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又是一年毕业季,论文查重成了不少毕业生关心的问题。为了确保智能时代学术创新的原创性,很多高校都要求进行AI检测证明,一时间,关于“降AI率”的帖子在多个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有学生表示,明明是自己写的论文,最后却被系统判定为高AI率,还有学生吐槽即使论文的主体内容都是数学公式,仍能出现30%多的AI率。有网友为了检测AI论文查重系统是否会误判,便将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与刘慈欣《流浪地球》的片段上传至某常用论文查重系统后,结果显示,这两篇经典作品AI生成内容总体疑似度竟分别达到了62.88%和52.88%。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问世,为学术创作提供了不少帮助,如语言润色、资料整理、思维拓展等。但也出现了“AI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因此很多高校都要求学生附上一份AI检测证明,来证实学术作品的原创性。不可否认,这一举措倒逼学生规范使用AI工具,是保障学术原创性、规范学术伦理的重要手段。
然而,当AI检测工具介入学术审查时,却暴露出了新的问题。原本的原创内容被检测出浓浓的“AI味”,而本该被AI审查的论文却借由AI降重企图蒙混过关。于是,为了降低AI率,学术写作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学生们不得不反向利用AI工具对文本进行降重处理,将原本精准、规范的学术语言“稀释”成口语化、琐碎的表述,将原本逻辑严谨的话语拆解为散乱的片段,既给学生增添负担,又导致论文质量不升反降。
更有甚者,开始向声称可以提供“AI降重”服务的商家寻求帮助,试图规避系统识别。这些商家往往采用机械化的手段,包括批量替换同义词、打乱句式结构、插入冗余修饰等。这种修改的论文语言生硬,学术性降低,有时勉强躲避AI审查,有时反而弄巧成拙。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付费包过”模式不仅可能造成钱财被骗,提交的论文还可能被不法商家倒卖,造成隐私泄露风险。
其实,AI检测系统的分析能力是建立在海量数据训练的基础上,但由于训练数据本身可能存在偏差、错误或信息缺失,其输出的结论则难以保证完全准确可靠。且由于各平台算法模型不同、训练数据各异,导致不同检测工具对同一文本的判定结果往往大相径庭,这也证明了AI查重系统的检测结果不稳定,远远没达到学术评价所需的精确性与可靠性标准。
AI工具本身并非原罪,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使用规范。将尚不完善的“AI检测”作为硬性标准强制实施,则会让学生陷入无尽的算法焦虑。高校应当回归学术审查的主体地位,建立更加科学、更具包容性的学术评价体系,通过完善学术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合理运用AI,方能真正筑牢学术诚信的根基,让技术为学术研究赋能而非设障。(舒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13 11: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