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李光弼图谋叛军,史思明降而复叛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4: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当大唐中央政府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之后,安史叛军似乎已经看不到任何前途了。

收复长安,意味着安史叛军在西北、山西两大战场上已经全面崩盘了;收复洛阳,意味着叛军在中原战场上已经全面崩盘了。当叛军退到河北一隅之地时,似乎已经是在做垂死挣扎了。

李光弼图谋叛军,史思明降而复叛

更重要的是,安禄山早就死了,安庆绪上位的合法性似乎存在问题,因为普遍的说法是他弑父上位。

就算安庆绪是合法上位,以他的资历,以安禄山一系的权力格局,安庆绪也难以有效控制那些安禄山的亲密助手们。

在这种背景下,安史叛军当时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以安庆绪为代表的力量,他们以邺城为中心;另一部分是以史思明为代表的力量,他们以范阳为中心。

在大唐政府军摧枯拉朽的打击下,安史叛军内部遍布投降的气氛。如果不知道后来的历史,相信谁也会认为,安史叛军马上就会覆灭了。

此时的安庆绪已没有回头路,因为他是大燕皇帝,无论投不投降,都不可能得到赦免,燕国的骨干成员大概也是如此。

再下面的人呢,牵涉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肯定也不敢轻易投降,谁敢保证大唐政府不会秋后算账呢?

对于史思明而言,当时大约有上中下三策选择。

上策是干掉安庆绪,独自率领燕军,完成安禄山未竟的事业。

这种选择听起来很爷们儿,但在当时是不会得到多少人支持的,因为安史叛军现在四面楚歌,如果两大首脑火并,只会加速爆发危机。

大小不计,安庆绪也是大燕皇帝,更会让史思明在夺权时增加难度。

中策是与安庆绪精诚团结。

但此时双方猜忌已成,而且自成系统,很难实现合作。

首先存在一个排座次的问题,从理论上,安庆绪应该排在首位,因为他是大燕皇帝。但问题是,从资历和实力上说,史思明似乎应该排在首位,他是安禄山的亲密战友,而且长期坐镇老巢范阳,是燕国实力最强的大佬。

燕国建立的时间太短,皇权根本没有来得及巩固,这使得史思明与安庆绪的关系实在有点尴尬。

下策是投降大唐。

投降大唐牵涉了太多问题,如果是有条件的投降,我是说保留事实上的独立性,那史思明与大唐中央政府之间的猜忌就无法消除。

如果是无条件的投降,任由大唐政府改编叛军,当时就有可能被大唐中央政府秋后算账的。

但史思明经过一番盘算之后,还是选择了下策,那就是投降大唐。

当然了,这种投降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让大唐中央政府变相承认了河北的独立性。

李光弼图谋叛军,史思明降而复叛

在说起大唐接受史思明投降时,史书经常会说,当时就有人提醒皇帝不可信任史思明,但是皇帝却没有重视这个问题。

张镐性简澹,不事中要,闻史思明请降,上言:“思明凶险,因乱窃位,力强则众附,势夺则人离,彼虽人面,心如野兽,难以德怀,愿勿假以威权。”又言:“滑州防御使许叔冀,狡猾多诈,临难必变,请征入宿卫。”时上以宠纳思明,会中使自范阳及白马来,皆言思明、叔冀忠恳可信,上以镐为不切事机,戊子,罢为荆州防御使;以礼部尚书崔光远为河南节度使。

其实呢,这都是摆在台面上的说法,根本靠不住。

在皇帝眼中,不要说是史思明这种有前科的军方大佬,就是郭子仪、李光弼这种根正苗红的军方大佬,他也不会信任的。

作为一个军方大佬,在没有接受文职官员和内廷制约之前,不管他表现得有多忠心,也无论他和皇帝的私人关系有多亲密,皇帝都会认为他不可信,因为皇帝永远也不相信臣子的忠心。

这就好像,皇帝手里握着一些三尸脑神丹,总会有意无意地问你,想吃一颗吗?如果你说不想吃,你再是一脸的忠心,皇帝也不会相信你。

在现实的历史中,皇帝总会试着向各大军区派政治委员(这些政治委员可能是文职官员,也可能是内廷太监);军方大佬如果对此表示拒绝,他再表现得一脸忠心,皇帝也会认为他心怀不轨。

