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见习记者高新宇
每天早上,90岁的王友礼用过早饭后便坐在家门口,遥望着村西头的“孝友祠”。作为上一任的守祠人,往常这个时候他便需要赶往祠堂,为来续写族谱的宗亲和研学的参观者打开大门。对于王氏家族千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和蕴含人生处世的家训,身为王览51世后人的王友礼早就烂熟于心。一年前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王友礼不再前往守祠,但偶尔骑车来祠里看看,成为了这位九旬老人新的习惯。
几经兴废的孝友祠
聚族而居,族必有祠。“祠堂”一名最早出现于汉代,是汉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除了“崇宗祀祖”以外,族亲们商议族内重要事务或者各方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也会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在临沂市城北的白沙埠镇孝友村,一条小河自西向东蜿蜒数里。顺着河边的一条小路前行,经过一座小桥,河流北岸一座高大的青砖瓦房映入眼帘。门楣上淡蓝底色的牌匾书有“孝友祠”3个鎏金字 ,书体沉稳、大度、厚重。孝友祠大门朝南,门前石阶两侧立有高近3米的石狮,显得庄严肃穆。
孝友祠在以孝治国的古代具有崇高的道德地位,《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王祥是孝敬父母的典范,王览是友爱兄长的楷模,该祠堂故名“孝友祠”。明世宗嘉靖皇帝更是曾为孝友祠亲书御匾一块,上写“孝友格天”四个字,并派钦差大臣亲临孝友祠祭祀,以提倡孝悌。
临沂市兰山区望族文化研究会前会长王孝敬介绍,孝友祠年代久远,史书记载于南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明、清时期重修。祠堂主体建筑正殿为三间,系砖木结构,祀王祥、王览。
“差不多在上世纪60年代,我那时候还在上学,孝友祠就已经有些破败了。”王孝敬儿时记忆里的孝友祠,三座大殿仅由几根柱子支撑,平时没什么人过去,更别说打理。“虽然那时候的王氏宗族没有去修缮祠堂,但是大家对王祥、王览、王羲之并不陌生,孩子们从小就从老人口中听说他们的故事。”王孝敬说。
1994年,当地政府及王氏宗族在原址上恢复了孝友祠。祠堂设有正殿五间,青砖甬瓦,朱梁丹柱,端庄古雅。内有王祥、王览、王导及书圣王羲之塑像。1700多年的漫漫风雨并未令孝友祠消亡,许多文化遗存却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嘉靖皇帝御书的牌匾在战火中被毁,目前祠堂内悬挂的“孝友格天”黑底金字巨匾则是当代书法家王学仲重题。
在后人的逐步修缮和保护下,如今的孝友祠已经重新焕发光彩。2008年,王氏族人在祠堂院子新修建三间东厢房,现已作为孝友文化展馆,对外开放展出。
历久弥新的精神传承
“临沂地区的祠堂并不少,钱王祠、鲁公祠、笃圣祠、明清时期留下来的宋氏祠堂、嘉庆年检的杨氏牌坊和祠堂……”这些年来,临沂市民俗文化研究会、全氏文化研究委员会主任全先达在临沂相继去过不少宗祠,但大部分的宗祠都没有被后人重修。
全先达表示,在明清时期,可能有些家族都有宗祠,但是后来许多宗祠无人修缮,在几百年的风雨里,最终便老旧、坍塌、渐渐消逝。“全氏家族家谱记载,曾经我们家也是有祠堂的,后来是毁于清朝康熙年间的郯庐大地震,毁了以后就一直没再修。现在很多家族过去基本上也有宗祠,就是在经历战火的毁坏或者是地震之后,没有人组织去修宗祠了。”
受到当时的经济条件限制,孝友祠也曾一度破败,但1700多年前,历史上名列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临终前告诫子孙的遗言,却经过代代口耳相传,穿越历史的沧桑,响彻在王氏后人的心底深处,成为其家族的精神纽带。
83岁的退休教师王孝俊是王祥的第五十代孙。1994年重新修建孝友祠时,他是主要发起人之一。“‘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要有人就一定要有孝。当初想要重建孝友祠,主要就是想起到教育警示后人的作用,弘扬孝文化,因为‘孝’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王孝俊说。
一聊起孝友祠,王孝俊神情间满是自豪,他说,孝友村民风淳朴,村里人都特别孝顺,出了很多现代“王祥”,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很多村民都会到祠堂去拜祭。清明前后,很多外姓人也来祭祀王祥,有的甚至带着孩子来接受教育。
“孝友祠内供奉的虽然是王氏的先祖,但是留下来的精神文化遗产是属于全社会的。家训中所凝聚的信、德、孝、悌、让等深刻内涵,是社会中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王传敬介绍,自1994年孝友祠修缮后,祠堂一直都对全社会开放,不限外姓人进入。这也是为什么在2024年1月31日正式落成的孝友祠家训碑上,所刻的是“家训碑”,而并非是“王氏家训”。
祠堂变讲堂,家风万里扬
随着时代变迁,宗祠已经不仅仅是族人们祭祀祖宗庄严肃穆的殿堂,更多的是成为了族人们的一种寄托,对家族根源和传统文化的珍视。
孝友村作为琅琊王氏的祖居地和发祥地,吸引了来自海南、广州、福建等全国数十个省份的王氏宗亲前来寻根问祖。72岁的王友文是孝友祠现在的守祠人,几乎每天他都要接待外地前来的宗亲,为大家一遍遍讲述先祖们的故事。在他的眼里,孝友祠的功能已经不再仅是家族祭祀,更多的是宣扬孝悌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接受孝文化教育。
2017年,中纪委拍摄完成“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九十七《信德孝悌代代传 琅琊王氏家风》,成为党员干部廉政勤政教育的优秀教材。
为了更好地弘扬孝文化,白沙埠镇在每年春秋期间组织全镇中小学生接受孝文化教育,讲孝事、读孝书、听孝课、扬孝风,使孝道教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
“我们打算联合当地学校,假期组织学生来学习,并且建立政德教育微课堂,宣扬家训和优秀传统文化。”王传敬表示,下一步,临沂市兰山区望族文化研究会还计划将各地始迁祖梳理出来,在祠内放置塑像,将孝友村打造成世界琅琊王氏寻根打卡地,让更多宗亲找到自己的根源,让孝文化在更多人心中扎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0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