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他不服老,不喜欢我们叫他袁老”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3-09-07 18:06: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双季稻亩产突破1600公斤;耐盐碱水稻率先实现近海种植;低镉水稻品种丰产效果大面积显现……

两年多时间,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继承他的遗志,接续奋斗,交出一份份可喜的成绩单。如今,又到收获的季节,我们又想起了他。

今天(9月7日)是袁隆平院士诞辰93周年的日子。总台记者专访湖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体系科学家赵炳然,听他讲述杂交水稻创新团队以及他和袁老师34年的师生情谊。

“他不服老,不喜欢我们叫他袁老”

图片△袁隆平(中)、赵炳然(后排右三)和学生们。

01

一块儿下田,进行科研攻关,到海南进行南繁育种……

1987年,赵炳然大学毕业后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如今已在这里工作了36年。其中的34年时光,他都跟随着袁隆平。

“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隆平的这句话一直影响着赵炳然,现在的他也像袁老师一样,大把时间都在田里。

“他不服老,不喜欢我们叫他袁老”

图片△赵炳然(左)和农民一起下田。

近日,赵炳然团队主导培育的“臻两优8612”低镉水稻品种丰产效果大面积显现,稻谷镉含量平均值仅为每公斤0.0195毫克,远低于0.2毫克/公斤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赵炳然说,袁老师生前非常重视低镉水稻品种的攻关,这对于粮食安全和解决稻米镉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

“他不服老,不喜欢我们叫他袁老”

图片△“臻两优8612”低镉水稻

近年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还开展了耐盐碱水稻研究,选育适应盐碱地种植的水稻新品种。

2021年,耐盐碱水稻“叁优9号”在海南三亚进行了大规模试验,亩产达到329公斤,实现了袁隆平2019年提出的目标任务。2022年,耐盐碱水稻还实现了近海种植。

“他不服老,不喜欢我们叫他袁老”

02

每次有新突破,他会说“满意,但不满足”……

今年是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1987年,袁隆平提出从三系法到一系法的杂交水稻发展战略。在两系杂交水稻研究期间,团队曾遇到很多技术瓶颈。

赵炳然回忆,最大的困难是在1989年夏天,突然的低温导致本该表现不育的水稻可育了,研究也因此失败。当时,很多国际上的专家纷纷放弃了研究,但袁老师不服输,他三天三夜没睡觉,思考如何突破这个瓶颈。

经过苦心钻研和实践,袁隆平提出一系列战略战术和技术路线,终于取得成功,使得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域得到大面积推广。后来,两系杂交水稻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系法、两系法成功以后,他又开始超级杂交稻的研究,提出要高冠层、矮穗层的形态。”赵炳然介绍,在袁隆平的指导下,团队培育出了第一、二期超级杂交水稻。

当团队去到国外,把超级杂交水稻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外国人时,他们惊呼“Waterfall rice”(这就是瀑布稻)!

“他不服老,不喜欢我们叫他袁老”

赵炳然回忆说:“每次有新突破,袁老师都会说‘很高兴,more than excited’,还会说,满意但不满足。”

后来,团队接连培育出第三、四期超级杂交水稻Y两优2号、 Y两优900。当袁隆平获得国内外各种奖励时,他会和学生们说,荣誉是属于祖国的,属于千千万万同行的。“奖励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我们更要谦虚,要‘夹住尾巴做人’。”

“他不服老,不喜欢我们叫他袁老”

△农民收割超级稻。

03

年过九旬的他,仍坚持亲自为水稻科研工作者颁奖,鼓励他们继续前行……

在赵炳然的印象中,袁老师很“倔”,90岁高龄时,他还在亲自写论文,研究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只要听说试验田哪里可能要达标,他都要去现场。“我们都叫他袁老师,他不服老,也不喜欢被称呼袁老。”

每每看到袁老师下田的身影,赵炳然和身边的人总是很感动。“他常常会说,‘我拼了老命也会实现的。’”