当然了,皇帝也会试着在各大军区行使人事权力,并会让军区内的行政、经济主管拥有和军方大佬对等的地位,甚至还会让行政、经济主管凌驾于军方大佬之上。

如果军方大佬对此表示拒绝,他再表现得一脸忠心,皇帝还是会认为他心怀不轨。

作为军方大佬,千万不要和皇帝扯什么忠心不忠心,更不要觉得自己会表演,就能获得皇帝的信任。

如果军方大佬拒绝皇帝类似的要求,说什么都是白扯,因为军方大佬拒绝皇帝类似的要求,在皇帝眼中,他就是军阀。

总的来说,史思明可信不可信,皇帝用脚后跟思考一下,也会知道答案的。

第一、皇帝能向史思明的辖区派各级政治委员吗?肯定是不能的。

第二、皇帝能随便调动史思明手下的各级将领吗?自然也是不能的。

第三、皇帝能让河北的行政、经济主管,拥有和史思明对等的地位,甚至让这些行政、经济主管凌驾于史思明之上吗?当然还是不能的。

既然如此,就算有人告诉皇帝,史思明忠心可表天地,皇帝也只会表面客套几句,因为从内心深处,皇帝肯定会想,如果他真的忠心可表天地,为什么总拒绝吃我的三尸脑神丹呢?

事实上,因为类似的原因,不要说史思明了,就是郭子仪、李光弼,在收复长安、洛阳后,皇帝也时刻想着如何削夺他们的兵权。

李光弼图谋叛军,史思明降而复叛

一个人说史思明不可信,这个观点并没有任何错误,皇帝并不会因为这个原因,认为他的说法是错误的。问题是,接下来的内容呢?如果他只是告诉皇帝,我们绝不可以接受史思明的投降,皇帝肯定会认为他是在说空话罢了。

接受史思明的投降,与史思明可信不可信,没有任何的关系。史思明不可信,大唐中央政府也可以接史思明的投降啊,而且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政治外交手段削弱史思明。

对于现在的大唐而言,如果拥有一鼓作气解决河北叛军的能力,自然不会接受史思明有条件的投降。问题是,大唐现在没有这种能力。

这并不是因为大唐的综合实力不够,而是现在的大唐受到一个问题的困扰,那就是让谁领衔率军平定河北叛乱呢?

从大道理上说,授予郭子仪或李光弼全权,率领各大军区联合围剿河北叛军,肯定能成功的。

问题是,授予郭子仪或李光弼这样大的权力,他们在收复河北后,如果再打出类似于清君侧那样的旗号,突然再杀回来,唐肃宗肯定比安史之乱初期的唐玄宗还狼狈。

事实上,在当时,各种“清君侧”的旗号已有人蠢蠢欲动地提出来了。最经典的就是,建宁王、太子都曾试图清,洗干政的皇后和太监李辅国。

当然了,因为类似的原因,继续让太子率军领衔平定河北叛乱,更加不可行了。

收复长安、洛阳时,太子还没有正式取得太子的名份,而且收复长安洛阳,按计划就是摧枯拉朽的战争,而且战争的地区,距大唐权力中心并不是很远,所以皇帝有信心让太子率军。

现在,太子已正式取得太子的名份了,而且进攻河北,很容易打成僵持战,因为河北是叛军的老巢,而且叛军收缩兵力于那里,估计不可能再实现摧枯拉朽的胜利了。

从地缘上看,河北距大唐权力中心比较远,太子长久率军攻打河北,再回师的时候突然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唐肃宗马上就有可能变成“唐玄宗第二”。

让另一个亲王领衔平定河北呢?似乎也是不可行的,因为让一个亲王拥有这样大的军权,恐怕随时会成为李世民第二,到时太子、皇帝都会陷入危机之中的。

总而言之,这个亲王功高盖世,皇帝、太子什么都不是,还想方设法排挤这个亲王,这个亲王率人发动政变,谁敢说不是呢?李世民当初不就是这么玩的吗?

让太监节制各大将帅呢?这个想法虽然可行,但是弊端更大。

所以当时的大唐政府,虽然在综合实力上拥有着压倒的优势,但是在收网解决叛军的最后时刻,却突然停滞不前了。

李光弼图谋叛军,史思明降而复叛

只要我们能理解大唐皇帝的这种困境,自然就能理解大唐政府为什么要接受史思明有条件的投降了。

接受史思明的投降,才有机会用军事压力,配以行政、外交手段解决河北叛军;而用这种方法解决河北叛军,才不会让军方势力越来越膨胀。

接受史思明的投降,从战略上没有任何错误,因为这首先会加剧叛军的分裂。

最简单而言,河北很快分裂为主战的安庆绪、主降的史思明两大集团。

从表面上看,大唐中央政府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安庆绪没有解决之前,就急不可耐地解决史思明,于是把主降的史思明集团逼得与安庆绪合流了。

其实呢,如果大唐政府不抓紧时间解决史思明,就没法大举进攻安庆绪。

基于大唐中央政府的角度,肯定是大唐政府派军解决盘踞邺城的安庆绪,史思明做好配合工作就可以了;因为只有如此,大唐政府才能最大限度的把脚伸进河北地区。

基于史思明的角度,显然会认为,应该由他们派军解决邺城的安庆绪,大唐政府做好配合工作就可以了,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阻止中央军趁势进入河北。

