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15 20:33:00 来源:戏说三国

从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起,安史之乱的战局便开始向着唐朝偏移,唐军也逐渐扭转了被叛军压着打的颓势。先是李光弼在太原保卫战中击败史思明十几万大军,迫使其溃逃至博陵躲避。然后又有郭子仪领军打通通向河东的通道,收复唐朝首都长安,迫使安庆绪放弃洛阳东撤。此时的叛军可谓是分崩离析,叛军的各路大将不断溃败,就连作为叛军首脑的安庆绪身边也只有数千人。可以说这个时候是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唐军最有利的局势,只要抓紧机会一举消灭安庆绪,就能彻底将这个内乱平息。

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

然而让人比较意外的是,在这样的危局下叛军竟然创造出扭转战局的机会,使战争重新进入了相持的状态。帮助叛军扭转败局的不是别人,正是安禄山的副手史思明。在安庆绪放弃洛阳溃逃时,叛军几乎所有的将领都认为败局已定,唐军必然取得胜利。因此各路叛军分崩离析,将领们带着军队自谋出路。有的选择了返回老家范阳,也有的选择向唐军投降。而史思明先返回老家范阳,然后向唐军投降,成为当时投降的叛军中地位最高的将领。半年之后史思明却降而复叛,突然出兵救援被唐军围困在邺城的安庆绪,拉开了叛军反攻的序幕。

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

这一出兵史思明便一发不可收拾,先是是攻克战略要地魏州,然后在邺城大败二十万唐军,让唐军吃到了李亨即位后的最大惨败。此后史思明又顺势吞并了安庆绪的军队,自立称帝成为叛军首领。紧接着在洛阳、河阳等地与唐军反复争夺,使叛军重新占据洛阳,再次让唐军陷入战略防御的被动中。

史思明在安史之乱的初期并不出彩,面对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大军一败再败,当时这位叛军二当家可谓是名不副实。可是在安庆绪丢弃洛阳后,史思明却一反之前屡战屡败的状态,击败数十万唐军,占据中原腹地,成为唐朝最大的威胁。史思明的这一转变让人大跌眼镜,也让很多读史书的人感到疑惑不解。

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

从军事能力来看,史思明肯定不如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即便是安禄山也高出其一筹。但是在安史之乱后半程的表现,史思明却无愧于叛军二当家之名,几乎全面扭转了叛军的败局,连李光弼被其击退。如果不是因为长子史朝义的叛变,唐军占领的潼关恐怕要再次面对兵临城下的局面。这样前后巨大的差异,让很多历史爱好者产生了不少猜测。甚至有人认为史思明在初期是故意藏拙,避免自己被安禄山猜忌,所以在面对郭子仪和李光弼时出工不出力。安禄山被安庆绪弑杀后,史思明没了顾忌,争夺天下的野心便展露出来。

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

这是说法实际上是非常荒唐的,也是完全没有历史依据的。战场的战争不是朝堂的斗争,一旦稍有不慎,就很可能死在战场上。所以任何稍有军事知识的人都不会在战争中搞藏拙这种小把戏,这种事情一不小心就会玩火自焚。而史思明是多年的宿将,面对的又是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名将,他如果在战争中藏拙,其结果只有死路一条。实际上他面对两位名将时,就连打成平手都要靠老天爷帮忙,又有什么机会藏拙呢?所以藏拙这种说法只是网友们脑洞大开的想法,只能存在于某些地摊文学的故事情节中。

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分析,史思明的军事能力并不差,至少在唐军的平均水平之上。他的失败多是面对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但对绝大多数唐军将领还是具有很高胜率的。在河北战场的缠斗中,他被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大军压着打,但这两人刚撤军去灵武见李亨,他立刻就扭转了败局。不但起兵抵抗叛军的颜杲卿被杀,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的军队也被击退,颜真卿被迫放弃平原出逃。从这些战绩就可以看出,史思明是极其优秀的宿将。他之前的失败并不是他的无能,而是因为对手太过强大。

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

史思明虽然在军事上不是顶尖的名将,但是在政治上确实有着极为敏锐的嗅觉。从历史文献来分析,史思明在安史之乱后期之所以能逆转叛军败局,其最大的依靠便是他对唐朝政治的先知先觉。而这种先知先觉让他在战争中占尽先机,就连李光弼面对他都感到非常头疼。

