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旖旎
通讯员朱利虎张晨光
昨天上午,一辆满载小学生的大巴缓缓停靠在南京金线金箔总厂门口。车门打开,孩子们雀跃而下,充满好奇的目光投向这座非遗技艺老厂。他们来自栖霞区的一所学校,此行是为了探寻非遗金箔锻制技艺的奥秘。参观完展厅后,在打金老师傅们的指导下,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小心翼翼地拿起工具,体验着将黄金锤炼成薄如蝉翼的金箔的神奇过程,欢声笑语中,非遗的魅力悄然生根。
作为国内唯一完整保留传统金箔锻制技艺的“活态工厂”,始建于1955年的南京金线金箔总厂过去曾像一位蒙着面纱的匠人——虽与社区比邻而居,却始终保持着某种神秘感。“老早以前厂门常年紧闭,除了上下班的工人,连社区居民都很少能进来。”栖霞区龙潭街道龙潭街社区居委会委员顾亚丽回忆,这种隔阂在2020年被打破。随着社区网格化服务的深入,安全巡查、企业服务等“敲门行动”让双方逐渐熟络,一场“金箔技艺进社区”共建活动开启了非遗传承新篇章。
行走在厂区里,12道金箔制作工序在记者眼前依次展开:1.5公斤金块经配比、化金条、拍叶等工序变成0.1微米薄的金箔,整个过程需历经2.5万余次捶打。在贴金体验区,记者屏气凝神,看着老师傅们用竹钳夹起四四方方的金箔,仿佛在给石膏穿隐形衣。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副厂长、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栖霞区代表性传承人夏明功在一旁笑着解释:“这已经是简化的体验工序,看着简单,真正要做好,还是得学上好几年。”
作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丽见证了多年来的变化。“我进厂时还是扎着麻花辫的小姑娘,那时候厂子就像个‘金匣子’,外面的人根本进不来。”如今,她的工作台上,除了相伴30余年的金箔纸和推锤,还多了研学课程表和企业开放日安排。社区与企业携手,不仅打开了大门,更搭建起非遗传承的桥梁。去年,金箔厂还与街道联合开设传习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金箔技艺看似简单,实则精度要求极高。我们敞开大门,就是希望更多人了解、热爱这项非遗。”夏明功说,如今,每年超过百场的参观、研学活动在此举行,该厂还培养出了34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23人为龙潭本地居民,“我们希望金箔非遗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通过街道、社区与企业的‘双向奔赴’,让非遗技艺在‘家门口’得到活态传承。”
在社区的推动下,金箔厂还成立了妇联组织,常态化开展儿童手工等体验活动。“带着孩子们做金箔贴画、葫芦贴金,他们的专注和创造力让人惊喜。”社区工作人员说,非遗传承正以一种温暖而生动的方式融入居民生活。这种“双向奔赴”也反哺着企业发展,通过街道组织的招聘会,金箔厂近年来每年都会新增十余名“新生代”匠人,不少年轻人通过招聘会入职,充实了一线制作队伍。
“今年是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建厂70周年,我们将深化与属地街道、社区协同发展机制,通过创新融合非遗技艺与社区治理模式,推动传统金箔锻制工艺走进基层生活场景,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现代转型。”夏明功说,该计划旨在以非遗为载体搭建社区文化共建平台,让承载70年匠心的金箔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服务民生的社会价值。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20 08: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