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09 21:32:00 来源:戏说三国

晁错的死为什么在历史上颇存争议?

或许只是很多人没有找准分析问题的角度而已?或者某些朋友过于固守己见了!

怎么样去读懂晁错这个人?其实首先应该从他的阶级立场出发?其次要从他的自身个性出发?最后要理解他所处的资源环境!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晁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晁错于公元前200年出生在颍川(今河南禹县)。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三国时期,荀彧所在的荀氏家族就是在这个地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晁错确实是那个时代难得的饱读诗书的人。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但是,那个时代刚刚从战国时代“百花齐放”的思想浪潮之中慢慢平静下来,天下读书人的主攻方向其实还是十分多样化的,也就好比我们今天所谓的专业可选性强。

晁错学的是什么呢?刑名之学!其实也就是政治法律这一块!也就是说,晁错思想起步的摇篮其实是法家思想,学习法家思想的人一般都性格强硬、手段干脆。这实际上在汉初那段休养生息的美好岁月中并没有多少可以尽情发挥的政治舞台。

但是这位同志文采风流,起草什么判决书之类的,那是相当的信手拈来,所以也就被举荐成为了太常掌故,相当于法院的文书。

后来,到了汉文帝时期,很多古代典籍濒临失传,具体原因自然是因为古代的书籍属于稀有资源,传播的途径太少,传承的难度太大。尤其是《尚书》,据说当时懂得《尚书》的人只剩一个叫济南伏生的人。

为了不让《尚书》这部国学经典失传,汉文帝本想把伏生请到朝廷来著书立说,但当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不太方便出仕。汉文帝只好下令主管教育工作的太常寺选拔一个可造之材到伏生家中去学习《尚书》。

被选中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晁错。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学成归来的晁错名声大噪,怎么说人家也是身兼儒、法两家之长了。

身负两大神功的晁错在给汉文帝做思想汇报的时候,讲起学问来,那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引经据典、花样叠出。

汉文帝一看,这么博学多才的才子不能浪费呀!就让他去陪太子读书吧!所以,晁错先后做了太子舍人、太子门大夫和太子家令。

君王舅子三公位,宰相家人七品官,晁错这个太子家令的政治地位也低不到哪里去,算是在西汉的政坛上登堂入室了。

晁错本是饱读诗书之人,口才也极好,再加上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所以经常给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讲各种典故和道理,一来二去,弄得太子刘启都有点崇拜他了,咋这么有才呢?于是,将之视为“智囊”。

但是呢,晁错有才是有才,但要说他有智慧呢,还真有待商榷。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这位同志可能最能代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知识分子身上的书生意气了,但凡有点才华,那张嘴就闲不下来,总喜欢对各种事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总而言之一句话——闲不住,一有机会就得向领导发表点意见,也不管是啥事!

前面说了,这位同志的思想内核其实是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综合体,跟当时的“黄老之治”政治格局其实是格格不入的,啥意思呢?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和平台的调性不匹配。

比如说,他为增加国库收入,曾建议汉文帝变卖官爵,以及沿用了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这些其实都是法家做派;

又比如说,他在匈奴问题上死守传统的华夷之辨,坚持不妥协的原则,建议朝廷移民戍边,要勇敢地向匈奴展示大汉雄风,这其实是典型的儒家做派。

先不管晁错这些东西对不对,但至少是与西汉当时的国情不相符的。因为西汉的皇权当时还很虚弱,汉文帝本就是作为一个傀儡皇帝上位的,权力根基还不牢靠,哪能这么大刀阔斧地今天搞内部改革、明天对外宣战呢?所以,汉文帝平时也只是选择性地听取了他的意见。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同时,可想而知,晁错作为一个陪太子读书的秘书和老师,按道理只有对太子的教育权,而没有实际参与政事的资格,结果他一天到晚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这让朝中大臣怎么看他?