实际上从安庆绪弑杀安禄山开始,史思明就提前发现了政治局势的变化,开始为为自己的将来谋划。当时安庆绪为了稳固自己的权位,对叛军中的将领进行了封赏,而作为二当家的史思明更是有着高昂的赏赐。安庆绪封其为妫川郡王、范阳节度使,兼领恒阳军事,赐名安荣国。

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

史思明敏锐的发现安庆绪不能完全地掌控叛军,必须依靠各路将领才能控制洛阳和中原的各地。于是他果断地放弃与李光弼争夺太原和河北,带兵返回叛军老家范阳。与安禄山看重长安和洛阳等中原关中的大城市不同,史思明在策略上更注重根基,而范阳便是他的根本所在。

安史之乱的叛军是起于安禄山在卢龙、范阳和河东的旧部,其中范阳是重中之重,也是叛军老巢。安禄山攻陷洛阳和长安后,政治上疏远了范阳,但是叛军的老家底却仍旧留在范阳。当时叛军对唐军势如破竹,沿途劫掠了不少财富,很多叛军将领都把自己的收获运回了范阳老家。

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

于是史思明就借着安庆绪笼络各部的机会返回范阳,控制了叛军的根本,在政治上占据了先机。等安庆绪兵败退出洛阳后,各路叛军分崩离析,不少叛军便直奔范阳而来。史思明便利用控制范阳的机会招降纳叛,很快成为叛军中势力最为强大的部分。他最为聪明的便是利用这个机会向唐朝投降,不但摆脱了被唐军围攻的局面,还为他吸纳叛军各方势力创造了便利条件。根据史料来分析,他的投降不是简单的诈降,而是有预谋的在政治上的操作。这个操作给他后来逆袭唐军和吞并安庆绪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叛军的颓势开始被扭转。

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

很多人看史书上李光弼反对李亨接纳史思明投降的记载,认为史思明是简单的诈降,是为他半年后再度叛变做缓兵之计。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非常肤浅的,史思明的诈降有着深层次的考虑。这些考虑不但想到了李光弼的层面,甚至包含了李亨在政治上的意图,显露出极为高明的政治眼光。

从军事角度来看,史思明的确是诈降,但却不仅仅是缓兵之计,更多的是为了招降纳叛。李光弼反对招降史思明,一方面是缓兵之计,另一方面是和郭子仪争锋。在安史之乱的中,郭子仪战功显赫,最为著名的便是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这在政治上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也奠定了当时第一名将的地位。

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

李光弼在军事能力和声望上不比郭子仪差,但战功上却差了一点。虽然他守住了北都太原,但相比于收复两京的荣誉,还是比不过的。因此他急需扎实的战绩与郭子仪争锋,而作为叛军老巢的范阳就是主要的目标。在李光弼看来,只要有了收复范阳的功绩,他在军事和政治地位上就能和郭子仪媲美了。

然而这种想法对于李亨来说却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愿意接受的。李亨上位后不断地调整和收拢兵权,目的就是掌控战争的全局,减少唐玄宗李隆基对战局的操控。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李亨启用了很多亲信和宦官,目的就是对手握重兵的将领进行掣肘和监测,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重点监视的对象。

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

如果直接出兵范阳,那李亨必然要把重兵托付给李光弼,这就让他非常不放心了。当初他愿意把重兵托付给郭子仪,让他去收复洛阳和长安。这是因为两京的政治意义重大,也关系到他的皇帝位置是否稳固。但范阳虽然在军事上很重要,但在政治上不是李亨看重的地方。李亨看重的是皇位,一切布置都是围绕从李隆基手里争夺皇位和皇权出发,对于范阳是否被攻占是在次要地位。所以李亨并没有采纳李光弼直接攻打范阳的建议,甚至不顾李光弼的反对,接纳了史思明投降。这种做法虽然是军事上的败招,却在政治上非常有利。

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

实际上史思明正是看出了李光弼和李亨的这种心态,才主动向唐朝表示出投降的意愿。因为收复两京后,李亨需要在政治上调整自己的布置,防止返回长安的李隆基重新夺权。这样就需要在政治上有足够的筹码,而招揽史思明这个筹码就足够大。如此一来,唐军不用出兵攻打范阳,李亨也就不用分兵给李光弼,在军权上就能保持李光弼和郭子仪互相制衡的状态。而李亨为了壮大自己在政治上的筹码,自然会给予史思明很大的便利。史思明就利用这个机会摆脱了史思明的围攻,还顺便招揽投降唐朝的叛军各部,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