在这个问题上,双方是没法谈拢的。

政府军让史思明领衔平定邺城,那就是变相帮史思明实现了河北统一。

史思明让政府军领衔平定邺城,那就是让大唐把脚彻底伸入了河北,下一步自然就是解决他了。

不管政府军对史思明许下的承诺有多好听,以后肯定会进行大规模削藩的。

一旦削藩开始,始终站在大唐帝国一边的军方大佬,也有可能无法善终。史思明这种叛军,一旦被削藩,前途还能乐观考虑吗?所以基于史思明的角度,河北的独立是必须保持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大唐中央政府在没有解决邺城的安庆绪前,就开始支持乌承恩取代史思明了。

乌承恩接到大唐中央政府发布的任务时,他也有三种选择。

上策,积极协助中央政府解决史思明,然后取代史思明,成为河北最高军政长官。

中策,就是接受大唐皇帝的指令,却是啥具体行动也不做,与史思明维持表面的合作。总而言之,既然不坚定站在大唐政府一边,也不坚定站在史思明一边。

下策,就是积极站在史思明一边,总而言之,大唐政府派我来解决你,你可得小心提防啊。

哪种选择好呢,这个很难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乌承恩选择了上策。

乌承恩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取代史思明,他对中央政府的依附性就比较大;而且乌承恩并不是主动跟安禄山造反的,他此前一直是标准的骑墙派,所以他对中央政府的恐惧,并不象史思明那样无可化解。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乌承恩取代了史思明,中央政府再进攻邺城的安庆绪,就容易取得主动权。

但是乌承恩进入河北策反各级军政长官时,被史思明发现,并且抓住了确切的证据。于是协助乌承恩清理史思明的人,都被史思明清理出局了。

思明乃集将佐吏民,西向大哭曰:“臣以十三万众降朝廷,何负陛下,而欲杀臣!”遂榜杀承恩父子,连坐死者二百余人。

到此为止,大唐中央政府与史思明的矛盾彻底激化了。

乌承恩死前,说这是李光弼指使自己干的。

于是史思明上表中央政府,让皇帝把李光弼的人头交出来,中央政府自然不可能接受这种条件。于是史思明扔掉大唐旗帜,再度叛乱。

史思明叛乱的理由非常简单,我们选择投降,皇帝竟然想趁机对我们斩尽杀绝,我们不继续造反能行吗?

关键是,所谓的伪政府官员和职员们,都只是被胁迫参与了叛乱,但是大唐皇帝依然对他们秋后算账,我们这些主动参与叛乱的人,除了继续造反,还有别的选择吗?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大唐政府终于开始准备进攻邺城的安庆绪了。

此时,距收复长安、洛阳,已过去整整一年时间。

公元757年9月收复长安、同年10月收复洛阳。大举进攻邺城,则是公元758年9月底的事。

李光弼图谋叛军,史思明降而复叛

在收复长安洛阳后的一年时里,大唐政府并没有趁胜追击叛军,他们在做什么呢?

显然是在重建行政、军事、经济系统。

但是不管大唐政府怎么重建行政、军事、经济系统,也有一个问题难以解决,那就是如何控制军队?

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初期时,帝国都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当时帝国的军事权力,通常都掌握在诸王、外戚、豪门代表手中,所以威胁皇帝的主要力量是诸王、外戚、豪门代表,纯粹的军人力量,只是一个个打工仔罢了,从普遍意义上,他们并不是皇帝的竞争对手。

皇帝与这些力量勾心斗角、折腾了许多年,终于把他们都摆平了,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诸王、外戚、豪门代表不再威胁皇权了,军人力量如何控制呢?

如果皇帝想开历史倒车,直接再重用诸王、外戚、豪门代表就可以了,问题是,这样解决问题,还不如不解决问题;因为诸王、外戚对皇权的威胁更严重。所以安史之乱到陈桥兵变二百年时间里,军人力量虽然一直得到有效控制,但是没有一个皇帝试图用重用诸王、外戚的方法解决。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大举反攻河北,大唐中央政府足足准备了一年时间,最后还是用了一个极尽天才的方法,那就是让各路大军的将领拥有对等的地位,然后让大太监居中指挥各路大军,这种玩法,自然对控制将帅有利,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就实在无法保证了,于是大唐政府军在拥有绝对优势的背景下,突然被叛军打得一败涂地了!

