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渭南日报本报记者 李众伟 夏莲
大荔县羌白镇东羌白村有个“张扑腾”。
“张扑腾”种植的冬枣远近闻名,冬枣卖到天南地北,造福的枣农不计其数。
“张扑腾”是谁?他是大荔县新禧冬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大荔县新禧种植家庭农场农场主、陕西新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全喜。
给枣树“盖棉被”
种植冬枣前,张全喜在西安开招待所、办烧烤店,攒下了不少家底。
2010年,趁着重找店面之际,他回了一趟老家。东羌白村位于大荔县西南部,这里处于沙苑边缘地带,土壤结构透气性好,光照时间长,雨量较少,昼夜温差大,所产的冬枣质细、皮薄、脆甜、品质上乘。
当时,全村的冬枣事业已经欣欣向荣,个别村民的冬枣甚至能卖到十几元一斤,张全喜看到了冬枣的潜力,几经思考,最终决定回乡发展冬枣产业。
那时,大荔县的冬枣大部分都是露天种植,极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张全喜是个爱琢磨的人,他在10亩冬枣地上搭建防雨棚,没想到效果出奇得好,产出的冬枣不仅皮薄、甜脆,更是提前上市,卖了好价钱,这深深地启发了张全喜。
第二年,他将防雨棚全部拆掉,投入40万元改造成4个钢架棉被棚,此时大荔县鲜有钢架棉被棚。村里的人不解,“防雨棚才弄一年就拆掉,这胡扑腾嘛。”(扑腾在当地方言中意同折腾。)从此,张全喜多了个“张扑腾”的外号。
不过,张全喜不在意,满心欢喜地等待冬枣成熟。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那一年,大荔县遭遇了30年不遇的大风。据他回忆,当时阵风已经达到了10级。他慌乱地拿着绳子就往枣棚跑,刚固定好两个棚后,狂风呼啸着吹进其他两个棚,几分钟后,棚塌了,枣树倒了。
剩余两个棚的冬枣成了张全喜的全部寄托。他悉心“伺候”,不敢有半点怠慢。“当时我已经投资进去50多万元了,心里有负担。”张全喜说道。
在他的照料下,冬枣提前成熟上市,品质上乘。浙江的客商在棚里转了一圈,一眼相中,出来就要和他定价。那时候市场上还没有成熟的冬枣,张全喜没有参考的价格,思来想去,最后干脆说:“你看着出价,你出的差不多咱就定。”
客商没有犹豫,直接以一斤31元的价格买断了张全喜两个棚的冬枣,这价格比往年刚上市的冬枣高出10元左右。最后,他的两个钢架棉被棚里的冬枣共卖了36万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30 06: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