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科举舞弊:历史与现实中的丑陋与悲哀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02 16:26:00 来源:精彩生活

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伴生科举的舞弊营私案件就层出不穷。不过其中最主要以及危害最大的作弊行为,倒不是各类代表替考、夹带小抄而是“关节条子”。

科举舞弊:历史与现实中的丑陋与悲哀

咸丰八年十月初七,御史孟传金就刚结束的顺天乡试发起弹劾。其称主考官审查不严,让戏子平龄(满族)违规应试,而且他的卷子也有作弊嫌疑。“中式举人平龄朱墨不符,物议沸腾”,咸丰遂命载桓、端华等四大臣查办此案。

注:为防考官通过笔迹辨识考生,考生考卷需经专人誊抄后再交考官批阅(放榜前需比对两卷是否一致)。原件为考生用墨笔书写,称为“墨卷”,誊抄件是用红笔抄录,被称为“朱卷”。

调查后确认了平龄的戏子身份(没资格参加科举),但其考卷并未作弊。所谓的“朱墨不符”,是考官邹石麟在批阅朱卷时发现错别字后自行圈改。咸丰遂下旨将主考官一品大员、文渊阁大学士柏葰革职(主考官一职)。

不过这场舞弊案–“戊午科场案”,才刚刚开始。

办案官员在核查平龄考卷时,也一并抽调了部分上榜举人的考卷。结果发现几名举人的考卷水平很差,扩大检查后又陆续发现不少文章字迹潦草、文不对题、词句悖谬。意识到不妙的载桓,上奏咸丰同意后开始刑讯部分考官及考生。

很快就挖出了严重的问题“关节条子”。

所谓关节条子是考生和考官规避“誊抄考卷”的一种作弊方法。具体是考生和考官提前约定一些特定字词(一般多为“夫、也、哉”之类的虚词),以及在文章中的书写位置,即“关节”。考官则会把和考生约定的关节记录在纸条上即“条子”并夹带入考场。

有了关节条子,考官就能在批阅考卷时轻松找出对应考生的考卷“凭条索引,百不失一”,并根据事先约定给予考生相关“照顾”。

科举舞弊:历史与现实中的丑陋与悲哀

此案被查证的相关事实如下。

考生罗鸿绎在考前找同乡兵部主事李鹤龄帮忙,李鹤龄就给他拟定好“关节”让他考试时按要求写入文章里。随后李鹤龄花五百两银子买通了考官翰林院编修浦安,由他带着条子在阅卷时帮忙。

起初浦安并不想贿赂主考官柏葰拉其入伙,他准备钻个阅卷的空子。

当时科举会把卷子均分给一众考官批阅,正副主考官一般不会直接阅卷,只负责审核各考官推荐上来的卷子。但是顾及同僚间的颜面,主考官一般也不会在审核时过于认真,得过且过。

但这次柏葰偏偏就把浦安推荐的罗鸿绎给挑了出来,他觉得这份卷子文笔一般,不应入选。没能混过去的浦安又换了一个方法,也就此把柏葰推入了深渊。

浦安找到柏葰带入考场侍应的家仆靳详帮忙,求他帮忙说情放罗鸿绎过关。结果柏葰听从了请托,最终让罗鸿绎以第二百三十八名的成绩上榜。

在审讯浦安的过程中,浦安因熬不住酷刑,又供出“在场时曾闻程主考有烧毁条子之事”。咸丰随即又令革审副主考官程庭桂,结果查实他的儿子程炳采,收了七分关节条子让家仆夹带入考场交予程庭桂……

越闹越大、越查越多,皇帝不得不在咸丰九年二月十三日御临勤政殿终审“戊午科场案”。情虽可原,法难宽宥,言念及此,不禁垂泣。柏葰著照王大臣所拟,即行处斩。《清文宗实录·卷三百》

科举舞弊:历史与现实中的丑陋与悲哀

柏葰就此成为因科举舞弊被杀的官品最高者,也成为科举最大的遮羞布。行为更恶劣的副主考官程庭桂,其后就被加恩免死,改判发军台效力(赎罪)。

光绪十九年,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报名参加乡试。鲁迅的祖父内阁中书周福清(因母丧归乡守制)为了自己儿子能够上榜,就准备找这次乡试的主考官,自己的同年(同治十年进士)殷如璋帮忙。

七月二十七日殷如璋的官船到达苏州,周福清先以拜访同年的名义和殷如璋见了一面。感觉有戏后,周福清就把一万两银票和关节封于信函中,准备送予殷如璋。但为了避嫌周福清没有自己出面,而是让仆从徐福代送,结果搞出了事。

注:这个仆从的姓名以及案发细节来源于周作人的《知堂回忆录》。

殷如璋当时正在和副主考官周锡恩闲聊,信函送来后出于不便(清廷规定主考官在赴任和履任期间不能接收私人信件),就装作不知没有拆看。不明所以的徐福等得不耐烦后,在外面大声质问“银信为什么不给回条”。

