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710年正月,一位山东老翁正在接受淄川县太爷的“乡饮酒礼”。酒后张狂,他忆起少年风发,如今蹉跎一生,感慨人生如戏。
归家途中,他写下一首绝句:忆昔狂歌……相期矫首……谁知一事无成就……白头会上人。
此人,就是蒲松龄。生前写下一部《聊斋志异》默默无闻,没成想日后此书封神,成为志怪小说的传奇。
01
风光一时
1640年,蒲松龄出生于淄川城东满井庄蒲氏家族中。自明代初年,蒲氏祖先来此定居。此后,繁衍400余年,虽非世家豪族,但科举功名者不断。
关于蒲松龄族属,学界争论不休,有说是蒙古人,也有说是阿拉伯人,更多人认可蒲松龄自撰《族谱序》中的汉族身份。
蒲松龄之父蒲槃,科举不利后,弃文经商,挣了好大一份家业。明末之乱,使得蒲松龄家道中落。
1658年,蒲松龄参加童子试。他连闯县、府、院试三关,冠冕童科,一时风光无限。
在考试中所写的《蚤起》和《一勺之多》两篇八股文,让山东学政施闰章抚掌大笑,连道三个“好”字。
蒲松龄以院试案首的成绩考中秀才,消息传来,上门贺喜的官员文士络绎不绝,人人奉承蒲家要出进士了。
就在蒲松龄处于一生的高光时刻,他全然不知,“恩师”施闰章对他的赞誉,恰恰给他的科举之路埋下隐患。
02
自绝仕途
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考生的思想。想要金榜题名,就必须循规蹈矩作八股文。一旦心血来潮标新立异,便会自绝于仕途。
蒲松龄所写《蚤起》,并不是官样文章,而是一篇讽刺小说。之所以能得案首,是恰巧遇到了不拘一格的大文豪施闰章。如果遇到中规中矩的考官,他绝对会名落孙山。
然而蒲松龄不知道这些,他自以为悟到了科举捷径,自信满满地去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的考试,结果都以惨败而收场。
头悬梁,锥刺股。三年之后,又三年。
眼看他中举无望,蒲松龄读书花费又太多,兄弟们就嚷嚷着分了家。
蒲松龄一家没了族中的救济,逐渐缺衣少食,这日子就难以为继了。为了养家糊口,蒲松龄不得不去给人做幕僚或者当塾师。
1672年,蒲松龄对科举不甘心,不惜举债又走上了科举之路。可是,结局再次让他失望。
在蒲松龄眼中,茫茫人生路,没有比科举更重要的事了。
为了心中的执念——光宗耀祖,他不得不一直走下去。从19岁中秀才,到72岁混了个“岁贡生”。(从府、州、县学中选送优秀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的秀才)
科场蹉跎半生,大概考了17次,却比范进还要悲惨!这也是蒲松龄自嘲“一事无成”的根由。
03
写书丧志
蒲松龄屡次科举不中,除了自身运气和文风的原因之外,收集志怪故事,撰写《聊斋志异》,浪费了他太多的精力有关。
1664年,蒲松龄的好友张历友就曾写信苦劝他,不要写书丧志。张历友:“此后还期俱努力,聊斋且莫竟谈空。”
张历友劝说蒲松龄把心思和精力都放到科举上,不要再谈论那些聊斋故事了。
另一个好友李希梅也规劝他,先谋求功名,《聊斋志异》可以致仕(退休)以后再写。
面对两个老友的劝告,蒲松龄却叹息:“只恨此生无知己!”
04
身后名
生前未显贵,著书未刊行。半生蹉跎的蒲松龄没有预料到,百年之后他竟红得发紫,甚至青史留名。
如今,《聊斋志异》有了英、德等60余种语言的译本。要说清代哪本书能跟他类比,大概只有《红楼梦》能与之不相上下了吧。
值得一提的是,《聊斋志异》的故事文娱两开花。根据它改编的影视剧,国内外达到近百部,如《倩女幽魂》、《辛十四娘》、《画皮》、《捉妖记》等几乎人尽皆知。
1679年,蒲松龄曾在陋室里感叹:“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如今,可以作答:知君者,五湖四海,万世不绝。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7 06: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