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万古江河尽安澜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26 08:4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皖西日报

万古江河尽安澜

吴孔文 即便今天,我们仍然关心关注山水林田湖草沙,在这汹汹嚷嚷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背景之下。

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有和风细雨,也有暴戾、酷烈和残忍。人活着,很多时候得跟自然较劲。淠史杭,就是例子。

提起今天的淠史杭,我首先想到一个词:安静。

没有都江堰的川流不息,没有红旗渠的人头攒动,没有大运河的灯红酒绿……禾稼青青,春华秋实;屋舍俨然,炊烟袅袅。淠史杭,更多属于农事,属于农民,有土陶般的真实。

这里是粮仓。上世纪90年代,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曾提出一个危言耸听的话题: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布朗可能没有到过中国的三江平原、珠江三角洲,也可能没到过淠史杭。他太低估中国人改造自然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能力了!今天的淠史杭灌区,因为可以旱涝保收,每年产粮80亿斤左右。

这里是水塔。作为淠史杭的源头,皖西地区的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万佛湖、白莲崖等六大水库库容70亿立方米。有关部门统计,库容1亿立方米能够保障60万人用水问题。据此计算,六大水库库容能够满足两个澳大利亚人口的用水需求。

这里是茶园、果园。瓜片、毛峰、兰花、黄芽,还有说不清茶叶种类,被采摘着、烘焙着、储藏着、冲泡着;“李枣栗银杏,橙梨柿木瓜”,酸的、甜的、苦的、香的果实,挂于树,盈于野,像一个个瓷实的梦想,串联起一方的幸福与安宁。

历史上,这个地方并不安分,山与水,人与风,不低头,不屈服,那般特色鲜明、铁骨铮铮!历史缓慢演进,生命浴火重生,山河叠彩风流。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真正做了主人的劳苦大众,爆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他们与天地斗、与暴虐斗、与贫穷斗,让山河改易、让困难低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所绘就的生活壮锦,为万世的信仰增添了成色,为血肉的身躯充实了钙质。

安静意味着成熟。安静也是一切大思想、大智慧产生的前提。漫步于人烟辐辏、花团锦簇的淠史杭灌区,看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看饱满的稻穗在风中低垂,我也想跟它们一样,低下自己并不成熟的头颅,向这片安静的、厚重的、深沉的大地鞠躬致敬!

老的影像不似当下花忽绿哨,它客观、简约,不蔓不枝,直抵生活的真实。

记录淠史杭的老照片、老影像甚至文字报道大都泛黄,但那里的每个字、每个镜头都足以让人颤栗。

那是另一场人民战争,天当被子地当床,妻子送郎上战场。没有炸药就自己熬,没有粮食就自己带,没有报酬就不要报酬,没有大型施工机械就用铁锹粪箕,呵气成云,挥汗成雨。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那也是一个蔑视物欲的年代。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和理念去解读那个年代,可能会遇到困惑和不解,更多的,应是灵魂的羞愧!

“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淠史杭精神,承接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拓展的是天地正气。美好的东西无法从别人的施舍中得到,你只能自己去争取;美好的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你只能持之以恒去奋斗;有含金量的收获是建立在牺牲之上的,需要用汗水和血泪浇灌;而科学求实不是冒险蛮干,而是依靠聪明才智巧干实干。

没有车辆接送,没有用工合同,没有劳保用品,没有粮草先行,连油盐都不够,连锄头都缺乏,怎么办?用手去挖,用肩去扛,用牙去咬,用命去换,有人倒下了,有人致残了,有人把自家门板都卸下了,有人把自己的棺材都捐献了……那是一个百废待兴而又蒸蒸日上的新中国,那是一片饱含家国情怀的红土地,人们心中明白:这么苦,这么累,这么活,这么死,值得!

