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河北日报
中国式科幻电影的视觉叙事
□李晓彩
在众多的电影类型中,科幻曾经一度成为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不能承受的重,技术滞后、想象力不足、经验缺乏,使得国产科幻电影稀缺而疲软。直到2019年《流浪地球》横空出世,宏大场景、视觉奇观、科技想象,以对标好莱坞的视效表达宣示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硬核突起。随后,《疯狂的外星人》和《外太空的莫扎特》中“外星人”的超能塑形,《独行月球》作为喜剧式软科幻混融了悲剧式硬科幻的视觉奇观,《明日战记》中“潘多拉”和《上海堡垒》中“仙藤”的视觉隐喻,《流浪地球2》在虚拟空间中生成“数字生命”的科技想象,无不昭示着中国科幻电影“对于视觉叙事的归顺和隐喻修辞的自觉”。师夷长技的视觉叙事能否为国产科幻电影持续蓄能,换句话说,中国式科幻电影的视觉叙事深度何在,就成为我们前进路上无法逾越的关隘。
视觉奇观,一种非常规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影像和画面,往往以陌生化、异域化和宏大的强视感令人拍案惊奇,也由此成为科幻电影视觉修辞和技术赋形的首要矢向。《流浪地球》中阴暗逼仄的地下城、冰封雪掩的地表建筑、浩渺的太空、布满发动机的地球,技术赋形是视觉奇观实现的重要手段,以计算机生成影像技术、合成技术、动作捕捉技术、视觉特效技术等合力打造视觉奇观已经成为国产科幻电影的创作共识。
然而,对于强视感而言,视觉奇观只是其中之一。因为奇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视觉而视觉”,是视觉感性被强制唤起,满足的往往是瞬时的视觉狂欢。而如果要将视觉审美向深度延展,就需要以强视感为导引,将视觉引向可持续的、带有生命体验的视觉无意识。电影的“可见性”兴于影像而又不止于影像,是在强视感中激活的复合了观众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全部感性在内的整体生命体验,这是一种图像能指的唤起,是“觌面相见”的设身处地,是视觉无意识的豁然开敞。
强视感是打开视觉多维空间的窗口,是逼真、细腻、鲜活、动人的画面所透视出的艺术灵韵,生机勃勃,引人入胜。《阿凡达》的强视感是科幻电影的一个典范,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展现纳美族角色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眼神,通过立体摄影技术呈现潘多拉星球的奇异景观和生物群落,通过3D特效技术营构沉浸式的立体空间,瞬间将观众带进一个奇幻又真实的世界。尽管概念化、金属感、工业性、奇观化、陌生化是科幻片最为典型的视觉范式,但是建构观众与影像的通达感仍是视觉叙事的主要功能。弥合现实与影像的边界,贯通观众与角色的情感世界,必须依靠强视感的视象呈现。将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赋形于真实细腻的未来空间,以故事的发展逻辑和人物的情感走向带动视象节奏,激活人类视觉无意识,开启视觉审美的深层空间,是科幻电影视觉深度叙事的重要表征。
科幻电影的视象空间指向未来。未来的科技想象、人物的形象设定、建筑和环境的视觉造型等,这些视象元素因着对原型的模仿、疏离、变形和超越,成为一种“熟悉的陌生化”存在。原型既包括深藏在人类潜意识中的文化记忆,也包括附着在记忆表层中的现实形象。未来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以历史和现实原型为起点的视觉重构,充盈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张力,是民族文化集体无意识的影像赋形。这不仅是国产科幻电影获得国民认同的情感归属,也是走向世界的符号标识。
近几年,国产科幻电影一方面以国际通约的视效标准提升影像画面的强视感,另一方面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原型进行视觉重构,使视象中的未来空间因向当前和过去的回溯而具有了纵深之维。《疯狂的外星人》对中国式喜剧原型——猴戏进行了影像重建,“外星人”奇卡的形象似人似猴,戴上超能项圈像极了未来高度进化的人,失去了项圈则退回到被人戏耍的猴。除此之外,影片中醉拳、耍花枪、玩骰子、吃火锅、泡酒等场景都极具中国特色,这是现实原型的投射,为科幻空间设置了可进入的具身化环境。
