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鲁网1月5日讯(记者 孙强 通讯员 李佳颖)近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PICC专科门诊组长逄增艳成功完成腔内心电图定位联合隧道式下肢静脉PICC置管技术,为胆管癌并胰腺转移的恶液质患者构筑起一条“生命安全通道”。
据介绍,患者因上肢静脉细,弹性极差,导管无法进入,逄增艳对患者病情、血管情况、合作程度及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为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决定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联合隧道式下肢静脉PICC置入术。将穿刺部位选择在大腿中上端部位,可以避开腹股沟皮肤皱褶处及关节活动部位,带管期间患者的活动不受限制,易于固定和维护,提高患者舒适度。 置管穿刺、进管一次成功,尖端定位准确,术后追踪,导管输液顺利,穿刺局部无红肿。
隧道式下肢静脉PICC置管技术:隧道式PICC是在常规PICC置管术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皮下隧道,PICC导管在皮下隧道中穿行,使得血管穿刺口与导管皮肤出口错开一定的距离,可以形成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并将导管出口转移到更适宜、更有利的位置。PICC置管首选上肢静脉,当上肢静脉穿刺受限,如遇到上腔静脉综合征、上肢血管条件差、上肢血管畸形、上肢皮肤异常等患者,应该避免上肢静脉穿刺。下肢隧道式PICC置管技术的成功开展,解决了无法经上肢常规PICC置管的难题。
腔内心电定位技术:传统的PICC管置入后,需要进行X线胸部拍片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如果发现尖端位置过深、过浅或导管出现异位,需要反复调整导管位置,对于顽固性异位的患者,甚至需要在X线下调整导管位置。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原理是通过特质的心电导联线将中心静脉导管或导丝与心电监护仪连接,根据置管过程中心电图P波的特征性改变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该方法提高了各种中心静脉置管术中导管尖端位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有效提高PICC导管一次性到位率,同时降低导管异位后必须进行反复调管而可能引发的机械性静脉炎、血栓、感染等,避免多次X线检查,能显著提高患者置管舒适度。对于重症患者减少了反复调整导管、拍片带来的风险。
专科护士简介:
逄增艳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外科总长、副主任护师、院内静疗组长
学术成就:2011年取得青岛市PICC专科护士资质,成功开展了B超下置管及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2023年9月通过参加山东省专项培训取得“山东省PICC心腔内电图定位联合隧道式置管培训合格证书”。
护理专长:擅长多模式下PICC置管术,中线导管置入术及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各种静疗并发症的护理。
责任编辑:孙晓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5 21: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