治大国如烹小鲜,大家都觉得,如果让晁错这种表现欲太强的人进入了权力中枢,势必会引起朝堂内外的风云激荡,所以朝中大臣一般都对他印象不好。

但是,架不住帝国未来的接班人是他的学生和小迷弟呀!果然,汉景帝一登基,就直接任命晁错为内史,负责京城地区的所有行政工作。相当于一步登天,直接进入了西汉的权力中枢了。

晁错果然没有让大家失望,一旦得势,就更加趾高气扬了,有啥事根本不把同事的意见放在眼里,仗着和汉景帝的关系亲密,今天说要改革这个,明天说要改革那个。总之一条,大好青春绝对不能虚度,咱们必须要不停地折腾着,才能感觉充实和快乐。

这样一来,就搞得很多朝中重臣对晁错更加抵触了。本来大家清静无为地过着美好日子,咋就来了这么一根“搅屎棍”呢?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很多人看在汉景帝的面子上,一般都对晁错敢怒不敢言,但凡事总有例外,总会有人忍不住的。

率先站出来的人是谁呢?正是曾经想直接杀掉汉文帝身边佞臣邓通的丞相申屠嘉。申屠嘉是跟着高祖打天下的功勋元老,位高权重且德望并举,史书记载他“门不受私谒”,什么意思呢?就是从不私下里搞一些蝇营狗苟的事情。可就是这么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居然想方设法要弄死晁错,可见晁错平时是多么善于拉仇恨。

申屠嘉本来想借晁错图方便省事,在内史府南面对着太上皇的庙开了一个南门一事,以“大不敬”的罪名将其诛杀。好在晁错还算机灵,事先得知消息了,然后主动找到汉景帝诉苦,并得到汉景帝的允诺包庇。

后来,申屠嘉找汉景帝告状的时候,汉景帝一脸不屑的态度赤裸裸地恶心了申屠嘉,你们这就是在小题大做,咱怎么可能让你们伤害到朕的晁爱卿呢?气得申屠嘉吐血而亡。

晁错刚一上位,就能气死一位丞相,就更加感觉没有人能治得住他了。只要我讲的话老板愿意听,你们又能奈我如何?

据说,晁错在作死的路上愈演愈烈的时候,其家人也曾修书告诫过他,你这么作,把自己害死还算是小事,若是再不收敛一点,恐怕全家人都得给你陪葬。但是,春风得意的晁错根本听不进,气得家里人都想跟他断绝关系了。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汉景帝三年,在晁错的反复劝说下,汉景帝终于拍板,全面推行晁错的《削藩策》了。晁错的《削藩策》主要就是要削减诸侯封地、剪掉诸侯的羽翼,让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这一下可算是惹了众怒,于是引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爆发之后,直接让自小在温室之中长大的汉景帝蒙圈了,到处找人问策。

晁错当时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然后自己留在京城主持大局,汉景帝终于开始觉得自己这个师傅不太靠谱了!啥玩意,让我顶到前面去,你在后方发号施令?我不是高祖皇帝,你也不是萧何丞相!

于是,汉景帝又找来大臣袁盎问策,因为袁盎原来当过吴国的国相,汉景帝认为他对吴国的情况比较了解,意见可能会很有建设性。结果袁盎借机也给汉景帝出了一个馊主意,建议汉景帝杀掉晁错来平息诸侯之怒,因为他们造反的旗号就是“诛晁错、清君侧”。然后派人去与诸侯谈判,这事就翻篇了,满满的都是“公报私仇”的味道。

还是汉景帝这种幼稚的人比较好忽悠呀!汉景帝感觉只要不让我上前线,啥方案都是好方案,于是,一边密令袁盎作为使者前往吴国谈判,一边下令诛杀晁错,结果将晁错腰斩于长安闹市,并满门抄斩!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后续的事情自然是非常鲜明地打脸了这帮“自行其是”的同志们,“七国之乱”还是无可避免地爆发了,好在汉文帝给汉景帝留下了一副好家底子和一个好将军周亚夫,仅仅花了三个月,这场来势汹汹的叛乱就彻底平息了。

