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三国时期“火烧连营”失败,重新审视刘备的决策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14 19:33:00 来源:戏说三国

“火烧连营”的故事几乎让陆逊一战封神,后来很多小说、评书等文学会将蜀汉遭到如此大败的症结归于刘备安营方法的不对,并且强行用马良等人未指出其错误来质疑刘备的刚愎。

但是,刘备的“连营”法真的有问题吗?

既然失败了,那么肯定就是有漏洞的。但除了“连营”之外,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仔细找找也没有。

三国时期“火烧连营”失败,重新审视刘备的决策

所以,不是马良等智囊团不合格,看不到“连营”的弊端,也不是刘备选择安营扎寨的方式不对,猇亭之败是各种原因促成的,“连营”或许是其中之一,但绝对不是主因。

刘备为何会“连营”?不“连营”又能如何?

如果要讨论刘备“连营”决策的正确与否,脱离开当时的现实环境是不科学的。

很多通俗文学为了突出故事重点对某一方面内容进行夸张描述,故意隐去一些关键信息。所以不能以“演义”的眼光看待历史,其缘由也就在于此。通俗文学没有错,它们只是文学而已,但不能当真。

刘备在公元221年出兵伐吴,一路势如破竹,先下巫县,再下秭归,翻山越岭直抵猇亭。

听起来仿佛攻占了不小的地盘,但这些地区其实多在今天湖北省的西部和西南部,在长江上游和中游的过渡区域,它们离蜀汉曾经丢失的荆州地盘的主体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国时期“火烧连营”失败,重新审视刘备的决策

这里有几个时间点需要注意:

刘备是什么时候出兵的呢?公元221年的七月;

什么时候到的猇亭呢?公元222年的二月;

那什么时候兵败的呢?公元222年的六月之后。

也就是说,刘备连营被攻破的时间在一年的六月份,这个信息很重要。

猇亭地区处于长江上中游地带,一年中的雨季在六、七月份,比较集中,而最为关键的是“雨热同期”。

在狭长的地形里,面对着高温、多雨的气候,该如何扎营呢?

刘备这样的战场老手自然不是庸才,他伐吴是为了胜利,不是去追求失败的,所以“连营”的策略必然不是草率的决定。

古代打仗,屯兵安营的地方不会是水边、谷地,因为这样的地方不安全,即使是今天野外宿营也不会选择这样的地带。

三国时期“火烧连营”失败,重新审视刘备的决策

拿猇亭来说,狭长的河谷地形遇到多雨的天气,极容易出现涨水甚至洪流,甚至更为严重的时候会出现泥石流。

可供刘备选择扎营的地方本就不多,山间林地是最好的选择,一来可以防洪,二来也可以防暑。

湖北地带在夏天非常炎热,所以有人戏称,武汉就是“捂汗”,在这样的酷暑、潮湿的环境里,除了躲避之外也没有多少选择。

否则,不说会不会出现的洪水,就是高温、酷暑也会使得蜀兵失去战斗力,也就无法再继续作战了。

但如果在林地当中,能最大程度地保存战力,只需要防住吴兵的袭击即可,至于防不防得住,那就看双方的指挥水平了。

三国时期“火烧连营”失败,重新审视刘备的决策

所以无论怎么说,刘备在山间“连营”从策略都不能算作指挥失误。

那么,马良等人为何要阻碍刘备连营呢?顶多建议一番防护火攻等措施而已。

刘备的战败根由,陆逊的精彩指挥

刘备劳师远征一年之久,实际上是深入吴地,陆逊等人是主场作战,天然就有优势。

在古代战争中,防守的一方是占据优势的,攻击一方所需要的人数更多,准备也要更为充足,物资的靡费程度也更大。

所以,刘备在前期打了孙吴一个措手不及,这才造成了势如破竹的情况。

孙权一方其实根本没想到刘备能真的伐吴,因为这个时间点比较敏感。

三国时期“火烧连营”失败,重新审视刘备的决策

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是因为曹丕在北方“代汉”,通过一场禅让的举措进了帝号,所以刘备必须要称帝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否则就从汉朝的地方势力变为了曹魏的地方势力了。

问题来了,刘备既然以汉室正统自居,那最大的敌人是谁呢?肯定是曹魏。

那么,在这个时间点上,蜀汉不去伐魏,反而侵吴,这种情况的概率实在是太小了。但有意思的是,伐吴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赵云等人曾经指出过应该伐魏而不是伐吴,但是诸葛亮等人都对此表示了沉默。

有观点认为这是因为诸葛亮和刘备之间存在了嫌隙,但我认为不是,刘备出征,在成都镇守的就是诸葛亮,这种信任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诸葛亮虽然没有在明面上赞同刘备伐吴,但其更像是一种默许。

三国时期“火烧连营”失败,重新审视刘备的决策

毕竟,“荆州”这一地区的归属问题在诸葛亮的战略规划里是极为重要的,208年提出的“隆中对”就是围绕荆州为战略核心,以益州为后勤保障。

“隆中对”分三步,即占领荆州、横跨荆益以及等待天时。这里的第三步因为在当时需要和孙吴结盟的原因,所以在论述的时候是“伐魏”。但都知道,“伐魏”和“吞吴”其实是等同的,都是想要从“三分”变为“二分”而已。

