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夏天实在炎热,我们可以吹空调、吃冰棍。但即使条件这么好,每年仍有因酷暑而热死的人。以如今的条件,都还有人被热死,那么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就更不用说了。
古代条件不如现在,没有空调,人们热了只有扇扇子。医疗条件也没有现在发达,人们中暑都只能勉强缓解,但是达不到有效的救治。很多人都说,古代虽然条件不好,但当时没有现在这么热,因此古人忍一忍还是能过的。
可大家知道吗,清朝乾隆八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最热夏天”,虽然以现在来说,“最热”一词有些夸张了,但对于当时来说,人们根本没条件抵抗这样的炎暑。其实具体的温度,我们也不得而知,40度的气温,是气候专家根据研究得来的。
我们尚且不论具体气温,只知道当时确实很热,因为史书记载:“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也就是说民间多有“热毙者”,可想而知有多恐怖。
众所周知,乾隆是一位明君,在他统治的时期,民间出现这样的天灾,乾隆皇帝自然非常关心。然而当时天气太热,不少百姓因此而丧命,众人认为皇帝住在宫里,享受着至高无上的待遇,热了有人扇扇子,还有冰窖使用,自然无法体会百姓疾苦,因此当时爆发了民乱。
再者气温一高,农田已经干涸,百姓收成减少,那粮食的价格就提高了。很多人为了有钱买粮食,就不得不冒着高温去打工,这样一来又导致中暑,甚至热死,便造成恶性循环。
那么乾隆是如何解决的呢?
一、乾隆知道情况后,立即下旨:“丙辰,以旱求言。”也就是命令各地官员,要及时关注灾情。而各地官员纷纷上报,说情况十分严重,农田已经颗粒无收,百姓除了饱受天灾折磨,还要忍受饥饿。乾隆知道后,又采取了第二步措施。
二、民间没有粮食,那就只有国家开仓放粮了,据《清史稿》记载:“拨通仓米四十万石赈直隶旱灾。”四十万石看起来很多,想来也可以解决问题了,可实际到达百姓手中,已经所剩无几。
乾隆虽然心系百姓,也第一时间开仓放粮,但国家其实也不富裕,加上朝中官员层层剥削,大多都到了自己腰包。然而百姓却毫不知情,甚至将所有责任归于皇帝身上。这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三、在乾隆时期,其实已经有了冰箱,只是平常人家根本用不起。除了冰箱以外,自古以来皇宫就有冰窖。所以当时乾隆还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以冰窖帮助临近的百姓,加造冰箱缓解炎暑。
史书记载康熙时期的冰窖由来:“雪池,康熙中赐蔡升元,内府司员,冰雪施工,如期告竣,令同知陈元龙送归新第。”
虽然这个办法解决不了所有百姓的问题,但是百姓看到皇帝的心意,也就慢慢稳定下来。
四、天灾在古人心中,就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所以心理暗示,对于古人非常重要。乾隆整天看着百姓受灾,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一天他想到此事,认为此情此景应该赋诗一首,于是写下一首诗(当然乾隆天天都在写诗):“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展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
诗中展现了乾隆对百姓的关心,表达百姓正在受灾,他自己也不好过。百姓知道这首诗后,知道皇帝时刻牵挂着自己,也就慢慢冷静下来,不再发生民乱了。
五、将百姓情绪安抚以后,剩下的就是天气持续炎热的问题了。高温持续不降,乾隆只好去求雨,虽然能不能求到他不知道,但当时也别无他法。
其实从乾隆的种种做法来看,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什么写诗暗示、关注灾情,都无法直接解决百姓问题,而开仓放粮、加造冰箱什么的,也只能解决小部分人问题,根本治标不治本。至于求雨,更是封建迷信。
不过乾隆作为皇帝,他能够做到这样已经很好的,毕竟这已经是他所有力所能及的事了。通过当时的情况,我们也能够看出来,古代的条件确实有限,一旦遇到天灾,百姓只能和皇帝齐心,共度时艰,也就是所谓的,熬过去就好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1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