后来,一个叫邓公校尉平乱归来对汉景帝说:“‘诛晁错、清君侧’只是诸侯造反的一个幌子,这种幌子随便找,杀不杀晁错他们都会造反。您刚刚接受晁错的意见,便因诸侯造反将他给杀了,这以后可能会让大家不敢给您提意见了。”

这个时候,汉景帝戚戚然地说:“哎!朕确实是错杀了晁错!”但是,汉景帝的脸面比晁错的名誉重要得多,即便汉景帝意识到了自己错杀了自己的老师,也并没有找机会给他平反。

上述便是晁错短暂而又折腾的一生,透过上述这些介绍,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出,晁错这个人就和《史记》与《汉书》对他的评价一样,是一个性格峭(严厉)、直(刚直)、刻(苛刻)、深(狠辣)之人。

晁错犯了哪些职业错误?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其实,晁错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管不住嘴,喜欢任性地发表自己意见、闲不下来,逮到机会就要折腾一番的人,这种人不管他有才还是无才,在职场之中大概率是不会有什么好结局的。

先来说晁错的性格成因吧!其实主要还是跟他接受的思想教育有关,他接受的法家和儒家思想洗礼,这两大思想各有特点,且均在晁错的性格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法家思想讲究严苛,儒家思想讲究刚正,它们在本质上都是鼓励甚至迫使人们往“有为、进取”的方向走的。

咱不能说法家和儒家思想不好,但任何思想都有它适合的应用场景,在当时西汉的政局下,其实还是少折腾更加妥当一些。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养成爱折腾、爱表现性格的晁错,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犯了哪些职业错误呢?咱们一条一条来,看看晁错这位西汉名士究竟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人生思考。

第一点,晁错建议汉文帝移民守边,硬怼匈奴。这件事听着挺提气的,实际上很不可取的!很多事情不是应该不应该的事,而是合理不合理的事!

有人说,西汉初期对匈奴采取和亲、纳贡、互贸政策,包括贾谊提出的“三表五饵”政策是投降主义,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凡有动作皆有成本,你要想硬气一点做人做事,首先要看看自己手中的筹码,别啥事都没做成,就先把自己给耗干了。

匈奴从刘邦当皇帝的时候就开始屡屡侵犯中原,因为他们也是在那个时间点完成了草原大统一的,并制造了著名的“白登山之围”。

到了吕雉掌权的时候,匈奴的冒顿单于还公然写信调戏刚刚死了丈夫的吕雉,极尽侮辱之能事。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文帝一朝,匈奴虽然也消停了一阵子,但也时常举兵南下,行威胁恐吓之事,经常到中原打秋风,周亚夫驻军细柳营就是因此而起。

所以说,西汉的皇帝不想弄死匈奴那是假的,但为什么前几任皇帝都对匈奴一忍再忍呢?因为你自己的内部也并不安定呀,攘外必先安内,你的皇权都摇摇欲坠了,你还打什么外仗?不是苦了天下百姓吗?

坐稳皇位、削弱藩王和去除尾大不掉的军功集团,这是西汉初期皇帝们的政治使命,不解决这些问题,跟匈奴宣战就会很没底气。

所以,汉文帝拒绝晁错的守边之策是相当明智的。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第二点,晁错建议汉文帝通过“变卖爵位”来增加国库收入和“重农抑商”来发展国民经济,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好主意。

这两点,但凡有点历史常识的朋友都能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它们都是不利于民生的。但是由于处于那个特殊的年代,晁错这两个馊主意也没有造成太过于恶劣的影响。“变卖爵位”的恶劣影响被当时政府机构极度精简的情况给稀释了;“重农抑商”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商业需求不够旺盛。

晁错之所以会提这样的建议,还是因为他的思想局限性,太过执着于统治者的利益了,而不太注重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第三点,晁错鼓动汉景帝积极推行《削藩策》,看起来也是合情合理,但其实也是毫无意义的大昏招。

