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李隆基临阵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自毁长城的无脑举动。然而,如果把我们换成当时的李隆基,我估计我们也会杀掉高、封二人。
▲唐玄宗李隆基
大家顺着我的笔尖往下看一下,让我们还原一下当时安史之乱初期,李隆基所处的险恶环境以及各将领面对叛军时,各自的小心思。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十一日,安禄山率军抵达虎牢关,封常清带领新招募的3万人马与叛军刚一交手,立时就阵脚大乱,四散奔逃。封常清无奈之下,只好率领数千亲兵撤出虎牢关,退守葵园。
安禄山并没有给封常清喘息的机会,第二天就率军强攻葵园,封常清再败之下退回洛阳城内,闭门死守。
只不过,叛军很快就攻入了洛阳城内,封常清带领守城将士与叛军展开了巷战。
随着叛军越聚越多,封常清被逼到了洛阳宫院的西墙之下,靠着护卫的拼死冲杀,封常清才成功突围,向着陕郡飞逃而去。
就这样,封常清只坚守了不到4天的时间,洛阳就落到了安禄山的手里。
在向西狂奔300里抵达陕郡以后,封常清又成功的劝说高仙芝同他一起向西再退200里,一直退到了潼关附近。
只是这样一来,封常清和高仙芝就相当于把依托陕郡的诸多战略要地,比如临汝、弘农、济阴、濮阳和云中等郡拱手送给了安禄山。
可以说,封常清的做法已经不能再简单的用“无能”来形容了,他的举动令朝野所有人都感到震惊,也使得李隆基对封常清的政治可靠性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因为封常清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这两个人的政治势力也是重叠的。当两个人打着保存大唐精锐的旗号,一退就是数百里的时候,所有人都明显看出了他们的避战自保。
关键是,这个动作更是彻底打乱了李隆基的整个作战计划。
想当初,封常清在李隆基询问他平乱方略的时候,他对战局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却主动请缨前往洛阳镇守,并说出了要摘下安禄山脑袋的大话。
《旧唐书·卷一百四·列传第五十四》记载:(天宝)十四载,入朝,十一月,谒玄宗于华清宫。时禄山已叛,玄宗言凶胡负恩之状,何方诛讨?常清奏曰:"禄山领凶徒十万,径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然而,当封常清只带数千亲兵前往洛阳以后,他很快就明白了李隆基的作战意图,并且因此而心中阵阵发寒。
从河南到长安的三条防线,无论是陈留的张介然,还是洛阳的封常清,以及陕州的高仙芝,李隆基都没有给他们精锐的作战部队,而是让他们就地招募兵士,依托坚固的城墙来拖延安禄山叛军西进的步伐。
李隆基这种层次分明的打法,目的可以说再明确也不过了,就是以防守为主。
而作为一员久经战阵的名将,封常清当然非常清楚,只靠他手中的这点兵力根本无法与安禄山硬碰硬,就是防守也防不了多久的。
所以,他立刻就知道了李隆基并没有指望让他们正面击败安禄山,而是让他们拼死坚守,一方面消耗叛军的锐气,一方面给其他的战区赢得宝贵的时间。
再说直白点,就是封常清知道他们被李隆基当成了炮灰来使用。
如果说站在整个大唐帝国的角度来看,李隆基的这个战略并没有错误,因为只要能够拖住安禄山一两个月,那么朝廷的优势就会成倍的增加。
首先,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向前线调集,其次,在通过拖延叛军的脚步来消磨叛军士气的同时,还能够鼓舞安禄山的大后方,因为在颜杲卿和颜真卿兄弟的号召下,安禄山的大后方已经有许多的地方重新升起了大唐的旗帜。
所以说,只要封常清能够坚决贯彻执行李隆基的战略意图,安禄山的叛乱极有可能很快就被平定。
然而这一切都需要封常清、张介然以及高仙芝他们用死战死守来实现。
但问题就在于,封常清对于这个九死一生甚至是十死无生的功劳和荣誉并不稀罕。于是,我们就直到了历史上封常清只守了4天不到就放弃了洛阳。不仅如此,他还鼓动高仙芝放弃陕郡,一起退到了潼关。
而封、高二人给李隆基的理由是——贼兵势大,无法阻挡,必须立刻退守潼关,否则长安危矣。
但实际上,封、高两人凭借多年征战的经验,依托高大的城墙,死守洛阳或者陕郡一个月,应该还是能够做到的。
因为,自从直到了皇帝的战略意图之后,他们并不是守不住,而是根本就不想守,或者说不想当炮灰去送死罢了。
李隆基虽然年迈,却依旧足够敏锐,他立刻就识破了封、高两人的真实想法。
而身为统军大帅,不听朝廷号令,只顾自身利益,在李隆基的眼里,封、高两人显然已经有了军阀化的倾向,搞不好他们也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安禄山。
所以说,如果封常清和高仙芝只是单纯的怯战或者无能,李隆基或许还不会对他们动杀心。但两人为了保存实力而擅自退守潼关的行为已经触及到了李隆基的底线,并且破坏了李隆基的全盘作战部署,也让李隆基下定决心非杀两人不可。
从安禄山开始进攻洛阳,到李隆基派宦官边令诚到潼关宣读圣旨,砍掉封常清与高仙芝的人头,仅仅间隔了10天的时间。
封常清与高仙芝的死并不在于他们的军事溃退,而在于他们已经不在绝对的忠于大唐和李隆基。
毕竟,安禄山的大后方已经开始重新归附大唐,如果封常清和高仙芝有着克服一切危难,马革裹尸而还的决心和勇气,能够在河南坚守一两个月,那么安禄山发动的这场叛乱不会持续那么久的时间。
或许有人会说,封常清和高仙芝被李隆基当成炮灰,难道他们就不该反抗吗?
如果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做法当然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谁都不想死。然而从大局或者说从职业操守、爱国情怀来看,他们两人的所作所为显然又是不可饶恕的。
军令如山,身为帝国的将军,当然要不折不扣的执行作战任务,这放到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军人的天职。
▲封常清(版画)
最终,封常清和高仙芝在面对赐死自己的诏令时,除了哭天抢地的大喊冤枉之外,并没有做出任何反抗,因为他们心中应该是有愧疚的。
很多人觉得李隆基在这种关键的时刻不应该临阵斩杀大将,这样做无异于自毁长城。其实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人从避战自保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无法再被当成大唐的中流砥柱了。
而李隆基之所以敢杀两人,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个现成的大将人选,虽然这个人最后被李隆基的骚操作给逼得战败被俘,大家知道是谁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07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