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2015年李银江在敬老院为空巢老人洗脚、剪趾甲
2018年端午节李银江在敬老院为五保老人送粽子
2014年李银江陪五保老人王朝国谈心
见到李银江院长,是在三月的一个早晨,春寒料峭。桂五镇敬老院的侧门徐徐打开,李院长热情地招呼我进屋暖和。茶叶在杯中打着旋儿翻腾,路途中寒风带来的微冷顷刻消散。
摊开采写簿,看着眼前的李院长,我开始在脑海里对比网络搜索过的照片,高大魁梧是一样的,充沛的干劲是一样的,亲切的笑容是一样的。如果说哪里有点不同,只能说眼前的他,头发多了一丝丝花白,脸庞增添了几缕岁月的痕迹。毕竟,这是一位66岁的老人,一位当了37年孝子的敬老院院长。从最初的一片荒地到如今整洁明亮宽敞的花园式敬老院,从风华正茂的“小李”到老骥伏枥的“老李”,他熟知这里的一草一木,见过这里无数个黎明黄昏。他为之付出的心血,无法简单用时间来衡量。
如今,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李银江,与爱人把家搬到敬老院,当起义务院长与护工。 “敬老院就是我的家,在我有生之年,能为老人服务一天,我就服务一天。”李银江的眼眸流露出诚恳与坚定的目光,让人深深看见了他期待的未来。
{ 是命运的选择,也是奋斗的崭新起点 }
如果现在跟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说,从现在起你要一直当敬老院院长,为老人服务一辈子,会有人甘之如饴接过命运投来的这根橄榄枝吗?回忆起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那个午后,李银江坦诚他也曾有过犹豫。
1986年,29岁的李银江在村支部书记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构想了很多规划打算大展拳脚。初夏的这天,李银江处理完手头的事情,正准备离开村委会,电话响了。是乡长打来的,让他到乡政府一趟。李银江心想,乡长打电话肯定有重要的事,便马不停蹄地赶去。没想到,这一趟乡政府之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当时盱眙县政府统一部署工作,每个乡镇都要建立一座敬老院。桂五镇不缺地,划一块就是,问题是建好之后谁来管理?敬老院属于民政范畴,但乡民政系统实在抽不出人手。经过乡党委会研究,他们选好了合适的人选,这人就是李银江。乡长传达了这个决定:由李银江负责筹建桂五镇敬老院,并由他担任院长。李银江听了一愣,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与敬老院的事情有关。他在四桥村干了将近十年的村干部,什么都熟门熟路,但整天和老年人打交道,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他心里没什么底。回忆往昔,李银江也说到另一层顾虑。“当时我心里有些想不通,觉得村支部书记这个岗位挺适合年轻人锻炼的,去敬老院干怕没前途。”
促使李银江痛快接过重任的,是他的父亲李学仁。这位从小因孤儿身份受尽苦难,在抗战时期当过民兵中队长,教会他做人要讲口碑的父亲,李银江提起来,眼里是藏不住的想念和敬佩。那一晚,李银江因为心里有事,回到家中一句话不说,上桌也只是闷头吃饭。见儿子如此反常,饭后,父亲把李银江叫到一边询问。当李银江将组织上的安排和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父亲把没抽完的烟狠狠摔在了地上,指着他的鼻子问,“你还是不是党员、还记不记得党的组织原则?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父亲见他脸涨得通红,语重心长道:“再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明天就去报到!”父亲吼出的这句话稳住了李银江的心思,让他坚定了信念,打算干出个样子来,第二天就走马上任,成了年轻的敬老院院长。