也就是说,能伐魏,当然也能吞吴,这就看是何种“天时”了。

那么,在益州刚刚安定的节骨眼上,荆州丢了,无疑是打乱了蜀汉一以贯之的战略方针。

所以有理由认为,刘备的“伐吴”之举,很有可能是其和诸葛亮的一次“拨乱反正”。

三国时期“火烧连营”失败,重新审视刘备的决策

巧了,东吴也有人提出过类似“隆中对”的决策,那就是鲁肃和甘宁,都想着先夺荆州,再取两川,这就使得双方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方势必要夺回荆州,一方势必要死守荆州。

如果换一位将领来领兵抗衡刘备,其实胜负还真不好说,但陆逊确实非常合格,深得孙权信任,也成功扛下来巨大的压力。

在面对蜀兵推进的时候,选择了死守到底,坚决不出战,甚至都置孙权的侄子孙桓于险地。

三国时期“火烧连营”失败,重新审视刘备的决策

陆逊这六个月在等什么?无非就是三点:

第一,蜀兵远征,前期锐气正盛,理应避其锋芒,所以在等其受阻后的颓气。

第二,蜀兵出境作战,物资靡费严重,在等经历过汉中之战的蜀汉后勤无力供应。

第三,等天气转变,到了雨季将其逼入山林,寻求机会。

虽然说是火烧连营七百里或者八百里,并不是刘备真的有这么大面积的营地,而是陆逊放火焚烧的范围。

久战疲乏,又遭遇到山火,就直接导致了蜀兵的溃败。而溃散的败兵是无法应战的,只能被东吴兵马追杀。

所以,陆逊指挥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其指挥下的这场火烧连营,而在于他分析出了蜀兵的弱点以及东吴的情形。

三国时期“火烧连营”失败,重新审视刘备的决策

陆逊知晓自己主要的阻力不在于蜀军的进攻,而在于东吴内部形势的严峻,胜负的关键在于他能不能抗住国内的压力,将固守的策略进行到可以反击的时刻。

所以说,刘备伐吴的举措不一定不对,“连营”的决策也不能说完全的错误,那只能说是陆逊的应对方式更为合理,天时地利都不在蜀汉一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4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夷陵之战”刘备连营七百里的决策正确吗
夷陵之战,刘备连营七百里真的错了?专家:没错,只怪陆逊太厉害导语: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建立有多难,刘关张三兄弟不像曹操和孙权一样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一出场就有无数的钱粮兵马
2023-10-25 19:52:00
三国时期的大战为什么都偏爱火攻
...的一部分篇幅来描绘了夷陵大战的规模以及战况,一路上刘备也是势如破竹最后遇到东吴大都督陆逊被一把火烧得大败,可是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接下来大家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刘备究竟是怎么败
2022-12-21 16:42
...而袁绍最终还是被曹操击败。无独有偶,在公园219年时,刘备率领蜀汉大军攻打东吴,虽然刘备也在前期获得了一定的优势,但在陆逊采用了以逸待劳的战术后,刘备带领的蜀汉大军被困在夷陵
2024-05-24 19:38:00
三国时期的李严为什么会被贬为庶人?与刘备有关
...很多单纯喜欢三国又对史实不太了解的朋友印象中,好像刘备一死,蜀汉政权就由诸葛氏一家独大的,一切都过度地相当顺利和自然。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在当时他还有一个强力的竞争对手。刘备临
2023-02-13 22:18:00
从盟友到仇敌:夷陵之战背后的三国纷争与策略较量
...约,偷袭荆州,擒杀关羽,两家由联盟关系转为仇敌。在刘备称帝的同年即公元221年,刘备颁布天子诏令亲率大军伐吴。战争的前期,为防止两面受敌,孙权一边派使臣向曹丕称臣纳贡,一边派
2024-03-23 07:03:00
三国时期的四大战术家,他们都是谁?
...来在夷陵之战中,他作为吴军大都督,力挽狂澜。当时,刘备带领的蜀军,声势浩大,吴军节节败退。孙权大胆启用陆逊,陆逊先暂时避敌锋芒,坚守不出,等待蜀军疲惫之后,再进攻。由于酷暑难
2023-01-03 19:55:00
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向宠,备受诸葛亮推崇
...我们只能从他胞兄向朗的传记中寻求到他的蛛丝马迹,在刘备时期,向宠于荆州出仕,担任牙门将一职。牙门将是什么官职?一个偏将罢了,在刘备军团之中,一个偏将少说也有上千,向宠这样的将
2023-07-06 09:11:00
三国时期,刘备为什么不敢轻易出兵讨伐东吴?
公元219年12月,关羽遭东吴军擒杀;公元221年7月,刘备以蜀汉(以下称季汉)主要军事力量,出征讨伐孙权。丢了荆州的刘备集团当时整个季汉的总兵力大约11万多,刘备以4万多兵力为
2023-01-24 22:12:00
...年(公元221年)七月,刚刚宣布称帝(史称蜀汉、昭烈帝)的刘备就调集四万大军伐吴,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五溪(武陵境内河流)的蛮夷(湖南少数民族)也派兵参加。吴、蜀之间的荆州
2023-08-23 13:4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