“他不服老,不喜欢我们叫他袁老”

△2017年,袁隆平在山东考察海水稻长势。

虽然工作繁忙,但袁隆平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性格。在赵炳然印象中,哪里有袁老师的身影,哪里就有欢声笑语。“单位文娱活动丰富,袁老师会召集同事下象棋,偶尔还会拉小提琴。在海南时,业余时间老师还会邀请我们去游泳。”

“他不服老,不喜欢我们叫他袁老”

2020年11月,第十一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公布,袁隆平为获奖者颁奖。作为获奖者之一,赵炳然既高兴又有些难过,他知道当时袁老师的身体状况已不如往昔,但袁隆平仍坚持亲自颁奖,希望鼓励水稻科研工作者继续前行。

“他不服老,不喜欢我们叫他袁老”

图片△袁隆平为赵炳然颁奖。

2020年12月20日,团队在海南基地开水稻高产攻关会,赵炳然回忆说,那时袁老师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平时能走的时候他都拒绝搀扶。“那天会议室条件有限,是我们把他抬进去的。以前开会他总是直奔主题,三言两语就结束了,那天他一一讲述每个细节,部署每个示范点,我们参会的人都深受触动。”

04

“一粒种子藏世界,天命之年攀高峰。”

作为学生,能追随袁老师工作34年,赵炳然觉得自己很幸运。袁老师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现在也是赵炳然愿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

“他不服老,不喜欢我们叫他袁老”

图片△袁隆平曾寄语赵炳然:一粒种子藏世界,天命之年攀高峰。

作为老师,袁隆平对待学生和后辈的态度也让赵炳然受益匪浅。在他眼中,袁老师非常谦虚、看重创新,对待年轻人都是鼓励的态度。“我还记得来到单位后,他说‘这个年轻人创新能力很强,人也踏实’,愿意主动收我做学生。”

“他不服老,不喜欢我们叫他袁老”

图片△赵炳然带着学生韶也向袁隆平请教

如今,带领团队和学生的赵炳然也在延续袁老师的理念。当高档优质香型镉低积累水稻品种“韶香100”培育成功时,赵炳然为鼓励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生韶也,特意用他的名字中的“韶”来命名。“我们需要鼓励更多年轻人投入杂交水稻科研工作。”

“他不服老,不喜欢我们叫他袁老”

每当遇到选择和困难,赵炳然总会忍不住想,如果袁老师在,他会怎么做。

如今,袁隆平已离开两年多,赵炳然最想跟老师说的还是报喜,“按照他的交代,继续攀登高峰,不断创新,为推动杂交水稻和产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作更多贡献。”

捷报频传

就是最好的纪念!

