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俗语:“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是啥意思?三物分别指什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1-12 18:0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耳昏俗语久欲洗,为我一谢山前流。”

在中华历史上,俗语的历史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它是古人的智慧的结晶,在推动历史进程上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有着俗语的存在,才让我们的生活有迹可循。

俗语:“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是啥意思?三物分别指什么?

俗语的诞生并非天马行空,而是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更像是一位无声的老人,向我们倾诉着生活中的真理。

在俗语当中就有这么一句话:“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

这其中的三物是指什么?古人想从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接着往下看。

“三物”是指什么

首先,我们先从字面意思上理解这句话,“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

是指当人们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往枕头下面放三件物品,就会给我们带来财运。

俗语:“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是啥意思?三物分别指什么?

看到这里,有人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迷信的事情,但是,它既然能够在民间流传,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

这三件物品分别是什么呢,其实并非什么奇珍异宝,而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品。

这第一“物”,便是铜钱,铜钱在古代是作为货币进行交易的物品,是财富的象征。

古人认为,当人睡着时会进入到另一个世界,梦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是相互通联的,因此也就有了“先祖托梦”这一说法。

他们坚信梦中发生的事情,往往会决定现实生活中的走向,所以往枕头下面放铜钱,可以增大自己做“财富梦”的几率。

俗语:“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是啥意思?三物分别指什么?

这样,就能让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大富大贵。

除此之外,古人除了把铜钱放到枕头底下以外,还会将铜钱作为辟邪之物,挂在门框甚至是床头上,这样可以为他们减少厄运的发生,其实这种行为,也一直延续到了如今。

铜钱仍然是一种如同护身符般的存在,可以将其用红绳串起,挂在脖子上、手腕上和脚腕上。

由此可见,将铜钱放在枕头下面这件事也不无道理,这既是一种心理慰籍,也折射出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俗语:“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是啥意思?三物分别指什么?

这第二“物”,则是葫芦,葫芦是一种生长在地面的植物,葫芦用处多为入药,它不仅能够润肺止咳,还能够温肾壮阳,是一种珍贵的药品。

难道古人将其放到枕头下面,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健康吗?

葫芦不仅能入药以外,还是一种民间常见的饰品,又因为葫芦与“福禄”同音,所以颇得老祖宗的喜爱。

自古便有:“福如沧海无穷极,寿比灵椿过八千”的说法。

福禄在古人眼里,是能够带来好运的吉祥之物,他们常常会将葫芦串在腰间,企盼着福禄仙人能为自己带来好运。

俗语:“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是啥意思?三物分别指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古人要将葫芦放在枕头下面的原因。

书籍—古人最宝贵的财富

这最后一“物”,便是书籍,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在古代,读书是贫穷家庭唯一的出路,也是唯一一种可以跨越阶级的方式。

所以,古人把读书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对于他们来说,就在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才有加官进爵的机会,多少学子挤破了头脑,也没有获得最后的成功。

这个时候,父母就会把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枕头下放书籍也是因此而诞生的。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说法,那就是古人自创的“睡眠记忆法”,就是在临睡前的半个时辰内,在这个时间段阅读书籍,是记忆力最强的时间。

俗语:“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是啥意思?三物分别指什么?

所以古人通常会抓住睡前这半个小时,进行记忆背诵,结束以后,就会把书籍顺手放在枕头下面,意预着今天所背诵的内容,不会轻易的忘记。

久而久之,在枕头下面放书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我们在回望现代的人们,枕头下面放书已经是望尘莫及了,取而代之的便是手机,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寸不离身的物品。

睡前玩手机已经成了许多年轻人的习惯,对比之下,我们也不得不感慨,在没有电子娱乐的古代,古人更注重的则是用书籍提升自我,而不是虚度光阴,无所事事。

“俗语”是否可信?

“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

这句话自问世以来就饱受争议,许多人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句话过于迷信。

俗语:“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是啥意思?三物分别指什么?

他们认为,古代社会正是因为这些封建迷信的俗语,才导致了人们的思想停滞不前,他们将发财希望放在了所谓的“天命”身上。

殊不知,脚踏实地才是真正能够带领他们致富发财,在“枕下放三物”的推演之下,“三物”也变成了“五物”、“十物”,人们越来越依靠迷信来完成一些自我私利。

比如说有古人会往枕头下放红绳,来祈祷婚姻的降临;

每当家中有孕妇的时候,还会往枕下放男孩子的衣物,来祈祷生下来的是男孩;类似这样的方法数不胜数。

也有人认为,俗语的诞生,就是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为在封建时代,最底层的人民饱受上层阶级的压迫,他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而唯一能够慰籍自己的,只有通过这样的俗语,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

俗语:“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是啥意思?三物分别指什么?

