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在场
我陪爸爸一起 “战斗”18天
■全陈蓉
2022年12月22日凌晨3点多,迷迷糊糊中接到哥哥急促的电话:“爸爸在医院里不慎摔跤,右肩脱臼,正在急诊室里。你马上收拾点东西,十分钟后我来接你。”
车子疾驰在快车道上,不时有“你已超速”的提醒。到达嘉兴二院时,“急诊”两字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清寒。哥说:“我去急诊室,你到病房看看妈怎样。”
我急匆匆赶到八楼骨科住院部,空旷的走廊上,值班护士一路小跑为我开了门。我到病房一看,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地上凝固着一大摊血。母亲焦急地告诉我,父亲是因为帮她小解起床时摔破了头,而她因为焦虑睡不着,每半小时就要小便,幸亏有护士帮忙。
母亲因慢性滑膜炎于12月初换人工膝关节,原先以为心脏不好的母亲手术后需去ICU观察,结果手术非常顺利,伤势恢复得也相当快。我在医院陪护五天后回家,想让父亲再陪几天就出院,竟节外生枝发生了这样的意外。
这时,哥发来消息,说父亲的头部外伤已缝合,脱臼的肩也已通过麻醉复位。不久,哥又微信说:“急诊室里有个陪护是阳性,与父亲有过接触。”刚悬下的心一下又收紧了。
母亲住院后没几天,身边的同事、朋友纷纷出现“阳性”症状。如此境遇就像小说《百年孤独》中连续几年下雨、小镇居民集体失眠,让人匪夷所思,却是无奈的现实。
晚上,躺在狭窄的陪客床上,父母如雷的鼾声和空调隆隆的噪声交织成一股旋流,把我包裹其中。我好像重新回到母亲的子宫,有些晕眩和懵懂,不知等待我们的将是怎样一种命运。
接下来几天,父亲连续发烧,吃了退热药,用冰袋敷,半夜里浑身出汗。早上退了烧,晚上热度又上来。那天清晨,我替父亲换掉湿透的衣服和手臂上缠着的绷带,刚躺下没多久,就听到父亲的喊声,他说不小心把脱臼的手臂向上抬了一下,现在疼痛难忍。我忙叫来医生,医生一看说又脱臼了,需马上去复位。值班医生推着父亲去了急诊室,但经过一番努力,仍无法直接复位,只能再通过全麻手术。折腾了大半天,父亲总算脱离了脱臼的伤痛。但副主任医师蔡震海告诉我,他从关节拍的片子上看到父亲的半个肺不是很好,需要再做个肺部CT看看。
做完CT的那天,八病区副主任何晓君对我说,父亲患了新冠重症,肺已有点白,随时有生命危险。医院会全力治救,但效果如何只能看其自身的免疫能力。父亲患有五六种慢性疾病,每天要吃十多种药物,再加上这两次麻醉,能抵挡得住这股强势的病毒吗?而此时,哥哥也差不多与父亲同期感染,一直高烧不退。而一旦我也被感染,那行动都不便的父母怎么办?一时,思绪如乱麻般缠绕,久久难以理清。
那一晚,我想到前几天为父亲洗脚时,他看着我头上的白发说,他像我这个年纪还在罱河泥,还没长白发呢。过去的父亲多强壮,而这么多年他一直被各种疾病折磨着。那一晚,我喂水给父亲喝时,看到他灰褐色的眸子竟如年轻人一样澄澈,透射着对生命的执着和渴望。那一晚,我听着父母此起彼伏的鼾声,感觉那是世上最美妙的乐声,多希望一直陪伴在身边。
我们每个人孩童时备受父母呵护,长大后又在磨难中得到生活的种种恩赐。当父母年老又病痛时,需要我们回馈。这是中年人沉重的生活,更是生活本身的样子。
接下来的几天,父亲从二级护理被换成一级护理,主治医师沈中海专门向医院申请了新冠特效药。通过每天挂消炎盐水、做雾化等治疗,父亲的体温终于稳定,咳嗽时的浓痰渐渐少了,腹泻也止住了。终于有一天医生告诉我,父亲的病情已基本稳定,可以回家静养了。
与父母在医院相伴的18天里,父亲没有任何怨言,甚至没说过一个苦字。而是以一个男人的坚韧和担当,独自默默地与病毒抗争。
转眼就是新春佳节了,今年父亲不能像往年那样做上满满的一桌菜,让我们兄妹回家团圆。但经历了这一场生死劫难,我们依然能与父母一起团聚,这个年对我们来说,是如此弥足珍贵,值得期盼。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7 07: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