可以说史思明这招是典型的瞒天过海,看似缓兵之计,实际上是充分利用了李光弼和李亨在政治上的矛盾。李亨被史思明投降的政治利益所迷惑,而李光弼则只看到缓兵之计的层面,给了史思明很大的机会。再加上李亨对李光弼并不是非常放心,对其建议都非常多疑,并没有果断接受。于是当李亨在长安忙于和李隆基争权时,史思明就趁机整编叛军各部,为自己的逆袭打好基础。等李亨反应过来派人前往范阳解决史思明时,史思明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操作,军事实力已经不受唐朝控制。

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

从史思明的这些操作看,他的策略是典型的政治指导军事方向,先有了政治上的目标,然后才从军事上实施。这种策略比安禄山的猛打猛冲,李光弼只重军事的理念高明很多。史思明在政治上提前看出李亨的意图,再从军事上应对,每一招都立于占据先机。他充分利用李亨与李隆基争权,又对军队将领猜忌的弱点,让李光弼在军事上的能力无法完全发挥。虽然李光弼在军事上取得了不少胜利,却无法动摇史思明的根基。所以史思明才能从邺城之战开始逆袭,吞并了安庆绪的军队,在战争中抢回了主动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6 05:45:1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唐军损失最惨重的一场战役,大唐精锐在这一天陨落
...头夹击唐军,却被唐军击破。叛军军心溃散,战力减弱,败局已成。可是叛军却顽固抵抗,不愿投降,所以这场战役仍在继续。在大约8个小时的激战中,唐军斩杀叛军6万余人,俘虏2万,超过9
2023-05-14 21:52:00
香积寺之战:唐朝与安史叛军的生死对决
...战获胜,标志着唐军由战略被动转化为战略主动,而对于叛军一方由进攻一方转化成为守势。唐军一方:15万军队主帅,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实际指挥者是副元帅郭子仪。其中大唐军队有1
2024-01-27 21:35:00
郭子仪为何被称为最完美的将军
...式起兵,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随即被夺情起复,参与对叛军的战争。这一年,郭子仪已经59岁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对于郭子仪来说,无异于是第二次生命的开始。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郭子仪
2023-05-26 14:43:00
安史之乱平定之路:李泌的战略与唐朝的复兴
...,安禄山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安史之乱”。面对叛军势如破竹般的进攻,唐玄宗被迫抛弃了他的帝京长安,向着西南方向的蜀地逃亡而去。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玄宗的儿子李亨于公元75
2024-04-19 11:28:00
安史之乱有多乱?平定叛乱的将军,谁功劳最大?
...人也好,哥舒翰也好,都认为,潼关只要坚守,安禄山的叛军就会大乱,如此,可以平定了。而此时的安禄山都后悔叛乱了,因为失败肉眼可见。但是,对方阵营有猪队友啊!看哥舒翰不进攻,杨国
2023-07-08 15:37:00
他在乱世中继位拯救大唐江山,却被手下活活 “吓死”
...革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之后,叛军迅速攻占了唐朝核心统治的关中地区,唐玄宗逃往川蜀地区避祸。大唐在丢失两京之后已经处在了危难的关头,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唐王
2023-05-05 17:30:00
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在相州攻打史思明为何会败于一场大风
...片灰暗,然后双方撤军,唐军这边各回各地,各找各妈;叛军这边,史思明带领部队进了邺城,顺便杀死了安庆绪自立。从表面看来,号称60万的唐军就是因为这诡异的大风败给史思明的5万大军
2023-10-17 17:09:00
揭秘唐高祖李渊鲜为人知的秘密
...才能,远在安禄山之上。史思明十步一算,叛而又降,降而复叛,他每一次出手都非常精准,他善于用兵,打败过郭子仪和李光弼。若安史之乱一开始就由史思明领导,那对唐朝的破坏力肯定会更大
2024-02-24 19:09:00
香积寺之战明唐朝大胜,香积寺后无盛唐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一、收复两京和清渠之败755年安史叛军攻陷洛阳,756年攻陷长安,玄宗逃蜀,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被拥立为肃宗。肃宗上台并不合法,亲爹还活着呢,自己就整了出新
2023-07-26 13:2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