说起来好歹是个院长,但李银江没有任何下属人员,也没有办公地点。有的只是一块杂草丛生、崎岖不平的4.2亩丘陵荒地。时值六月,而国庆节前敬老院就要投入使用。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李银江决定节省来回时间。于是,他花了建院的第一笔支出——四块二毛钱,到街上扯了块塑料薄膜。他就用这一斤六两的塑料薄膜,在工地上搭了间小棚子,作为晚上的住处。虽是夏天不用担心挨冻,但薄膜棚子毕竟不够透气,闷热是免不了的,再加上耳边蚊子嗡嗡声不绝如缕,李银江夜里根本睡不踏实。但这些困扰算不了什么,当时的李银江心里就一个念头,要像盖自己家房子一样,好好为老人们盖一个家。于是,他以工地为家,事必躬亲,找石头、运沙子、扛木材,工人干什么,他跟着干什么,不同的是,工人下班可以回家,他还要住在工地上。为了将经费用在刀刃上,施工的每一道环节,从资金落实、材料购置、施工监理到把关验收,李银江都一一过问。随着金黄秋风起,历经95天的辛苦,一座设施齐全的敬老院宣告竣工。
李银江手机里还存着一张多年前的黑白照片,展示了桂五镇敬老院最初的模样。“当时只有一排泥砖瓦房,宿舍加配套用房总共11间。”他说,“在那个年代这可是全镇最好的房子。”
房子好不容易建起来了,没想到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当李银江兴致勃勃地一一登门邀请镇上的五保户入住时,却连连碰壁。“想让老人来这个里面,可给我费老劲了!”三十多年后再回首,李银江不得不感慨万事开头难。“老人有恋土难移思想。他看我来做工作,让他来敬老院,他说你这个小家伙,不到30岁的人,你给我骗到敬老院,我来了,好了,我巴不求得(巴不得),如果不好,我回不得家乡见不了爹娘(意为没脸见人)!”还有人问“什么叫敬老院”?
李银江始终记得第一个被他说动的老人傅伟俭。面对登门的李银江,老人敞开心扉,坦诚说出切实的顾虑。别看五保老人虽然无儿无女,但其实都是“宝”,再也不是社会的多余和累赘。逢年过节,张家一盘菜,王家一碗汤,周家的毛娃喊爷,徐家的后生叫大(伯),这样的“软环境”到哪儿去找呢?敬老院除了几间房和一块牌子,能提供这些吗?一席话让李银江受到不小的触动,他当场郑重地向老人保证,“你们到敬老院来,包吃包住,有病包瞧,我就拿你们当父母,我就是你们的儿子,给你们养老送终!”他跟傅伟俭约定,可以先去敬老院体验一番,住上几天,吃几碗饭,睡几天觉,如果觉得不好,马上找车子把他送回来。就这样,七哄八哄,做足了思想工作。傅伟俭也知道李银江口碑在外,做事实在,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答应了。就这样,李银江如法炮制,总共拉来了七名五保老人作为第一批院民,他们也被称为“开院七老”。1986年10月1日,桂五镇敬老院如期举行了成立仪式。李银江正式走马上任,本以为是作为首任院长就职,没想到37年过去了,他还是敬老院唯一的院长。
际遇总是如此有趣而又似乎冥冥注定。如果再将之前的问题抛出问李银江:你愿意为敬老院服务一辈子吗?假若让现在的“老李”同当年路口犹豫的“小李”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他一定会拍一拍那副年轻的肩膀,说,接下这副担子吧,相信我,你到老也不会离开,因为,你舍不得,放不下。
{ 是甜蜜的泪水,也是岁月的永恒记忆 }
漫漫37载对李银江来说,肯定有过许多艰难的时刻,但他记下更多的是甜蜜,是蜜糖一般浓厚、春风一般温暖的亲情,这亲情不靠血缘维系,靠的是彼此的心。李银江说敬老院是一个大家庭,他希望让所有的老人在敬老院里都能感觉到家的温暖、子女的味道,“走了”有人替他们送终,要让他们在敬老院同样享受到天伦之乐。这也是他在就职仪式上做出的一项庄重承诺。
两年之后,考验来了。五保户李奇山是桂五镇敬老院第一个离世的老人,也是“开院七老”之一,1988年7月12日下午他以82岁高龄辞世。老人弥留之际,李银江打电话叫来爱人韩素珍,夫妇俩用温水给老人擦身子,仔细地剪好指甲、换上衣服。同时,让院里的工作人员收拾好一间房子,简朴庄严地布置起专用灵堂。当老人的亲戚、过去的乡邻闻讯赶来养老院吊唁时,李银江胸佩白花、臂戴黑纱,为客人点纸、陪客人鞠躬,见者无不动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6 05:45:3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