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俗语:“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是啥意思?三物分别指什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1-12 18:0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耳昏俗语久欲洗,为我一谢山前流。”

在中华历史上,俗语的历史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它是古人的智慧的结晶,在推动历史进程上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有着俗语的存在,才让我们的生活有迹可循。

俗语:“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是啥意思?三物分别指什么?

俗语的诞生并非天马行空,而是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更像是一位无声的老人,向我们倾诉着生活中的真理。

在俗语当中就有这么一句话:“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

这其中的三物是指什么?古人想从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接着往下看。

“三物”是指什么

首先,我们先从字面意思上理解这句话,“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

是指当人们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往枕头下面放三件物品,就会给我们带来财运。

俗语:“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是啥意思?三物分别指什么?

看到这里,有人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迷信的事情,但是,它既然能够在民间流传,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

这三件物品分别是什么呢,其实并非什么奇珍异宝,而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品。

这第一“物”,便是铜钱,铜钱在古代是作为货币进行交易的物品,是财富的象征。

古人认为,当人睡着时会进入到另一个世界,梦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是相互通联的,因此也就有了“先祖托梦”这一说法。

他们坚信梦中发生的事情,往往会决定现实生活中的走向,所以往枕头下面放铜钱,可以增大自己做“财富梦”的几率。

俗语:“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是啥意思?三物分别指什么?

这样,就能让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大富大贵。

除此之外,古人除了把铜钱放到枕头底下以外,还会将铜钱作为辟邪之物,挂在门框甚至是床头上,这样可以为他们减少厄运的发生,其实这种行为,也一直延续到了如今。

铜钱仍然是一种如同护身符般的存在,可以将其用红绳串起,挂在脖子上、手腕上和脚腕上。

由此可见,将铜钱放在枕头下面这件事也不无道理,这既是一种心理慰籍,也折射出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俗语:“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是啥意思?三物分别指什么?

这第二“物”,则是葫芦,葫芦是一种生长在地面的植物,葫芦用处多为入药,它不仅能够润肺止咳,还能够温肾壮阳,是一种珍贵的药品。

难道古人将其放到枕头下面,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健康吗?

葫芦不仅能入药以外,还是一种民间常见的饰品,又因为葫芦与“福禄”同音,所以颇得老祖宗的喜爱。

自古便有:“福如沧海无穷极,寿比灵椿过八千”的说法。

福禄在古人眼里,是能够带来好运的吉祥之物,他们常常会将葫芦串在腰间,企盼着福禄仙人能为自己带来好运。

俗语:“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是啥意思?三物分别指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古人要将葫芦放在枕头下面的原因。

书籍—古人最宝贵的财富

这最后一“物”,便是书籍,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在古代,读书是贫穷家庭唯一的出路,也是唯一一种可以跨越阶级的方式。

所以,古人把读书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对于他们来说,就在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才有加官进爵的机会,多少学子挤破了头脑,也没有获得最后的成功。

这个时候,父母就会把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枕头下放书籍也是因此而诞生的。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说法,那就是古人自创的“睡眠记忆法”,就是在临睡前的半个时辰内,在这个时间段阅读书籍,是记忆力最强的时间。

俗语:“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是啥意思?三物分别指什么?

所以古人通常会抓住睡前这半个小时,进行记忆背诵,结束以后,就会把书籍顺手放在枕头下面,意预着今天所背诵的内容,不会轻易的忘记。

久而久之,在枕头下面放书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我们在回望现代的人们,枕头下面放书已经是望尘莫及了,取而代之的便是手机,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寸不离身的物品。

睡前玩手机已经成了许多年轻人的习惯,对比之下,我们也不得不感慨,在没有电子娱乐的古代,古人更注重的则是用书籍提升自我,而不是虚度光阴,无所事事。

“俗语”是否可信?

“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

这句话自问世以来就饱受争议,许多人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句话过于迷信。

俗语:“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是啥意思?三物分别指什么?