致敬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7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科研“后浪”站C位丨种子的秘密
...里记录水稻生长数据。新华社记者 周勉 摄少年时代就把袁隆平当成榜样的韶也,大学坚定选择了生物科学专业。毕业后,他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为一名实验员。2013年,为破解“
2024-05-03 08:47:00
“杂交水稻发源地”问“稻”:科研人赓续创新精神
...神中新社记者 邓霞 徐志雄今年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攻克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难关50周年。恰逢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中新社记者走进“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纪念园,重访袁
2023-10-16 16:26:00
郭名奇和袁隆平的师生情缘
...1981年获得新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获奖人从右至左为袁隆平、周坤炉、李必湖、郭名奇、黎垣庆、尹华奇。郭名奇(左一)2006年获袁隆平农业科技奖。 □ 陈俊文郭名奇是袁隆平
2023-01-28 01:15:00
让“种子”精神代代赓续
...点农业农科产业园——隆平院士港,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亲自选址和题名的。走进传承馆,一颗6米高的“黄金稻米”艺术造型映入眼帘,种子外围的双螺旋形态,寓意着杂交水稻的原理。“
2024-06-03 02:36:00
最好的缅怀,是精神传承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纪念袁隆平院士:最好的缅怀,是精神传承【科技观察家】◎俞慧友三年前的今天,袁隆平院士在世人的深切惋惜中与世长辞。此后每年的5月22日,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自发缅怀
2024-05-23 02:36:00
...,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唐人万寿园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墓前,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原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利贝尔不远万里带来了一份承载着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人民真诚谢意的礼物——产自非
2023-10-07 01:51:00
风吹稻浪 禾下乘凉
本文转自:九江日报风吹稻浪 禾下乘凉——缅怀袁隆平院士逝世三周年本报记者 陈沽玥因为一颗巨星的陨落,5月22日注定要被人铭记。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
2024-05-23 07:47:00
...农校,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生活和工作了数十年的地方。如今这里依然完好地保留了当年杂交水稻科研教学工作时的教室、教案、试验台,以及袁隆平先生
2023-10-16 13:44:00
日前,一段“袁隆平墓前有一碗来自非洲农民的大米”视频吸引了许多网友关注这碗大米见证了中非友谊2008年,中方农业技术团队带着杂交水稻种子踏入马达加斯加他们决心“用杂交水稻帮非洲孩
2024-09-05 20:37: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超2200家赣企进博会组团“掘金”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陈春伟)黄浦江畔风正劲,“四叶草”中客如潮。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
2025-11-06 06:46:00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王琴红)推进重点质量攻关项目153个、批复筹建省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15个、全省质量融资增信累计授信额度121
2025-11-06 06:46:00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王琴红)以前买地下车位,总怕“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以后南昌居民不用愁了!南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近日发布公告
2025-11-06 06:46:00
太重集团11月3日发布消息,太重承制的狮子洋通道项目散索鞍鞍头毛坯全部完成验收,即将进入加工装配阶段。狮子洋大桥剑指“五项世界第一”的双层悬索桥
2025-11-06 07:10:00
11月5日从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围绕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等六大重点,全省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将努力当好生态环境的“守护者”
2025-11-06 07:10:00
秋风起,澄澈蓝天下,金灿灿、红似火、绿如翠的树叶轻舞,秋季的太原,吸引着各地骑行爱好者打卡。前不久,经专家评审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评议
2025-11-06 07:10:00
为推进跨境法律服务,近日省司法厅发布香港、澳门律师事务所与内地律师事务所在山西省开展合伙联营工作的相关规定,为我省企业和群众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
2025-11-06 07:11:00
近日,省人民医院与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康复医学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省人民医院揭牌,标志着双方在体医融合领域的战略合作迈入新阶段
2025-11-06 07:11:00
11月2日清晨8时,57岁的刘建国轻轻叩响杏花岭区独居老人李奶奶的家门。作为“窗帘行动”的志愿者,他每天的到访已成为建设北路北社区老人最安心的守望
2025-11-06 07:11:00
红叶季 “警”相随 太原公安多维守护景区安全
图为民警在龙山景区开展巡逻防控。金秋时节,太原龙山、崛围山进入最佳观赏期,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前往登高赏秋,人们或漫步林间
2025-11-06 07:11:00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近日,市公安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分别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并结合工作实际
2025-11-06 07:11:00
11月3日,市妇联携手市女企业家协会,走进定点帮扶村阳曲县六固村开展“消费帮扶 金秋行动”活动,帮助村民拓宽农产品销路
2025-11-06 07:11:00
最美“助攻”!南京高校志愿者为“苏超”热血守护
晓庄学院学子进行花球啦啦操彩排。 学校供图□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姜静 通讯员孙兴盛实习生黄佳琪11月1日晚,随着“苏超”冠军的诞生
2025-11-06 07:46:00
南报网讯(记者陈燕飞通讯员宣萱)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下,宣城市锚定与南京的联动发展,以交通建设为突破口,逐步织就两地“无缝对接”的通勤图景
2025-11-06 07:46:00
南报网讯(记者陈燕飞)日前,江苏省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布2025年江苏瞪羚企业评估结果,盱眙凹土企业——江苏神力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其高速成长性和优异创新能力入选
2025-11-06 07: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