殷如璋当然不会承认自己在行关条之事,只得装傻命人将徐福抓起来,送苏州府查办其欲行贿主考舞弊之罪。

苏州知府王仁堪将初审结果上报浙江按察司后,浙江巡抚嵩骏一面委派按察使赵舒翘接手案子,一面命令绍兴府缉拿周福清。而周福清早在徐福被抓后,就直接跑去上海想避避风头。

科举舞弊:历史与现实中的丑陋与悲哀

哪知嵩骏很看重这个案子,见绍兴府抓不到人,一边全省通缉,一边上报朝廷法办。很快光绪颁下谕旨,“内阁中书周福清即行革职,查拿到案,严行审办”。眼见事情越闹越大,自己被全国通缉,周福清不得不返回老家会稽投案自首。

由于事实清晰、人证物证确凿,案子很快就经杭州知府初审,浙江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两司会审”,到了浙江巡抚嵩骏的“亲提研鞠”(复核)。不过周福清本人倒是一点不慌,他在巡抚都院的大堂上还振振有词:交通关节,已不止一科,也不是我一人,某科某人,就是通关节中了举人,我不过是照样子来罢了。

不是周福清张狂,他不过是诉说了科举的事实。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科举早已和当年的九品中正制一样,从“选贤选孝选能”沦为了“看权看亲看钱”。

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初十日,嵩骏向朝廷奏报了自己的终审意见。他认为周福清暗通关节罪证确凿,依律当处斩刑。但是考虑到作案未遂,而且周福清还有自首情节,建议朝廷从轻发落。

刑部拟判“斩罪上量减一等,拟判杖一百,流三千里”,不过光绪这次没有遵循“恩出自上”的减罚定刑,而是颁下谕旨“改为斩监侯,秋后处决”。好在恰逢慈禧六十大寿,周福清被归入“缓决类”。此后几年周家就部不停地托人求亲、疏通关节,让周福清待在缓决名单中。

直到光绪二十八年,周福清和周家才迎来转机。

庚子国变期间,由于京畿和河北一带监狱的囚犯大多乘乱逃脱,两宫还朝后朝廷颁下旨意,主动回监投案者予以宽免减刑。周福清也借这个东风,加上一些疏通得以出狱。

虽然得以免死脱罪,但周家不但被革除官身(鲁迅父亲的秀才功名也被革除),家财也被耗尽。也正是因家道中落,自小体味人间疾苦,让周树人“因此明白了许多事情”,他才能变身为非同一般的“鲁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2 21: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清朝最后一场科举舞弊案,改变了鲁迅家族的命运
1893年,清代载入史册的最后一场科举舞弊案发生了,而这场舞弊案的主角,正是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细究这场科举舞弊案的起源,还要从周福清当年金榜题名说起。01福清中举清同治十年,绍兴
2023-03-11 12:03:00
周福清科场行贿案给后代造成了什么影响
科举制自隋唐产生以来,就伴随着舞弊行为,期间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科场案。在清朝光绪十九年,也就是1893年,发生了一件科举舞弊案,这场案件的案情并不复杂,但却是科举制废除前最后一桩科
2023-02-17 15:18:00
鲁迅家里发生了什么变故?
...两。三、周福清入狱朝廷接到奏报后,立即下旨,“案关科举舞弊,亟应彻底查究,丁忧内阁中书周福清,著即行革职查拿到案”。周用吉首先被捕,躲到租界的周福清见势不妙,只得出来自首。周
2023-08-28 13:10:00
因为长得丑,被皇帝取消了状元,一怒之下自己造反做皇帝
...会引来他人对皇帝审美的质疑。然而,将容貌的标准引入科举考试,这就显得有些过分了。看来我们这些人,费尽心力,翻山越岭、耗费路费,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来参加科举考试,但实际上,在出门
2024-09-09 11:42:00
唐朝最值得一提的诗人罗隐,一句诗成为千古第一
...他逐渐养成了恃才傲物的脾性,这样的性格也为他后来的科举之路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大中十三年,即公元859年,罗横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科举应试,遗憾的是,第一次便铩羽而归。落第之后的罗
2023-01-30 16:54:00
...金溪县知县时,因与上司李文敏顶撞,被弹劾丢官,后因科举舞弊案被判监斩侯,一系列变故使鲁迅家道衰落,少年鲁迅过早地尝到了世态炎凉,对鲁迅以后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著名
2023-02-17 15:19:00
他因长相丑陋,科举殿试遭乾隆百般刁难,对答如流却成探花
...了在家乡为官的可能。要知道虽说我国自隋朝之后就有了科举制度,但推举制才一直是当官的正途。也正是因为刘凤诰这条路走不通了,所以才参见了科举,想要以此来谋取一个官职。但是科举对于
2023-04-26 05:00:00
古人科举考试都是怎么作弊的?唐伯虎和鲁迅的爷爷纷纷被抓
提前获得考题的舞弊类型,在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上也出现过很多,这方面最出名的,就是明朝著名才子唐寅唐伯虎的科场舞弊案。这件案件到现在为止都未有定论,但是因为确凿有人揭发,在当时确实是
2022-12-24 21:50:00
唐朝最负能量的诗人,写出人生最深沉的无奈,成为千古名言
...为官,为国效力。但是,他却遭遇了现实的打击。当时的科举制度已经腐败堕落,考试成绩不再取决于才学和品德,而是取决于钱财和人脉。罗隐虽然才高八斗,却因为不愿意贿赂考官而屡次落榜。
2024-10-17 10:4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