他们认为,古代社会正是因为这些封建迷信的俗语,才导致了人们的思想停滞不前,他们将发财希望放在了所谓的“天命”身上。

殊不知,脚踏实地才是真正能够带领他们致富发财,在“枕下放三物”的推演之下,“三物”也变成了“五物”、“十物”,人们越来越依靠迷信来完成一些自我私利。

比如说有古人会往枕头下放红绳,来祈祷婚姻的降临;

每当家中有孕妇的时候,还会往枕下放男孩子的衣物,来祈祷生下来的是男孩;类似这样的方法数不胜数。

也有人认为,俗语的诞生,就是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为在封建时代,最底层的人民饱受上层阶级的压迫,他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而唯一能够慰籍自己的,只有通过这样的俗语,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

俗语:“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是啥意思?三物分别指什么?

我们回望现在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已经摆出了封建迷信的困扰,人们都信奉科学主义,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一些俗语也就不攻自破。

但这些属于存在的真正意义,是让我们“跨时空”的与古人进行文化交流,感受古人在那个阶段的生活状态。

俗语的存在,我们是不能完全否认,秉持科学态度的同时,它仍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经得起人们推敲和赞扬的。

结语

“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

这其中所指的铜钱、葫芦和书本,对我们而言,如此寻常的物品,在古人的生活中却起着这么重要的作用。

俗语:“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是啥意思?三物分别指什么?

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的生活质量虽然没有现在的高。

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富足的,就像《雍也》中所说的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12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农村俗语“三寸长寿,四寸无忧”,是什么意思?有科学依据吗?
在乡下流传着很多俗语。这些谚语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但是其中一些谚语在初次听到时就非常令人困惑。只有了解了俗语的含义,他们才突然意识到并感叹老农。智慧,如俗语“三寸长寿,四寸无忧
2024-11-06 07:43:00
俗语“睡觉时,脚不能朝西”,是迷信还是有依据?如何睡得更香
人体能够过正常的日子,无非是“吃喝拉撒睡”其间,睡觉占有了咱们最长的时刻。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将近三分之一的时刻是在睡觉中度过的,所以咱们到睡觉对身体的重要性。事实上,自古以来,人
2024-02-28 10:27:00
俗语“宅子出现三喜,家中能人辈出”啥意思,具体是指哪“三喜”
...代的老百姓们便根据衣食住行等方面总结出了很多的民间俗语。而这些俗语自然也是传承到了我们今天。对我们这样一个农耕国家来说,农事显然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物。▲古代耕田播种的相关配
2024-02-08 12:21:00
俗语“人睡三觉,命比纸薄”,指的是哪三觉?
...问题。其实关于睡觉,古代人总结出很多的经验,有一句俗语叫做“人睡三觉,命比纸薄”,意思就是如果不当的睡眠,可能会缩短寿命。那么这三觉,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很多人总是会日夜颠倒,
2024-07-15 11:46:00
俗语“一日夫妻百日恩”,两个“日”意思不同?大多人都理解错了
“一日夫妻百日恩”,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你真的理解它的意思吗?许多人都以为其中的“日”指的是同一个意思,其实这两个“日”大有文章。看似简单的词汇,却藏着古人对婚姻与感情的深刻见解
2024-08-19 11:11:00
古人说:“屋大人少切莫住,就算皇帝不特殊”是什么意思?
...拨云见雾寻历史,水落石出现真相。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俗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在农村地区颇受欢迎。之所以受人欢迎,其一是因为俗语通俗易懂,能让人直接明白其中的意思,其二就是比
2025-04-17 10:36:00
古人说“寡妇有田无人耕”,这是为什么?
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可能会经常听到一些俗语,特别是农村的老人更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说出这样的话。所谓的“俗语”,故名意思就是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符合民俗的语句,这些话往往蕴含着我国
2023-01-12 20:17:00
俗语:“人睡三觉,命比纸薄”,并非吓唬人,有事实依据
古人非常注意日常的工作和休息,他们对与睡眠有关的一切都非常讲究。例如,古人要求枕头高度为3英寸,而睡觉的方向则要求脚不要朝西。在许多睡眠压力中,睡眠规律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俗话说“
2024-11-06 07:43:00
俗语:“男人断掌值千金,女人断掌值一文”,说的是什么意思?
...的玄妙规律。这些规律被他们用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谚语、俗语加以概括,在岁月的长河中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孩提时代,我们常聚在一起,比较彼此手指上的“簸箕”与“斗”的数量,这是因为那
2024-05-30 11:1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