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柯解放】
58岁,翔安内厝霞美村村民,育有两女。他是不安分的农民,总爱跟别人反着干,率先种葱、种黄心西瓜等,又总能踩在时代发展的点上,线上卖瓜、搞试验、提升种植技术……让家人过上好生活,带动乡亲奔向致富路。
●别人进城他回村,承包土地专心种植
●别人单一种水稻,他种特色经济作物
●别人大面积种葱,他尝鲜种黄心西瓜
柯解放
柯解放在瓜地查看西瓜长势。
柯解放是村里第一个种黄心西瓜的人。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朱道衡 图/厦门日报记者 杨进福)为啥叫解放?这是从小到大,柯解放常被问到的问题。“我也困惑,明明不是1949年出生,却叫解放。”58岁的柯解放摸了摸脑袋,憨憨一笑。在他看来,他只是翔安霞美村一农民,也没当过兵,有点名不副实。
不过,周边人却有不同看法:柯解放脑袋活、胆子大,曾被村民赞为“本村(塘头自然村)葱王”,他也是该村第一个种黄心西瓜的人,人如其名“思想解放”。“别看解放瘦瘦巴巴,但他‘爱折腾’,会跟别人反着来,但总能踩在时代发展的点上,不仅家庭生活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带动乡亲们共同增收致富。” 霞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柯金概说。
【变思路】
回乡搞多元种植
盖起三层小洋楼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家贫,柯解放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家里世代务农,但他不甘心,想出门闯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跑到离家十几里外的马巷街,学别人支起油条摊,后来又修鞋、配钥匙,打零工,做小买卖。
凭着吃苦耐劳,柯解放慢慢积攒家业,1989年娶了同村姑娘柯荫,后来生了两个女儿。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本能够扎根城里的柯解放,却选择回归田园。柯金概介绍,当时流行进城务工,有村民甚至出了国,老家的地自然没人种。“看着成片土地抛荒,心里舍不得”,柯解放血液中对土地的热爱被激活,于是承包了村里约20亩土地,专职干种植。
这个决定很冒险,上有老下有小,他把积蓄拿出来投到土地上。“万一赔了,全家人喝西北风吗?”曾有人这么劝他。柯解放说,那些年,他在外闯荡,增长了见识,意识到城市发展带来农产品需求增加,搞种植有前途,“根据政府各项政策和宣传的精神,感觉这条路是对的。”
“靠这些田,只种水稻,顶天也就解决个‘温饱’。与其在单一种植上‘死磕’,还不如紧跟市场,种植特色经济作物。”柯荫回忆起,当年丈夫如此说服自己。
思想一变天地宽,柯解放一头扎进田里,因地制宜,种起了茄子、黄瓜、四季豆、白萝卜等。由于这几种蔬菜的播种、生长、收获时间不同,每隔一小段时间就有收获。他常常每天半夜采摘,天亮拉去农贸市场卖,回来睡一会儿,再起来干农活。
虽然比单一种植更辛苦,但收入实实在在提高了,他感受着多种农业种植带来的好处。拔地而起的三层小洋楼则是他努力的最好注脚。
【乐分享】
种葱技术无偿教给村民
带他们奔向致富路
2004年,柯解放接触到香葱种植,经市场走访考察,他发现香葱种植成本低、周期短、产量高,市场需求大,“而且本村一带沙质土壤适宜香葱生长”。
柯解放又“不安分”起来,划出部分土地,试种香葱,并立志种出最好的葱。
“搞种植不单纯是撒种、培土、浇水那么简单,新时代了,得靠科学技术,不然会吃大亏。”柯解放对此深有感触。第一年试种,葱苗长势不佳。他并未泄气,去镇上请教农技专家,让女婿帮忙上网查种葱知识。他专门拿一小块地,搞试验,不断在实践中探索。
其间,他经历不少失败,曾试用一款除草剂,配比没掌握好,杂草没了,香葱也蔫了。
通过试错积累的宝贵经验技术,让柯解放的香葱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实现质量、数量双丰收,商贩们纷纷上门收购。他被村民赞为“葱王”,许多种植户上门求技术。
