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众网记者 王文文 通讯员 王妨娥 菏泽报道
近日,记者从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采访获悉,75岁患慢阻肺病的李大爷,多次入住医院内三科治疗。住院期间,李大爷病情控制稳定,但他几乎每天都要多次按呼叫器,最多时一天按了15次呼叫,说自己喘不上气、心口怦怦直跳,感觉快要断气了。值班医护人员都很担心,难道李大爷病情突然加重了吗?
经过医护人员检查问诊,李大爷各项身体指标都正常,心脏也没有大问题。实际上,这是李大爷因为精神过于焦虑而出现的躯体化症状。经过内三科医护人员轮流对李大爷进行情绪疏导和沟通安抚,李大爷情绪逐渐稳定下来。
在李大爷的诊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发现尤其是呼吸慢病人群需要重点关注精神焦虑的严重危害,这种危害甚至超过了呼吸疾病本身。焦虑甚至能让患者频频出现“濒死感”,从而过度依赖氧气或者呼吸机来辅助呼吸。
精神焦虑有很多躯体化症状,如心前区不适、呼吸不畅、胃肠道症状甚至血压增高等。疾病本身带来的不适感会造成患者的焦虑情绪,而随着疾病本身加重,焦虑情况也会加重,从而会给患者带来“比原本的症状更加严重”的感觉。像李大爷“心脏都快从嗓子眼跳出来了,快要断气”的感觉,就是焦虑带来的“憋气感”,就像是鱼儿离开了水,那种“无法呼吸的恐慌”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它是一个“恐慌—心脏怦怦跳—憋气”的连锁反应,并以此循环。这种情况还可能导致血压突然上升、呼吸急促、胸口憋闷等症状,这是身体在应对焦虑情绪时产生的生理回应。
当患者出现躯体化症状时,如果一味地劝说:“你要放松,不要焦虑。”患者是很难做到的。哪里需要放松?从哪开始放松呢?呼吸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患者不要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是如何呼气吸气上,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调整呼吸上。 调整呼吸的节奏,不要乱,也不要急。居家时,如果出现缺氧导致的呼吸困难,可以借助家庭氧疗(如制氧机等),但依然要保持均匀的呼吸节奏。日常可练习缩唇呼吸法,鼓起肚子缓缓地深吸气,再缓慢地收腹匀速呼气,尽量把呼气拉长,这是能让患者放松身心、减轻焦虑情绪的最好方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27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