我们回望现在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已经摆出了封建迷信的困扰,人们都信奉科学主义,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一些俗语也就不攻自破。

但这些属于存在的真正意义,是让我们“跨时空”的与古人进行文化交流,感受古人在那个阶段的生活状态。

俗语的存在,我们是不能完全否认,秉持科学态度的同时,它仍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经得起人们推敲和赞扬的。

结语

“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

这其中所指的铜钱、葫芦和书本,对我们而言,如此寻常的物品,在古人的生活中却起着这么重要的作用。

俗语:“枕下放三物,进财不寻路”是啥意思?三物分别指什么?

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的生活质量虽然没有现在的高。

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富足的,就像《雍也》中所说的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12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农村俗语“三寸长寿,四寸无忧”,是什么意思?有科学依据吗?
在乡下流传着很多俗语。这些谚语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但是其中一些谚语在初次听到时就非常令人困惑。只有了解了俗语的含义,他们才突然意识到并感叹老农。智慧,如俗语“三寸长寿,四寸无忧
2024-11-06 07:43:00
俗语“睡觉时,脚不能朝西”,是迷信还是有依据?如何睡得更香
人体能够过正常的日子,无非是“吃喝拉撒睡”其间,睡觉占有了咱们最长的时刻。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将近三分之一的时刻是在睡觉中度过的,所以咱们到睡觉对身体的重要性。事实上,自古以来,人
2024-02-28 10:27:00
俗语“宅子出现三喜,家中能人辈出”啥意思,具体是指哪“三喜”
...代的老百姓们便根据衣食住行等方面总结出了很多的民间俗语。而这些俗语自然也是传承到了我们今天。对我们这样一个农耕国家来说,农事显然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物。▲古代耕田播种的相关配
2024-02-08 12:21:00
俗语“一日夫妻百日恩”,两个“日”意思不同?大多人都理解错了
“一日夫妻百日恩”,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你真的理解它的意思吗?许多人都以为其中的“日”指的是同一个意思,其实这两个“日”大有文章。看似简单的词汇,却藏着古人对婚姻与感情的深刻见解
2024-08-19 11:11:00
俗语“人睡三觉,命比纸薄”,指的是哪三觉?
...问题。其实关于睡觉,古代人总结出很多的经验,有一句俗语叫做“人睡三觉,命比纸薄”,意思就是如果不当的睡眠,可能会缩短寿命。那么这三觉,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很多人总是会日夜颠倒,
2024-07-15 11:46:00
古人说:“屋大人少切莫住,就算皇帝不特殊”是什么意思?
...拨云见雾寻历史,水落石出现真相。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俗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在农村地区颇受欢迎。之所以受人欢迎,其一是因为俗语通俗易懂,能让人直接明白其中的意思,其二就是比
2025-04-17 10:36:00
古人说“寡妇有田无人耕”,这是为什么?
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可能会经常听到一些俗语,特别是农村的老人更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说出这样的话。所谓的“俗语”,故名意思就是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符合民俗的语句,这些话往往蕴含着我国
2023-01-12 20:17:00
俗语:“人睡三觉,命比纸薄”,并非吓唬人,有事实依据
古人非常注意日常的工作和休息,他们对与睡眠有关的一切都非常讲究。例如,古人要求枕头高度为3英寸,而睡觉的方向则要求脚不要朝西。在许多睡眠压力中,睡眠规律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俗话说“
2024-11-06 07:43:00
俗语:“男人断掌值千金,女人断掌值一文”,说的是什么意思?
...的玄妙规律。这些规律被他们用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谚语、俗语加以概括,在岁月的长河中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孩提时代,我们常聚在一起,比较彼此手指上的“簸箕”与“斗”的数量,这是因为那
2024-05-30 11:1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打卡南京其实是阅读《世说新语》的一种读法,反过来也可以说,阅读《世说新语》是打卡南京的一种打法……”9月14日
2025-09-16 15:57:00
孟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孟府了解到,孟府作为孟子嫡系后裔的宅邸,其春联习俗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年俗文化
2025-09-16 16:08:00
孔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孔府了解到,孔府作为孔子嫡长孙的府邸,其楹联不仅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9-16 16:11:00
五马祠街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五马祠街了解到,五马祠街因明代孔尚经的家祠“五马祠”而得名
2025-09-16 16:17:00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秋上太行,登临揽胜!平生快意,逸兴遄飞!蒙曼邀您上太行!
2025-09-16 21:12: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人类社会本应向着文明不断迈进,然而二战却将人类拖回野蛮的深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所作所为,便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
2025-09-15 11:21:00
座落在湖北襄阳的“长渠”(又名“白起渠”“百里长渠”),始于战国,兴于唐宋,沿用至今2300余年。2018年,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遗产
2025-09-15 17:44:00
今天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古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25-09-15 22:57:00
“鬻子救国”写大义:一个广东籍南洋小贩捐输抗战的家族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九旬老人郑社心还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他的父亲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
2025-09-15 20:1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云岭之战: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喻波)鄂陕交界的云岭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上津镇云岭一带
2025-09-15 21:05:00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