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世人对崇祯的评价一直都褒贬不一,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3-21 16:13: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一个人无法改变先天的宿命,只能通过后天的努力与天相争,但是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在命运绝对力量的碾压之下,所谓的努力是多么的卑微……

崇祯皇帝朱由检,大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自即位以来兢兢业业勤于政务,企图改变王朝的颓势,拯救明朝于大厦将倾之际,可怎奈何他心有余而力不足,终究还是无力回天,最后以自尽的方式保留仅剩的一丝尊严,自此明朝烟消云散。或许所站立场不同,世人对于崇祯皇帝的评价一直都是褒贬不一,下面就让笔者谈谈自己眼中的崇祯是何模样……

世人对崇祯的评价一直都褒贬不一,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第一、勤俭节约

崇祯皇帝的勤俭节约是历代皇帝之中少有的。就拿饮食来说,不同于其他帝王日日山珍海味,崇祯伙食标配是三素一荤,而且每隔三天就禁荤一次,只吃素食。

同时他所穿着的内衣打满了补丁的,衣服破了他不舍得换新的,都是让宫女缝补一下自己接着再穿。所以崇祯走路步伐十分缓慢,总是小心翼翼的,深怕把打着补丁的内衣暴露出来损害了皇室颜面。

在其统治后期,为了节省开支连宫里的婢女都给辞退了,但是又不得不找国丈爷借点丫鬟充当门面。

堂堂一国九五至尊,居然能节俭到这个地步,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世人对崇祯的评价一直都褒贬不一,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第二、励精图治

由于明朝已日薄西山,崇祯上位之后,就一门心思想要中兴明朝,让它重新强大起来,为此他付出了无数的努力。《明史》有云:

“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野史无文·烈皇帝遗事》中也提到崇祯的勤勉:

“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近御宫人有夫人、婢子、常在、大答应、小答应等号,上皆正色临之,无一戏言。田贵妃婉慧得上意,亦少进御。”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崇祯皇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勤政狂魔,不同于其他亡国之君,崇祯一生励精图治想要用自己享乐的时光来换取大明的繁荣复兴,这一份雄心壮志就非常人所能拥有。

世人对崇祯的评价一直都褒贬不一,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看到这里大家不免会有些疑惑,勤俭节约、励精图治,这样的皇帝通常都是世人眼中的明君,但是为什么崇祯不但没有成功挽救大明,还葬送了大明的江山呢?其实他会失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此时大明江山已经外强中干,摇摇欲坠了。

通常来说每个朝代的前期都光耀无比,而越是到了后期社会矛盾越尖锐,这时候就要有一个接盘的皇帝站出来,很不幸崇祯就是这个接盘侠。

朱元璋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子孙后代都享尽荣华富贵他一共分封了26个藩王,并许其永世传承,经过数百年的繁衍发展,这些藩王的子孙后代们已经变成了一群数量庞大的“寄生虫”。亲王年俸禄10000石粮食郡王2000石,1石约150斤大米,就是每年供养这群人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况且这些“米虫”还贪心不足不断兼并土地,剥削普通老百姓,试问有这么一群人明朝如何富强起来?

世人对崇祯的评价一直都褒贬不一,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万历时期,皇帝怠于朝政却又好挥霍,大臣之间恶性竞争,那时候明朝的统治危机已经显露端疑,万历皇帝更是自恃国力强盛发动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这几场战役消耗了大量的国力,使得张居正改革所积累下来的优势荡然无存,而后的几位皇帝更是效仿了明神宗朱翊钧挥霍的做法,一步步掏空明朝的底蕴,将其推向毁灭的深渊。

崇祯接手明朝之时,国库空虚,国力基本被历代帝王败坏殆尽,怎样解决这样的困境?崇祯只好勒紧裤腰带,在日常生活中省吃俭用,但是这些都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就算自己砸锅卖铁甚至连军饷的钱都掏不出来,试问这样还如何让士兵为明朝卖命?无法解决财政赤字之事,明朝灭亡是必然的。

世人对崇祯的评价一直都褒贬不一,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其次:崇祯生性多疑,众叛亲离。

常言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作为一名合格的君王,就应该信任手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是崇祯多疑的性格让很多人不敢对他推心置腹,崇祯在位十七年,内阁大学士就更换过50位,六部和都察院的首长的更换也同样频繁,他一共用过吏部尚书13人,户部尚书8人,兵部尚书17人,刑部尚书16人工部尚书13人,都察院左都御史132人,但是到最后也一直没有找到能让自己感到真正满意的官员。

猜忌是人与人交往之间的大忌,正是因为崇祯好猜忌,他手底下的人才都不敢真心为他卖命,一个个首先想的是如何保全自己。举个例子,李自成起兵造反之时,崇祯为了解决军费的问题号召众人捐款,结果不论是近臣还是皇亲国戚都出几个小钱敷衍了事。更值得一提的是,崇祯的老丈人周奎在崇祯面前哭诉着自己清正廉洁无钱可捐,后来李自成的部队攻入北京,搜刮满朝文武的家产,居然搜刮出了七千多万两白银,单单周老头一家,就搜出了52万两白银。

从这里我们看出,崇祯已经是众叛亲离,连自己的老丈人都不帮他,更不要说那些臣子了,明朝灭亡已成定局。

世人对崇祯的评价一直都褒贬不一,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再者:崇祯在位期间天灾不断。

频频爆发的天灾也是崇祯无法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重要原因。据《汉南续郡志》记载: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大旱、洪涝、蝗灾,这些自然灾害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的伤害是无比巨大的,崇祯在位期间,灾祸持续不断,百姓就连生存下来下来都无比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又怎么可能富强起来呢?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由朱由检主政的崇祯六年至崇祯十七年的12年间,还发生了大规模的鼠疫,尤其是崇祯十六、十七年间,鼠疫已经严重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简直骇人听闻,据史料记载:“大疫,南北数千里北至塞外,南逾黄河,十室鲜一脱者。”

这大规模的鼠疫压垮了明朝身上最后一根稻草,据统计北京爆发瘟疫之初城内有两万七千匹战马,但是等到李自成破城之前,能够作战的马匹仅剩1000头,守城的士兵更是从十万骤减到五万人,而那些侥幸活下来的士兵太多身体虚弱狼狈不堪,几乎没有战斗力可言,如此一来,崇祯还能拿什么对抗李自成和皇太极呢?

