16 09:04:00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是因为在南京杀人太多吗?
...、华盖、谨身三大宫殿因雷击而起火,化为灰烬。明成祖朱棣心中顿时升起不祥之感。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被强调到了绝对的地步。地震、灾害、雷击等等自然现象,都
2022-12-13 15:51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一定要迁都北京
...些后人,在阅读史料的时候,不免心生疑问:如果,当年明成祖朱棣没有做出迁都北京的决定,是不是现在的大明朝,就不用因为地处北京而腹背受敌了?如果,明朝的都城一直都在南京的话,会不
2023-05-17 14:18:00
为何后世评价明成祖朱棣远迈汉唐呢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洪武三年,朱棣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朱元璋驾崩后,即位的明惠宗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
2023-05-17 19:38:00
明朝为何会形成“两京一都”的格局
...将南京攻破,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于南京登基。不过,明成祖朱棣对南京并不喜欢,礼部尚书李刚等上言将北平定为京师,得到朱棣的赞许。继之,将北平府改为顺天府。经过一系列的精心准备,
2023-11-20 19:45:00
朱高炽在位期间都做了哪些贡献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他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庙号“明仁宗”,1424年8月12日-1425年5月29日在位,前后不到一年,仅仅十个月。在这
2024-06-24 21:33:00
北京在明朝时期先后出现哪些常见称呼
...后在百官拥护下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坐上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北平因为是朱棣的龙兴之地,朱棣为褒奖或为自己造反找安慰,以“顺应天意”之意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同时,朱棣或许也是一位怀
2024-03-23 20:1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