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物史联通 实证中华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21 06:34:00 来源:四川日报

□朱晓舟

1902年,梁启超在梳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之变迁时,最早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随后,“中华民族”这一说法逐渐被仁人志士们接受,并成为彼时亡国灭种危机下强调身份认同的关键词。李大钊对“中华国家之再造”与“中华民族之复活”的呼吁,顾颉刚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申说,以及《义勇军进行曲》中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警言,皆如是。

时至今日,“中华民族”已成为一个被国人引为常识的概念。但追溯历史,在中华文明中,中华各民族是如何融合、团聚起来的?“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实体如何由“自在”走向“自觉”?除了纸上材料,是否还有地下材料能实证这一历史进程?

这些问题,在《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以下简称《何以中华》)一书中都能找到答案。《何以中华》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纂、四川民族出版社策划并出版,2023年8月以来,已陆续推出中文、英文、中英双语、汉藏双语、汉彝双语等5种版本。该书展示了100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文物,通过对文物信息、时代背景及文物背后所蕴藏的中国古代民众生活状况、思想认知及相关历史场景的分析与解读,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并从文物的角度回答“何以中华”这一重要的历史命题。

通读此书,笔者认为《何以中华》在以下3个方面尤为值得关注。

其一,体例独特,通过文物讲述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全书分为序章及正文3章,序章以元谋人的上门齿化石为例,呈现中华大地超过百万年的人类生命史;正文3章依据时间顺序,叙述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三大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先秦时期中华民族的孕育与起源,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华夏族的形成与崛起、“华夏—四夷”五方格局的形成等重要史实;第二阶段为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记述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端、发展与巩固,以及在此过程中各民族间的交往与融通;第三阶段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自觉实体的形成,诠释从鸦片战争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中华民族自觉实体形成的历史进程。

需要注意的是,《何以中华》的体例安排,是藉由文物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之起源、发展与凝铸的数千年历史。

论及华夏的形成时,该书以夏代的龙形牙璋、商代的杜岭方鼎及西周时的史墙盘等3件代表性文物为例,讲述了华夏族团在中华民族早期形成过程中发挥的凝聚及核心作用;探讨华夷五方格局时,该书通过列举来自华夏、西戎、南蛮、西南夷与北狄的11件文物,呈现这一时期华夷之间,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互动与交融的关系。

正如该书主编郑茜所强调的,《何以中华》并非是要孤立讲述“文物的历史”,而是要通过“一百件文物”及其构成的蕴含神圣感的叙事框架,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史的宏大叙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得到学界广泛关注,相关成果大量涌现的背景下,这样具有新意的视角实不多见。

其二,物史联通,实证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

早在1905年,梁启超就提出“中华民族”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的观点。事实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相互吸纳、融合、依存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既有共同性又有多样性并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

在中华各民族社会交往、文化交流和情感交融的过程中,各民族在思想情感和文化上兼收并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与接受逐渐加深,最终形成你来我去,我来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格局。

《何以中华》收录的诸多文物,均是对这一历史进程的有力实证。如出土于山东、被誉为“中华凤鸟文化之源”的双鋬三足白陶鬶;反映古蜀文明与中原夏商文明交流的青铜纵目面具与太阳神鸟金饰;展现西戎对中国西北边疆的早期开发以及戎、夏交往交融,共同参与中华文明缔造与发展的大角羊形金车舆饰;承载秦汉时南岭走廊各民族流动迁徙与深刻交融的北流型云雷纹大铜鼓;映射北魏时民族大交流、大融合的彩绘站立女俑;体现清代统治者对中华文化认同与传承的《钦定四库全书》等。

这些文物不仅体现出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及中华民族发展史不同阶段的特征,也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在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历史进程中融聚而成的民族实体。

其三,普及知识,让国宝讲好中国故事。2021年12月6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筹备策划的《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主题展,在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开幕。这一主题展通过100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文物,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随后,主题展又在甘肃、北京等地先后推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何以中华》的编纂,即缘起于此。

《何以中华》一书对文物的介绍,是以图(文物的高清图片)文(文物的基本信息)释(文物如何承载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方式进行的。由此,文博爱好者们足不出户,便可通览包括何尊、铜奔马、“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等国家一级文物在内的,收藏于全国50多家文博机构中的宝贵文物。

需要注意的是,《何以中华》一书并非只是展览的“复刻”。除记述文物本身的来龙去脉外,由郑茜带领的研究团队在梳理文物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及相关事件的基础上,揭示该文物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中的象征意义,并据此描绘出一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文物谱系。读者可借此了解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以及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史的内在逻辑,丰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内涵的理解,同时加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意义的认知。

《何以中华》由“展”到“书”的转变,体现出文博界与出版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重要议题上的合作与探索。该书集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为读者提供了学习、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史的新角度,在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了教育和引导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纂、郑茜主编,四川民族出版社,2023年8月)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1 0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西藏专展”“新疆专展”在京举办
...清源)7月21日,由国家民委指导、民族文化宫策划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西藏专展”“新疆专展”媒体开放日举办,宣布展览于近期对外开放。“西藏专展”展品清中期花梨木
2025-07-22 19:13:00
《豫见考古 宅兹中国: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河南实证》新书发布暨中原文化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举办
...新发现,对于研究和保护河南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特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记者 刘高雅 通讯员 钟科代)编辑:孙振恒审核 :姜秋霞
2023-12-29 20:04:00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 | 郭京宁:“北京城之源”是如何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
...。考古是实证北京地方史、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的重要体现。我工作的20年,是北京考古翻天覆地的20年。房山发现唐代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及其夫人墓葬、延庆发
2023-09-13 19:42:00
伟大的历史变革丨新时代文化使命
...在新时代里焕发新生。我们也得以从这里回望历史,感悟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智慧和文明之光。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游客络绎不绝。在遗址公园不远处的良渚博物院展出了出土
2024-07-14 08:47:00
山东聚力搭建“新载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论研究、教育实践、文化活动等方面的“新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月1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吕妍 摄山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曹金萍介绍说,在理论研究载
2024-04-18 21:23:00
...河泊所、贵州大松山、青海热水等地重要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此同时,现代科技助力考古能力提升。高校田野考古实习基地、大遗址考古工作站显著增加,考古发掘方舱、移动
2023-07-12 07:21:00
「多彩云南·文化」石寨山考古遗址 讲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程
...发展的历史进程。从那时起,晋宁,乃至云南就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石寨山国家遗址公园 璀璨青铜记载各民族共创共享的文化符号历史的尘埃中,尘封了数不清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成
2023-08-29 17:54:00
“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盛大启幕
...,讲述中国西南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演变格局,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展品数量最多、文物等级最高的西南地区青铜文明专题展。据悉,展览将于明日(
2023-05-28 08:19:00
天天学习|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良渚遗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所思所行。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特别策划《守护文化根脉的
2023-07-23 12:5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
学府东街站位于小店区东中环路与龙保街、学府东街的交叉口之间,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该站工程名为学府街东口站,公示名为龙堡站
2025-10-13 20:17:00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
笔墨间的垦荒征程——《南泥湾途中》佳作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11 21:17:00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