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四川日报
科幻影视作品的环境底色与想象质感
——《三体》小说影像化的难点
□王屹飞
虎年岁末,电视剧版《三体》在多个平台同步播出。前有动画版《三体》口碑的雪崩,剧版《三体》的播出为粉丝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也承担着巨大压力。好在剧版《三体》勉强接住了这份略显沉重的期望,从目前观众的反馈来看,剧版《三体》的话题议程平稳地进入了正常的剧集讨论阶段,没有出现如动画版一般的断崖式崩溃。
可以说,剧版《三体》至少在影片的环境底色与想象质感上,与原著保持了相当程度的一致。做到目前这一点,可以用4个字来形容创作团队的成绩——难能可贵。
科幻小说的本质是将人类行为延伸至不存在的时空中,并给予其唯物主义的解释。它的三要素是科学逻辑、幻想空间和小说叙事。其中,科学逻辑和幻想空间是科幻小说区别于其他类别通俗小说的核心要素。将科幻小说影像化,必须基于这两个要素进行视觉延伸——导演和编剧需要用场景和叙事塑造一个不存在的世界,并在其中正确地协调科学逻辑和幻想空间的配比,两者的比例决定了一部科幻小说的环境底色与想象质感。
那么,《三体》影像的要素配比应该基于什么逻辑呢?科幻小说中的幻想不可能是无端生成的,所有的科幻小说都是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通过作家的大脑加工延伸出来的。这正是我们常用“太空歌剧”“历史演义”“乌托邦”“反乌托邦”等字眼对科幻文学进行分类的原因。要了解《三体》的环境底色与想象质感,我们需要知道刘慈欣是基于哪个时空的现实世界延伸出了《三体》的世界观。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三体》的世界观来源于1949年到本世纪初的中国——10多亿人全力以赴地建设着一个国家,而在海的另一边,一个“高等”文明虎视眈眈。与之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人们在“高等”文明带来的压迫感中慌乱、彷徨、犹疑。失意者投敌,选择为高等文明“带路”;坚定者毅然奋起,尝试用智慧反击。在经历无数失败的尝试后,选择用“终极威慑”保持与对手的战略平衡。这是上世纪发生的宏大叙事,被刘慈欣加工成了《三体》小说的基本架构。因此,《三体》世界的环境底色正是现实世界的中国,几乎不需要任何特殊加工。
《三体》的想象质感则与环境底色大相径庭。刘慈欣的想象加工风格和儒勒·凡尔纳很相似——对幻想的使用非常节制,尽量不让幻想成分干扰到环境底色。不仅如此,刘慈欣似乎特别醉心于刻意拉开两者的距离,从而使幻想成分在降临现实时显得更具有冲击性。
有鉴于此,将刘慈欣的作品影像化与制作漫威超英电影的思路是完全相反的,后者总是倾其所能让你看到一个表象世界的科幻元素,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这不是你的世界”,而前者却更倾向于在客观实在的世界中,通过人物的对话与心理活动,让你感受底层科学逻辑的浪漫与震撼。
因此,《三体》影像化的核心难点在于:导演和编剧需要塑造一个与现实贴近甚至一致的世界,但又要在恰当的时机让底层科学逻辑以想象的视觉形式予以展现,并且二者要保持一定的界限。
从实际表现来看,导演对这一点的把控是相当精准的:剧版《三体》的人物都活在现实中,场景的搭建与人物的行为大体上都符合我们真切经历过的中国社会;而剧中智子对现实世界的扭曲,则以一种赛博朋克的方式呈现,不仅视觉冲击力强劲,还与现实场景格格不入,处在两个差异巨大场景中的角色,顺理成章地呈现出扭曲、崩溃的状态。
这样的处理,为演员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配合几位资深演员的演绎,创作者们共同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科幻盛宴。做到这一步,剧版《三体》已经足以赢得大部分观众的认可。
当然,剧版《三体》的想象空间随着剧情的展开还会与现实层面拉开更大的差距,如何在后续剧情中继续平衡好两者的配比,我们拭目以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3 07: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