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全国政协委员杨钰尼——
播撒非遗的种子(履职故事)
本报记者 叶传增
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来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乐作舞精彩上演。一曲舞罢,台下的观众掌声雷动,身着哈尼族传统服饰的表演者杨钰尼内心激动又自豪。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红河县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校长,杨钰尼希望把这项非遗传播出大山,带到更大的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2015年,杨钰尼创办了红河县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开展四季生产调、多声部民歌、乐作舞等传承教学。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杨钰尼在履职中积极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过去一年,杨钰尼走访云南多个古村落,与民间老艺人学习交流,倾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期盼诉求。走访调研中,杨钰尼发现年轻人里懂得这些技艺的人并不多,非遗传承面临断层的风险。
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杨钰尼在思索,也在行动。“我们尝试把流行元素和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比如在国家级非遗彝族海菜腔里加入电子乐的元素,进一步丰富听觉体验,尝试将爵士乐的律动也融入乐作舞中。”杨钰尼和来自云南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年轻人一起组建了云南民族街舞团,用街舞、现代舞等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非遗“潮起来”。杨钰尼希望通过创新非遗的表现形式,为传统文化注入当代表达,让更多年轻人成为“非遗年轻化”的探索者和见证者。
除了引导年轻人,杨钰尼还以文化艺术传承中心为阵地,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多年来,杨钰尼和团队累计培训学员3000余名,让许多来自大山的孩子感受到非遗的非凡魅力。
杨钰尼认为,非遗要在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要拓展表现形式,为古老的文化注入新时代的活力;另一方面,文化资源还需转化为经济优势,让非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才能形成传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经过调研与思考,杨钰尼建议以非遗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传承场所建设修缮、非遗传承展演活动等给予适当补助。通过深化各族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认同感和自豪感。
近年来,杨钰尼能明显感到社会各界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更加重视,她的动力也更足了:“在履职尽责过程中,我将持续关注非遗传承,推动非遗与青年的‘双向奔赴’,让古老的非遗焕发新的活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20 08: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