水渠贯通了,水塘建成了,高山低头了,平岗让路了。暴虐的洪水被锁住,田野里满是丰茂的庄稼;贫瘠的丘陵被开垦,片片新绿举起鲜活的希望。城市与乡村在山环水绕中新生,在五谷丰登中拔节。碗里有米,身上有衣,屋里有电,出门有路……曾经的无,变成现在的有;现在的有,支撑着明天的梦。

我曾采访过一批人,他们是淠史杭的指挥员、战斗员、见证者,他们身心厚实、静水深流,有那个时代太多的影子。

我也曾采访一批批移民,他们多数参加了淠史杭工程的修建,可工程完工后,他们并没有得到实惠,反而要移居到环境恶劣的深山老林,经过一代甚至两代人的努力,才走出大山,走进城市。

有人跟我说,那时的干部晚上加班,没有加班费,下乡也没有补贴。到了工地,干部就是民工,与大家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浩浩的劳动大军中,分不清哪位是干部,哪位是群众。

也有人跟我说,那时只要上级一个通知,群众就会立即响应。为完成任务,自带大米咸菜,自带生产工具,当时的人心是可以看见的,是没有污染的。

有年秋天我进入深山,见几十米高的悬崖之上,有块小小的玉米地,一位大爷正在收玉米。与他攀谈,他说,自己是移民,当年家里的田地平得像镜子,因修水库,田地被淹全家移民。“在这里,巴掌大的地也得种啊!”说完,苦苦地笑一下。联想到几天前,我路过淠史杭灌区时,见金黄如海稻浪接天,我握紧大爷的手使劲摇了几下,他掌心的老茧比铁还硬!

万古江河尽安澜。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这些后来者应该有自己的长征。食物不再匮乏,衣衫不再褴褛,只是,我们的骨头还和前辈一样硬吗?我们的家国情怀还和前辈一样热吗?这是我面对淠史杭,面对自己的良心,发出的天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6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淠史杭工程何以被誉为“治水史诗”?
... (记者 张强)八月的皖西大别山区层林尽染、水清岸绿,淠史杭灌区的水稻正在抽穗期。安徽省六安市三十铺镇罗管村种粮大户万立成,对自己今年种植的1000亩水稻能够丰产很有信心。他
2023-08-20 14:03:00
治水兴水 水润江淮
...建设生态护坡等。图为新安江歙县段。本报记者 潘 成 摄淠史杭灌区是兼有灌溉、水力发电、生态补水、水产养殖、水利旅游等综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我省境内有1270万亩的耕地受益
2024-03-30 04:02:00
《诗画中国·江河万古流》全新开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江河万古流》将于1月14日晚八点档在央视综合频道、央视频、央视网开播。新一季《诗画中国》将围绕“江河万古流”这一主题,以书写大江
2024-01-14 19:38:00
聚焦江河文脉,展现中华之美!《诗画中国·江河万古流》开播
记者刘宗智江山多胜迹,江河万古流。《诗画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一台大型文化节目。第二季《诗画中国》围绕“江河万古流”这一主题,以祖国的江河文脉为线索,以诗画为载体,用现
2024-01-19 19:46:00
《诗画中国》第二季:聚焦“江河万古流” 绘就“现代文明”崭新画卷
...一个现象级原创文化IP。新一季《诗画中国》围绕“江河万古流”这一主题,以祖国的江河文脉为线索,以诗画为载体,用现代化的文艺表达方式探寻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和精神脉络,生动展开中
2024-01-16 12:16:00
崔砺金评《江河万古流》:难得一见的力作 用诗词描绘了浙江那四条路
...这句话你会怎么想?我看了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江河万古流:我的诗路行走》,被当代这样的诗句感染,应该说这是首部用诗歌反映浙江“四条诗路”的诗集,串起了浙江人文和地理、历史和现
2023-08-21 11:01:00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7月10日上午,宿迁市民接连收到两条气象预警。9点11分,宿迁市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预计当天午后宿城区、宿豫区等地所有乡(镇、街道)最高气温将升至3
2023-07-12 07:09:00
...改台账、立行立改;严格压实好防汛各方责任,确保江河安澜、百姓平安。
2023-03-18 07:16:00
...转自:福州日报未雨绸缪抓实防汛措施周密准备守护江河安澜吴贤德检查防汛备汛并开展“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本报讯(记者 潘倩)26日,市长吴贤德赴晋安区检查防汛备汛工作,并开展
2024-04-27 07:5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