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海南日报
电视剧《三体》:
让科幻的浪漫照进现实
电视剧《三体》海报。
2016年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被读者包围的刘慈欣(中)。
《三体》关于“火鸡与农场主理论”的剧照。
“人列计算机”画面(剧照)。
电视剧《三体》海报。
文\本刊特约撰稿 王素芳
继电影《流浪地球2》之后, 央视八套1月15日开播的电视剧版《三体》再度引发科幻影视爱好者的热烈关注。这两部高口碑、高热度科幻作品的出现,某种意义上彰显了中国电影工业和中国科幻影视的崛起。如果说,2019年电影《流浪地球》让国产科幻电影引起大众关注,那么,2023年电视剧《三体》的热播,则是掀开了中国科幻影视发展的新篇章,让科幻的极致浪漫照进了现实。
具体可感的科普大体验
电视剧《三体》改编自“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创作的同名小说。科幻小说《三体》自2006年问世以来,广受读者喜爱。2015年《三体》荣获有“科幻奥斯卡”之称的雨果文学奖之后,在国内外拥有更加庞大的粉丝群,逐渐发展成当下影视改编炙手可热的科幻大IP。
最先投入拍摄计划的电影版《三体》,几经周折,至今“犹抱琵琶半遮面”,公映之日尚无定数。相比之下,日前热播的电视剧版《三体》,集观赏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为一体,受众广、反响热烈,是一次高质量的影视改编。
《三体》的影视改编难在硬科幻内容的视觉转换。所谓的“硬科幻”,即利用天文、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硬科学领域的科技发明和专业知识来左右情节发展,注重逻辑推理,涉及的专业术语繁多,视觉转换难度颇大。电视剧《三体》的编创队伍聘请专业的科学顾问团队,对原著的改编方案多达二十多个版本,而后潜心四年将复杂晦涩的科学场景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幽灵倒计时”“宇宙闪烁”“三日凌空”“古筝行动”等奇观化场景。整个项目运作历时七年。视觉特效紧贴原著的风格气质,音效逼真震撼。
电视剧《三体》回避了一般科幻题材中形式大于内容的毛病。它化抽象为形象,对观众是一次具体可感的科普大体验,也是一场颇具视听震撼力的时空穿梭旅行。
科幻硬核与人文艺术双包装
让人叹服的是,刘慈欣于2006——2008年期间创作的系列小说《三体》,其故事的很多虚拟场景在后来逐步成为现实。比如汪淼进入“三体时空”的VR游戏,在今天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正跑步进入元宇宙时代。小说《三体》最大的魅力正来源于作者刘慈欣丰厚的科幻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想象力。他的想象既天马行空,纵横驰骋于宇宙太空,囊括天文地理等众多学科,又避免了玄幻小说架空时代的悬浮感,极具人间烟火气和现实的隐射力度。再加上密集的硬科幻知识点和哲学层面的人文探索,《三体》的整个故事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未来探索的开放性,又具有反思现实的力度和深度。所以,《三体》的热度不仅源于本土粉丝对国产硬科幻的热烈期待,更源于它连接了历史和未来、科技和人文的双重内核,本身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和解读空间。
电视剧《三体》吸收了原著开阔的时空大格局、恢宏的宇宙观架设、深邃的现实批判主旨,保留了硬科幻的主体情节和设计,但同时也注意到了故事性的强化和人物性格的塑造等艺术改编。
相比小说,电视剧《三体》在内容上抽离了繁杂的支线,集中于汪淼和史强的行动线作为全剧的主要线索,强化了外部戏剧冲突,增加了侦探、犯罪、悬疑等元素来吸引观众,让故事线更清晰集中;同时人物性格的细节更加饱满,突出了人际交流的幽默感。剧中的人物汪淼、史强、申玉菲、徐冰冰、慕星等,个个棱角分明、个性突出。最耐人寻味的是,电视剧《三体》更加凸显人物的情感世界。任何技术终将为人服务,人才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的际遇变迁、人的情感变化,才是科幻文艺作品区别于科幻类工艺品最本质的地方,也是剧版《三体》改编最出彩之处。比如白沐霖与叶文洁之间的暧昧之情、杨卫宁对叶文洁默默的爱护、汪淼对杨冬的复杂情感等等,尤其是老年、青年叶文洁丰富而有层次的内心情感世界耐人寻味。
国产科幻崛起的本土经验
科幻题材一直是中国影视创作的短板。迄今为止,国产科幻的精品力作依然屈指可数。但《流浪地球》《三体》的成功无疑为国产科幻影视注入了一剂强心针。2020年国家电影局发布《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科幻十条”,为国产科幻影视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电视剧《三体》的成功破圈正是中国科幻影视崛起的有力体现,也是讲好中国科幻故事的典范。
该片的科幻体现葆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在“三体游戏时空”中,文王推演的《周易》、墨子的宇宙模型、秦始皇的人体计算机等,将华夏文明和地球文明紧密联系起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理念下,彰显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突出地位。
科幻故事不乏对地球文明和人性的反思,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家园意识始终是中国科幻故事坚持的底色。无论是《流浪地球》系列、《独行月球》,还是《三体》,皆如是。区别于西方人的星际移民计划,中国人面对地球危机,始终没有忘记地球母亲对人类曾经的哺育和馈赠,这种安土重迁的思想植根于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和陆地文明当中,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生存哲学。
面对地球危机,人类只能依靠自身完成救赎,这是《三体》揭示的真相。推而广之,谈到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借鉴他国影视工业模式仅仅只是术的层面,在表达中国式思维方式和情感的基础上讲述中国人独有的科幻故事,才是治本之道。
(王素芳,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3 0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