汉文帝采用贾谊的“列侯之国”和“众建诸侯少其力”的两大金点子,其实就是当时最高效地解决诸侯问题和军功集团问题的方法,且效果显著。其实,景帝一朝,只要能继续坚持下去,用不了多久,这两大难题都会迎刃而解了。

但是,晁错由于深受儒法两大思想的影响,总想搞点大动作,怂恿同样骨子里不太安分的汉景帝主动削藩,多少有点误人子弟的感觉。

挑事容易平事难!已经被整得没脾气的诸侯们,你晁错师徒还要往人家伤口上撒盐,在人家躺到病床上了还不罢休,还要追上去把人家往死里踹,人家不反你反谁?不是打不打得过你的问题,而是这口气一般人咽不下去。

战事一起,国家资源便会大量被内耗,安居乐业的百姓就会卷入是非,这是真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呀!

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因为要平定战乱,本来已经奄奄一息的军功集团势必重新崛起,周亚夫因为平定“七国之乱”而重新拜将入相就是很好的证明。

可见,晁错虽然喜欢指点政事,但是政治格局并不宏大,政治眼光并不精准,政治思路也并不清晰。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第四点、晁错与身边人交恶的事情。先不说这是不是大家的政治主张不同的问题,即便是,晁错这个人为人处事也是有极大问题的。

因为一个真正有职业抱负和胸襟气度的人,一定是会学会求同存异、尊重他人的。为啥?大家都是为老板打工的,很多事情必须是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才能完成的。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所有同事之上,当你身边的人都觉得你面目可憎的时候,不管你暂时有多风光,迟早是个死,汉文帝的宠臣邓通不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吗?

晁错怼天怼地怼空气,把朝中的重臣、老臣基本上全给得罪了,就连他的家人都为他感到恐惧,但他却丝毫不知道收敛一点,所以,也怪不得申屠嘉逮到机会就要杀他,也怪不得袁盎会提出那么拙劣的建议来出去他,更怪不得朝中大臣会联名上书帮助汉景帝痛下杀心。

总结一下,晁错虽然在明面上看,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职业人,但其实他基本上是一个不着调的职业人。他的职业性行为及逻辑错误非常典型,总体如下:意见太多性格太硬;想法太多能力有限;胆子太大思路太乱;手腕太硬人缘太差。

晁错到底死得冤不冤?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通过上述两部分的介绍,可能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像晁错这样的人死得一点都不冤!但其实,我们看问题应该更加客观公允一点,晁错之死,有冤的地方,也有不冤的地方。

晁错冤在哪里呢?冤就冤在他死在自己一手教出来的徒弟手里,多少有点挖坑埋自己的味道;另外,还有一点也比较冤,那就是杀他的理由和动机,明眼人都一眼可以看出,杀了他根本是不可能换来诸侯退兵的,但是,汉景帝偏偏就信了!

其实像晁错这样的职业人,其实是并没有太多坏心的,一心为公、一心为主是他的主要职业信仰,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追求的可能只是一个功臣的好名声,想方设法要在老板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一下自己,搞出一点足以青史留名的大成绩来。

这种人最后被老板弃用,一般会让人感觉大快人心的,但我们确实不能说他是大奸大恶之人!这或许是晁错最大的冤屈。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但是,人自古以来就是群居动物,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完成与周围的环境达成一定程度的和谐,从这个角度来说,晁错确实死得不冤,因为他此时不被杀,日后也注定难有什么好下场。

1、理想是个好东西,但不能不择手段去追求它!中国有句老话叫“盗亦有道”,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经过上千年的演变,都是有它内在的行事逻辑的。

现在很多人张口就来,说什么“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会难得,一定要及时抓住”、“为了机会不惜一切代价”等等,听起来让人鸡血满满,但实际上真是这么回事吗?