“把多年辛苦积攒的技术掏出来,无偿教给别人,对一个农民来讲,需要很大的格局和气度。”柯金概感慨,柯解放却毫不犹豫地做了。
柯东风就是众多受益的种植户之一。“有问必答,他真是倾囊相授。”至今,柯东风还很感谢柯解放的耐心教学:何时下肥、施药,灌溉水量如何控制,各种注意事项一一讲明。 “以至于后来,别人的种植面积、葱的质量赶上甚至超过我老丈人,他‘葱王’名号不保。”二女婿黄汇明打趣道。
后悔吗?柯解放憨憨一笑,却斩钉截铁:“不后悔!乡里乡亲该互帮互助。”在他看来,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是实实在在积德行善。
【敢尝鲜】
线上卖瓜扩大种植
他的钱袋子更鼓了
近些年,香葱种植越来越多,柯解放发觉市场饱和,就退出种植,改种西瓜。翔安是厦门西瓜产地之一,红心西瓜较常见。一开始,他也种红心的,销售靠瓜贩子上门收购。
2016年,朋友送来十几颗黄心西瓜种子,喜欢尝试的柯解放却犹豫了。他解释,当年黄心西瓜算是新品种,价格虽较高,但个头小,市场占有率不高,瓜贩子不愿意收,如果零售渠道打不开,好瓜也得烂在地里。因此,大家不敢尝试。
“反正种一点点,为啥不试试?”最终,柯解放还是说服自己,再折腾一下。当年,长出30多个黄心西瓜,他喊来同村人现场试吃。大家一致认为,比红心西瓜好吃。
尝到“甜头”后,柯解放扩种1亩,成了塘头自然村首个种黄心西瓜的人。西瓜成熟后,他通过微信朋友圈等方式推销,口耳相传,很快卖光,打开了零售渠道。
今年,他把种植面积扩大到11亩。从试水到深耕,他依然不断在种植技术上下功夫,保障西瓜品质。西瓜不仅甜了舌尖,也让他的“钱袋子”更鼓了。今年夏季,凭借这11亩黄心西瓜,他预估可收入六七万元。
【不听劝】
打破旧观念
坚定支持女儿读书
认识到知识重要性的柯解放,一直有个心结,“我自己初一没读完就出来干活了,读书不多,要是能上大学,肯定能干得更好。”于是,他对两个女儿寄予厚望。
早些年,部分村民有重男轻女思想。有人劝他,再生个儿子;也有人劝他,不必让女儿读多少书,赔钱,不如早点嫁人……面对这些“苦口婆心”的提醒,柯解放却说,生男生女都一样,就算砸锅卖铁,两个女儿也要上大学,“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我有两件,多幸福!”
“当时家里日子不算富裕,爸爸没日没夜地在田里忙活,但他从没抱怨过,更没说过读书费钱这样的话。”大女儿柯小娟眼眶湿润,她当时学美术,要请老师辅导,买颜料、画笔,外出写生,花销比一般学生多,是爸爸的坚定支持,让她可以追逐梦想,成为美术老师。
“老爸敢想敢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有他的‘解放’,才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二女儿柯燕津说,爸爸的勇气也影响了同村的许多人,让致富路上多了很多同行人。这几年,农村越来越好,住得好、吃得好,环境变美了,连田边都铺了水泥路。因为有了私家车,出行方便,现在爸爸总是说村里到城里“真近”。
厦门日报微信
厦门日报微博
【征集令】
厦门日报“75年·75人”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火热开展。本报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75张“新闻面孔”,欢迎您推荐或自荐。受访者不受年龄、职业、身份限制。
【推荐条件】
●展示厦门城市形象的代表人物
●各行各业拼搏奋斗的出彩人物
●名字折射时代印记的特色人物
●重要历史节点的亲历者见证人
●融入厦门生活有故事的外国人
●有传奇经历和闪光点的平凡人
【推荐渠道】
●拨打本报读者热线968820;
●发送推荐信息至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
●通过新浪微博向“@厦门日报”发送私信。
【特别提醒】
推荐人选的文字须包含以下几个要素:一方面要留下被推荐人的姓名、电话、性别、年龄、职务和居住地,并附上简要故事作为推荐理由;另一方面也请推荐人留下自己的姓名和联系电话。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18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