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对于小时候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每次亲戚邻居来的时候,都会聚在一起谈论自家孩子小时候的“黑历史”,甚至说着说着还会笑着问你“你还记不记得”,每当坐在一起的时候就感到震惊和生无可恋想“我居然干过这种事?!”。
对于自己的童年往事,作为当事人的我们基本上已经没了印象,只能从长辈的言谈中听到零星的回忆,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缺失这段记忆呢?
100多年前,心理学家注意到人类会逐渐遗忘幼年时发生过的事,并完全遗忘2岁前曾发生过的事。
当时以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为首的心理学家们,将其称为“童年失忆症”(infantileamnesia/childhoodamnesia,也叫幼儿期遗忘),大致的意思是,大脑并不是忘记了这段记忆,而是把他储存在了某个地方,成为了人的“潜意识”。
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不靠谱,但靠谱的解释,目前也没有一个非常权威的。
不过根据记忆产生的过程和特点,科学家们推测了一个很暖心的答案:大脑之所以要删除这些记忆,其实是在保护我们!
当我们还是一个胚胎时,就已经开始产生记忆。证据就是出生时,小婴儿就能够识别出妈妈的声音,并做出反应。
不过刚出生的时候,350毫升的小脑瓜,通常只能产生5~15秒的短时记忆,很快就会忘记刚刚发生了什么。
儿童时期,对更早的记忆会稍微多一些;在长大一些,基本会忘却2-4岁的记忆,而10岁以前的事,也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褪色——童年就此逐渐远去。
虽然记忆很重要,但太多冗余的记忆对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负担。
前面提到,记忆的产生与保持,主要是靠神经突触维持。太多的记忆就意味着有太多的突触;尤其婴幼儿的大脑正处于发育高爆发期,3岁前后,甚至每秒钟就可以产生100万个神经连接,超过了成年人的两倍。
这么多的神经元及之间相互连接的突触,可想而知会给大脑带来多大的运行负担、给身体带来大量的能量消耗。所以4岁前后,大脑会开始“突触修剪”,“删除”冗余的、影响大脑运行效率的“垃圾”记忆——也就是大脑认为无用的连续记忆。
不过聪明的大脑会留下与感官、语言、技巧、概念有关的回忆,所以我们“天生就会说话”。
突触修剪的过程一般会持续到10岁前后,所以幼时的印象最终只会剩下些许记忆碎片。
至于“突触修剪”的原因,有两种理论可靠性较高,即“编码未完善理论”和“索引失效理论”。
前者认为,2岁以前大脑发育未成熟,尤其是有关长期记忆的海马体和杏仁核仍未发育完好,同时关于记忆的脑部各区域之间还没有建立有效的连接,所以很可能在早期不断地发育中,相关记忆的连接被破坏,导致记忆的遗失。
以及可能因为以下原因,导致婴幼儿无法对发生的事进行记忆编码,最终导致记忆缺失:
★婴儿在10个月之前甚至看不清眼前的物体,且对颜色不敏感,所以他们的世界很可能是模糊且缺少色彩的。
★1岁以前基本没有语言能力。
★婴儿的脑皮层还没发育成熟,且对周围世界的参与度低,像是一个旁观者。
因此,看不清世界、不能用语言表达、没有自主意识、“隔岸观火”的婴儿,长期记忆是非常难的,甚至可以说他们“完全没有“”记忆。
所以2岁前记忆的缺失,“编码未完善”理论最能解释得通。
而对2岁以后只有记忆碎片的现象,“索引失效”理论更能解释得通。
该理论认为,2岁以后记忆其实还存在在大脑中,只是由于很久没触及那段记忆,那部分神经元已经退化,加上到达该神经元的路径是非逻辑的,无法通过一些推理回忆起来,因此,连续的生活记忆就“消失”,只留下了珍贵的碎片。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原因,即脑细胞一般无增殖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细胞与刚出生时还是一样多,甚至因为衰老而逐年变少。所以年龄越大,似乎记忆力也逐渐变差。
总之,大脑对幼年时期记忆的遗忘是不可逆的,也是大脑的必要行动,不过虽然我们忘记了2岁前的记忆,但那时候的记忆会以潜意识、“感觉”的方式一直影响着我们行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6 06: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