如果说原型提供了可回溯的文化空间,那么,科技想象则拓展了未来的可能性空间,这是超验性的视觉延伸。不同于经验式的感性重现,对前所未见的科技想象进行视觉形塑,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演,更需要强大的工业支撑,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硬科幻的核心竞争力。较之于《流浪地球》的视觉奇观和原型转换,《流浪地球2》中则更有意识地凸显超验性的科技想象,它是首部完整而详细展示“太空电梯”这个概念的中国电影。影片中一座高达9万公里,人类历史上最高建筑的“巨无霸”赫然矗立、惊艳四座:地面端基座类似一个巨型海上钻井平台,缆索直指苍穹,高不可测,轿厢采取火箭式发射直驱而上,方舟国际空间站作为物资中转区的功能显现等,视觉叙事的引导力将虚幻的概念变成了看得见的“事实”,也将人们的视野引入到更广阔的空间。
人们习惯于将科幻电影的类型界域划归为:非现实的、异托邦的、虚幻的、不可能存在的他者空间。正是这种有意识的“划清界限”导致了主体观影时的视线受阻,浅尝辄止、浮光掠影,满足一时感官刺激,很难透过视象表层,深入体悟多维的影像世界。为了去除观众这种阈限分明的边界感,科幻电影往往并置现实与虚幻两种视象空间,并主动建构两种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弥合两种空间的区隔,通过视觉叙事的引领,将观众从固有的视界局限中解放出来,使其全身心地投注于影像世界,获得通透的生命体验。《星际穿越》中通过库珀和他队友的星际穿越弥合地球与星际空间的区隔,《盗梦空间》中通过梦的潜意识联通了现实与梦境两个世界,《阿凡达》中借助脑神经系统打通地球人与纳美人的种别区隔,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贯通多维空间的作用。
去边界感,就是找到现实与虚幻空间的“弥合剂”,将两者粘合为一,引领观众进入透彻玲珑、浑然一体的视象空间。多数情况下,国产科幻电影通过第三视角的现实背景介绍,将观众视线从现实空间引向虚幻的空间,如《明日战记》《流浪地球2》《独行月球》开头部分介绍灾难的现实起源。尽管这种弥合的方式有些简单粗暴,观众有被强制带入的嫌疑,但客观上能起到迅速去边界,直奔虚幻空间的功能意义。另一种情况是,通过将虚幻元素植入现实空间,两者从抵牾到磨合,逐渐融合为一,在这个过程中,现实与虚幻的边界自然而然地消弭。
对于以强调科技含量的绝对占比,用先进的技术来呈现场景、推进和发展故事情节的硬科幻电影来说,现实与虚幻的边界弥合更重要的是科技想象与现实世界的融合。《流浪地球2》中关于“数字生命”的视觉叙事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计算机中每一次丫丫的出现都是数字生命的一次成长,在图恒宇将丫丫的数字生命从量子计算机550A移植到550C以后,丫丫的数字生命获得了图恒宇所说的“完整的一生”。在图恒宇牺牲后,他也以数字生命的形式与丫丫团聚在虚拟的数字空间,并依靠丫丫数字生命的强大记忆力,成功完成恢复互联网的任务。这是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成功对接,也是科幻电影“去边界感”的魅力所在。
对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科幻电影来说,未来仍有诸多提升的空间。而视觉叙事的深度发展无疑是国产科幻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除了需要电影工业和科学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外,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的厚度,未来世界多元发展所带来的宽度,以及艺术自身臻于成熟所内蕴的力度,都是未来国产科幻电影视觉叙事有待深耕的方向所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1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