像晁错这样想成就一番事业和名声的人,他们逮到机会就要在老板面前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完全不顾事情的客观情况和周围人的主观感受,他们最后真正抓住机会成就自己的理想了吗?

机会从来都是与风险并存的,也从来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你要想真正去成就自己的理想、抓住难得的机会,一定要学会沉淀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从容和理性,记住一点,心浮气躁的人往往是难成大事的。

你晁错的政治理想不就是帮助皇帝完成中央集权吗?然后自己能成为千秋功臣吗?那你就得好好研究国情形势,学会去梳理利害得失呀!要慢慢找到对症下药的窍门,不能想一出是一出。国计民生的大事,怎么能如同儿戏,变成你的理想实验室呢?

晁错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走得过于偏激了,或者说过于傲慢了。在他的心目中,有一种极端的想法,那就是只有主子的意见和想法是重要的,其他人的声音和看法都不重要。为了向皇帝灌输自己的政治主张,晁错急切而又武断,但并没有把握到时代的命脉,也没有切中政务的要害。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2、一定要与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要学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曾经说过,晁错这个人的政治水准跟贾谊相比,差的不是一点点,这里就主要说说晁错的时机判断和识人之明问题。

古往今来,要成事,要找准时机和跟对人都是极为重要的。晁错这两点都做得极不好。

你晁错要推行儒家思想、要削藩……这些事情都不算错,关键是,这些事情都还不到时候,你靠给老板洗脑,然后去强推,怎么能行呢?

儒家思想的春天还要等到汉武帝时候才会来,因为儒家统治思想只有在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情况下才好使,因为“仁义礼智信”那一套本身就是一个稳定的秩序,要是政局不稳定,谁跟你讲这一套?举个例子,动荡不安的乱世,你死我活的情况下,敌我双方会讲仁义、谦让吗?

削藩这种事是中央集权的必经之路,但是汉文帝执政23年早已定调,并取得卓著的成效,汉景帝只要“萧规曹随”就行了,你又何必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平添事端呢?就算你就是耐不住性子,要踹诸侯们两脚,那么再过几年,等诸侯们的气力进一步衰竭的时候再踹行不行?又或者先踹一小部分,留着一大部分慢慢踹行不行?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再说说晁错对自己的主子兼学生汉景帝的判断问题。这孩子确实是你一手教出来的,且骨子里天生不安分,比较容易被鼓动,但是关键是,你教了他这么多年,你就没发现这孩子骨子里是一个相当没担当又极其刻薄寡恩的人吗?

你选择跟随这样的老板去勇闯天涯,最后被老板甩锅,你又真正怪得了谁呢?关键是你平时还不注意团结同事,关键时刻连一个帮你说话的人都没有,全是搬起石头想要砸死你的人。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3、职业人的核心要务是要帮老板解决问题。你说得再好听,那是没有用的,除非你能把老板一辈子给忽悠过去,否则,一旦老板意识到你对他没有什么实际价值时,分分钟就可能甩掉你。

随便举个例子,“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居然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坐镇后方来主持大局,你这是怎么想的呢?要知道汉景帝可是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主子,也没有他爷爷那股血性,你这不是让他觉得你在给他挖坑,推诿责任吗?再说,这种事情的政治敏感性极高,人家怀疑你别有用心怎么办?

你既然要当汉景帝政权的总策划师,就要拿出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方案,不能挑完事就想躲在老板这棵大树下乘凉。管杀不管埋,是老板的特权,你不行!你得一件一件地去替老板摆平那些难办的事情。

有些人,实际上只善于在老板面前打嘴炮,就跟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星宿老怪身边那些弟子一样,口号喊得当当响,遇到点事,跑得比谁都快!这种人迟早会被老板清算的。

综上所述,晁错之死其实很难用冤和不冤来界定,可能用“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来总结会更加合理一些。这位同志不得善终,咱不能说他就是反面教材,但是确确实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的地方。

总结

晁错建议汉景帝推行《削藩策》,结果被反杀

限于篇幅,简单说两句。以史为鉴,那么我们要从晁错身上反思到什么呢?