总的来说,唐肃宗此的困境,与唐玄宗时代的困境一样,那就是安史叛军很危险,其它军队就很可靠?如果哪支军队也不可靠,皇帝到底能依靠谁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6 00:45:2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唐肃宗最后为什么被活活吓死
...涯中,有两件事情一直贯彻始终:其一是收复两京,消灭叛军;其二是处理好太上皇的事情,保持政权的稳定。至德元年,即李亨刚刚即位那年,便图谋收复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宰相房琯亦有此志
2022-12-31 16:33:00
安史之乱有多乱?平定叛乱的将军,谁功劳最大?
...人也好,哥舒翰也好,都认为,潼关只要坚守,安禄山的叛军就会大乱,如此,可以平定了。而此时的安禄山都后悔叛乱了,因为失败肉眼可见。但是,对方阵营有猪队友啊!看哥舒翰不进攻,杨国
2023-07-08 15:37:00
聊聊大唐由胜转衰的战争-安史之乱
...翰不上当就是坚守不出,当时郭子仪、李光弼正在河北打叛军史思明,也建议潼关方面坚守不出。这时候杨国忠又显示出了他的狭隘,他觉得哥舒翰是要坑他,坚守不出肯定是憋什么坏呢,于是就撺
2024-06-22 19:23:00
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
...当时投降的叛军中地位最高的将领。半年之后史思明却降而复叛,突然出兵救援被唐军围困在邺城的安庆绪,拉开了叛军反攻的序幕。这一出兵史思明便一发不可收拾,先是是攻克战略要地魏州,然
2023-05-15 20:33:00
...:一是“北集戎事”,也就是组织平叛,收复两京、消灭叛军;二是“南奉圣皇”,也就是处理先在成都后来迎归的太上皇玄宗的关系。他最后壮志难酬,平叛没有取得最终胜利。总的来说,肃宗是
2023-10-21 17:23:00
他在乱世中继位拯救大唐江山,却被手下活活 “吓死”
...革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之后,叛军迅速攻占了唐朝核心统治的关中地区,唐玄宗逃往川蜀地区避祸。大唐在丢失两京之后已经处在了危难的关头,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唐王
2023-05-05 17:30:00
唐军兵力远胜叛军,为什么平叛仍用了八年呢
...将领会变成下一个安禄山,于是他派个九个节度使去围剿叛军,却不设立主帅。结果,唐军虽然号称六十万大军,却是各自为政,犹如一盘散沙。饶是如此,唐肃宗依然不放心,又任命心腹太监鱼朝
2024-04-25 14:27:00
为何说安禄山的死对大唐来说是另一场灾难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唐朝眼中的罪魁祸首、叛军心目中无所不能的大燕雄武皇帝安禄山死在了他在洛阳的宫殿里,死因是谋杀。参与谋杀安禄山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他们并非是唐朝派来
2024-04-26 23:05:00
...还是权力的欲望。一方面是安庆绪、史思明等人继续带领叛军作战,导致战火持续。另一方面,便是唐王朝因为对于地方节度使、藩镇的不信任,也导致其进行权力的收缩,也是进一步延缓了安史之
2024-03-02 20:5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文物出道计划 | 水里“冒出来”的战国小钺钺
编者按:文物很i(内向),文创帮它“开麦”!《文物出道计划》以贵州省博物馆上新的文创为引,通过文创复刻的文物细节,从“年轻化
2025-10-19 19:54:00
国家京剧院一团《四大名著经典剧目展演》将在石家庄上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0月19日,国家京剧院一团《梨园芳华·国粹流韵——四大名著经典剧目展演》将在河北省艺术中心上演。作为2025年京津冀戏曲展演季
2025-10-18 10:46:00
不止胜负!10月18日,“河北五超”第十轮定州vs辛集,赛前非遗“碰一碰”,定州孩儿枕VS辛集皮贴画。
2025-10-18 21:21:00
千年汉碑“活”了!一场隶书展,如何让中原大地与两汉大唐倾谈?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千年汉碑气象新,中原翰墨正风流。10月18日,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启幕,这场代表当代中国隶书艺术最高水准的盛会
2025-10-18 19:47:00
长镜头|从西辽河到桑干河——追寻红山文明的历史轨迹
红山文化,是西辽河史前文明的代表,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从西辽河起源、大凌河鼎盛,到桑干河扩张
2025-10-17 09:18:00
故宫院藏捐献文物展今日开展
▲本次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今日起,“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在故宫景仁宫开展。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2025-10-17 10:25:00
一座道法自然的山
十堰广电讯(十堰日报记者 吕伟 武当山融媒记者 冯开春 徐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公元前485年前后
2025-10-17 16:53:00
保宁寺独特的关公像
走进窦大夫祠,那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遥远的过往。而祠内的保宁寺,更是一处承载着岁月故事与艺术神韵的所在
2025-10-17 21:50:00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