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前言
世人常说“过于聪明反被聪明误”,意思是太过明哲保身反而招致祸患。明太祖朱元璋心腹大臣刘伯温,便是这句话的典型例证。
刘伯温天资聪颖,学富五车,助明太祖朱元璋建国有功,可他也正是因聪明过人,让明太祖生出猜忌之心,欲除之而后快。在一场看似诚意的庆功宴会上,刘伯温凭借聪慧和机智,躲过了朱元璋设下的阴谋诡计,使自己幸免于難。
刘伯温如何凭智慧见机行事,在鸿门宴中保住性命?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位明朝奇才的传奇经历。
二、刘伯温治学治官有方
公元1331年,刘伯温出生于浙江青田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刘彦和是个读书人,从小就亲自教导刘伯温读书识字。
4岁那年,刘伯温已能认读一些字,6岁时便能朗朗背诵《诗经》、《孝经》等典籍。12岁那年,刘伯温参加乡试,成为全县最年轻的秀才。乡里人都以“神童”来称呼他。
见儿子天赋异禀,刘父决定送他到州府求学。起初,刘伯温不太适应学堂生活,但很快便以惊人的悟性和勤奋用功跟上了进度,成为老师最看重的学生。他勤奋好学,对古文经史了如指掌。有一次,老师让他看一本难懂的《春秋》,他只花两天时间就通篇阅读,并能背诵大段内容,让老师大为惊叹。
17岁时,刘伯温拜郑复初为师,学习程朱理学。他还学习兵法、算数、星相等多种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日益渊博。刘伯温思维敏锐,看问题通透,老师讲一道题,他能立刻参悟其中的奥妙之处。也正因如此,刘伯温修读了许多别人一辈子也未必能完全理解的典籍,对古今知识了如指掌。
20岁时,刘伯温中了秀才,被授予一个小县丞的官职。任内他勤政为民,深得百姓爱戴。他先建书院招收贫穷学子,再减轻赋税,禁止官吏横征暴敛。百姓们都说,刘县丞是个好官,为民请命。但他刚正不阿的作风也惹恼了当地势力,被奸人诬陷革职。
25岁时,刘伯温重新起用,担任江浙提举经历。他力反贪污,祛除奸佞之徒,再次招致仇视。朝廷听信谗言,将刘伯温免官。刘伯温不屑与小人计较,闲居家中,以诗词自娱。他深谙县政之道,再进一步钻研兵法、星相等学问,对天文地理了如指掌。
种种失意使刘伯温看清朝堂之险恶,遂弃官隐居,在乡村以教书自娱,不问世事。他在书斋中教导后学,并著有《易经详注》等书籍。村民们都说,刘先生真是个隐逸高士。
三、刘伯温出山辅佐明太祖
元顺帝时,天下已乱如麻,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以朱元璋领导的农民军实力最强。刘伯温在乡间听闻朱元璋仁义忠厚,便十分欣赏。他洞察天下大势,认为朱元璋必能中兴汉族河山。1356年,朱元璋派人迎接刘伯温到应天府,希望得到这位贤明之士的辅佐。
为了救民除暴,刘伯温毅然复出,成为朱元璋的智囊团核心成员。他运用政治智慧,制定大明法度,稳定军心民心。在刘伯温等人策划下,朱元璋联合各路反元力量,声势浩大。刘伯温更建议朱元璋学习历史先贤,树立仁政,以德服人。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国号“大明”,史称“明太祖”。此后他表彰有功之臣,封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位列朝中第一品。
刘伯温深谋远虑,治国有方,使明朝国力日益强盛。太祖也十分倚重他,虽有疏失也只是议论,从不加罪。朝臣们都说,没有刘丞相,就没有今日的大明河山。
四、刘伯温识破鸿门宴真相
大明朝廷建立后,明太祖功成名就,性格却出现了巨变。他变得多疑易怒,认为诸臣谋反夺权。于是太祖决定设局除去心腹大臣,以免他日生变。
刘伯温虽被太祖重用,但也看出太祖生性多疑,常有猜忌之心。他心中暗想,朝堂之上风云变幻,自己必须小心应对。
1380年冬,明太祖在南京修建庆功楼,表面为庆贺统一,实则是设宴灭口。太祖派心腹前去刘伯温家中送邀请函,言辞恭敬。
刘伯温看完邀请函,沉吟许久。他觉察太祖近年来性格大变,略有异动便猜疑群臣,今举行庆功宴邀请功臣,只怕别有用心。
当年岁末,太祖以表彰之名,召集刘伯温等功臣前来赴宴。众臣毫不设防地前来参加。刘伯温虽猜测有诈,也只得前往赴会。
席间太祖故意上了寓意不祥的苦肉硬菜:炖狗肉、炖兔肉、燕窝羹等。刘伯温一看菜式,立即警觉这是太祖设下的阴谋。因为狡兔死而良狗烹,正暗示着忠良必死的命运。此时再看太祖神色,刘伯温已确信这是一场死宴,自己必须要想办法脱身。他面上不显,暗中已盘算出数种应变之策。
五、刘伯温施计离席保全性命
宴会进行至半,太祖状似贴心地让臣工歇息。趁此良机,刘伯温跟着太祖来到外间,哀声陈说自己年事已高,请求退居乡里,不再相助朝政。
太祖沉吟片刻,终究还是同意了刘伯温的请求,允其离开。刘伯温叩头谢恩,欲起身时暗中观察太祖表情,见他眉宇间似有不甘,知道要速速离去。
刘伯温佯装老态龙钟地离开庆功楼。就在此时,楼内突发巨响,火光冲天。原来太祖在屋内安置了火药,意图一举除去群臣。
若不是临机求退,刘伯温恐已难逃此劫。他远远回望,庆功楼已灰飞烟灭,其他臣工均难逃一死。刘伯温暗自庆幸,自己果断求退才保住性命。
从此他隐居家乡,终老一生,未再出仕。村民们都说,刘先生识时务,逃脱死劫,老天保佑他。刘伯温虽然遭遇变故,但仍我行我素,传道授业,最终壽终正寝。
六、结语
刘伯温凭着过人的才智和洞察力,看破了明太祖的阴谋,从鸿门宴脱身而出,可谓侥幸得生。
然而也正因为他太过聪明,才激起了明太祖的猜忌,险些丢了性命。
“知人知面不知心”,刘伯温虽助太祖建国,也难猜透君主善变的心思。这对后人来说,亦是极其宝贵的历史教训。
权势终会腐蚀一个人的本性,先贤云“越是覆压才能考验一个人真正的品格”,太祖取得权力后渐生猜忌,终酿成害群之祸。
刘公虽历经沧桑,仍秉承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他的遭遇告诫后人,做人不可图usticg快乐,而要学会看开放下,方得内心安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3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