我们要学会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才能和欲望。什么叫合理?就是要跟周围的环境和条件合拍,别用自以为是的必然逻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就好比很多人认为自己满腹经纶就一定要出人头地一样。

是金子真的不一定会发光,金子要发光也要处于合适的环境下!

用“事在人为”来鼓励自己可以,但千万别把这句话太当真,否则受累、受罪的只会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情况比比皆是,千万别被自己内心的欲望所左右,你内心所有的理想并不一定是需要全部实现的,因为不一定能够全部实现,要学会放弃一些暂时实现不了的理想。

另外,当自己的理想和才能暂时没有遇到合适的展现机会与舞台时,记住一点,耐心等待往往比盲目选择更值得信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9 23: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汉景帝杀晁错是为了阻止七国之乱吗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没错,汉景帝就算杀了建议削藩的晁错,吴王刘濞等七国的叛乱,也不会停下脚步。这一点,汉景帝在杀晁错之前,他就已经知道是这个结果了,
2023-06-07 21:24:00
汉景帝没有嫡子,栗姬嫉妒心重,使汉景帝将刘彻立为太子
...制,而其核心便是嫡长子继承制。那么,汉武帝刘彻作为汉景帝的第十子,又是如何继承大统的呢?其实这要感谢四个女人,即皇后薄氏、馆陶公主刘嫖、栗姬和母亲王娡,尤其是后三人的博弈,直
2023-04-13 14:24:00
晁错最后为何会被汉景帝所杀
...相,一起看看吧!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年代,即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41年,前后约40年。汉文帝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汉景帝继位后,知人善任
2023-06-26 22:10:00
汉景帝听从袁盎的计策把晁错腰斩,晁错该不该杀?
...素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一个事件和四个方面:事件,即建议汉景帝“削藩”。四个方面分别是汉景帝,诸侯王,袁盎,晁错。由于晁错被杀之后,诸侯王并没有退兵,故而相当多的人把他的死归咎于袁
2023-02-25 22:27:00
汉景帝最后斩杀晁错是为了什么
晁错是汉景帝最忠实的谋士,他一生所做的全部事情,就是帮助汉景帝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急汉景帝所急,想汉景帝所想”。汉景帝所急所想是什么呢?最直接的焦急,就是吴王刘濞要造
2023-06-15 21:03:00
汉景帝为何宁愿和匈奴和亲保平安,也不愿重用周亚夫?
...有再造之恩。他的军事作战能力很强,所以深得汉文帝、汉景帝器重。既然有如此猛将,为何汉景帝时期,偏偏不用周亚夫去攻打匈奴呢?当时汉景帝对匈奴依旧采取和亲政策,不敢得罪匈奴。我认
2023-05-22 08:07:00
汉景帝的宠妃让侍女去侍寝,结果产生一成语流传至今
...非正统嫡系,而是属于皇族旁支长沙王刘发一脉。刘发是汉景帝刘启第六子,在当时很多人眼中,刘发在诸皇子中的存在感最低,除了他的母亲身份低微,仅是宫中普通婢女外,他的出生也是源自一
2023-02-20 18:43:00
他以少胜多平定了七国之乱,却为自己的直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西汉有位将军历经文景两朝,而且在汉景帝时期他以少胜多平定了七国之乱,之后景帝任命他为丞相,这个人就是周亚夫。但是周亚夫没能把握住自己的好命运,最后是以某犯罪下狱的,他在狱中绝食身
2022-12-23 19:32:00
著名的“七国之乱”,竟然是被一个书呆子引发的
...,战乱依然不停。著名的“七国之乱”,就发生在汉景帝即位不久。汉景帝的父亲汉文帝,运用黄老学说,与民休养,百业俱兴,天下难得安宁了数十年。这期间汉文帝逐步减除刘氏家族的封地和权
2022-12-14 19:17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