世人对崇祯的评价一直都褒贬不一,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最后:崇祯执政期间,明朝内忧外患、腹背受敌。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崇祯手中的明朝已经摇摇欲坠,经不起任何折腾了,可偏偏此时明朝内忧外患的局势异常严峻,对外后金的铁骑一直都是虎视眈眈,时刻等待着吞并明朝的机会,而在明朝最后拿得出手的大将卢象升、毛文龙、袁崇焕被杀之后,明朝已经基本无力抵抗后金铁骑,国破家亡只是迟早的事情。

对内,因为社会矛盾的激化,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首当其冲的要数李自成的大顺军,尽管李自成的部队声势浩大,却并不精良,可这对付羸弱不堪的明朝军队还是绰绰有余,尤其是北京在遭受大规模鼠疫后,军队实力更加不堪。

在这种内忧外患、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崇祯已经彻底绝望了,为了保留自己最后一丝尊严,他选择了在煤山一颗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或许直到最后一刻他才得到了解脱……

世人对崇祯的评价一直都褒贬不一,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生命是跌跌撞撞的曲折,死亡是安安静静的星辰,青史风烟绝尘而过,唯时间能证明君之功过,可那苍生之悲、你我之悲又有谁人可见?崇祯一生都充满了悲剧,有心强国却无力回天,最后还落了个身死魂灭的下场,谁人之过?诚然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罪魁祸首更应该是历代皇帝所埋下的隐患!因为缺少大环境的支持,所以崇祯再怎么努力也于事无补,实在可悲可叹……

最后以以清初屈大均的《燕京述哀》结尾:

先帝宵衣久,忧勤为万方;

捐躯酬赤子,披发见高皇。

风雨迷神路,山河尽国殇;

御袍留血诏,哀痛何能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1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朝灭亡前,他手握80万精兵,却不愿救崇祯,世人还称其为忠臣
明朝灭亡前,左良玉手握80万精兵,却未挺身救崇祯,却被称为忠臣。在明朝灭亡之际,各地农民起义、外患清兵的威胁让崇祯皇帝陷入困境。尽管他年少登基,勇于解决朝堂问题,但农民起义再次爆
2024-12-20 07:06:00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不怪崇祯皇帝,但跟他绝对脱不了干系
...成了明代灭亡的历史轨迹。在这段历史悲剧中,万历帝和崇祯帝的作用极为重要,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为王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万历皇帝:过长的统治与治理的惰性从时间的长河来看,明朝的灭亡并
2024-12-15 17:41:00
崇祯怎么做才能给明朝续命
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向来受到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国人推崇。所以崇祯这个历史人物,即使亡了国,世人对他的评价也还算良好。至少他没有夏桀商纣那样
2023-06-04 13:56:00
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的庙号与谥号之谜
...是有一位帝王却似乎很例外,他就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隋炀帝崇祯继承了哥哥天启皇帝的皇位,十七年勤勤恳恳,十分敬业,这一点比他的爷爷万历不知道好多少倍,但是他却挽救不了
2023-09-17 14:52:00
崇祯哀求百官捐钱无果,为何他不直接抄官员的家?
...的功高盖主的大臣威胁。这还不得最严重的,明朝时期的崇祯皇帝更惨,他在位的时候因为国家太穷,又面临内忧外患的战乱局面,要想面对困难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可是短时间内根本不能
2023-01-29 22:56:00
崇祯皇帝并非亡国之君,大明朝灭亡其实早有天意
...向衰亡,又是何种天象预示着它的灭亡呢?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于十六岁登基,登基之时明帝国可谓是处于内忧外患的动乱时期。相传崇祯皇帝曾梦见有人在他手心写了一个有字,早朝时,众臣纷纷表
2023-05-14 10:10:00
聊聊崇祯皇帝的最后24小时
...基础也抵挡不了大厦将倾的败局。大明王朝传承多年,到崇祯帝朱由检接手时早已经是强弩之末,在李自成破城之日,崇祯眼看复国无望,绝望之际,毅然决然选择了自尽殉国。那么他死之前,究竟
2023-05-03 16:39:00
后世是如何评价崇祯帝的
和历史上的其他亡国之君相比,明朝的崇祯皇帝确实收获的同情居多,而且在历史上新王朝普遍诋毁旧王朝末代皇帝的情况下,清朝对崇祯也没有大肆污蔑,对他的评价基本上还算客观,在《明史》里使
2023-05-28 11:10:00
崇祯皇帝:史上最穷皇帝的无奈与挣扎
...不给,最后没钱打仗亡了国那么这个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崇祯皇帝。其实崇祯这个皇帝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不一,有人对他很是称赞,但是也有人对他没一句好话。不过无论如何,崇祯这个人也是一
2024-02-24 19:4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