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看这家博物馆的土司官印、滴水床、苗乡贡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9-07 09:24:00 来源:关注健康

来源:极目新闻极目新闻记者徐颖

视频剪辑徐颖

通讯员张敏

00:07

近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1500余件从全国各地遴选出来的文物古籍,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讲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下简称“三交”)的故事。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和该校图书馆也有文物和古籍入京参展。

新学期开学之际,极目新闻记者探访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打捞”该馆馆藏“三交”文物看点。

正六品土司官印,体现中央的统一管理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副馆长林毅红介绍,该馆馆藏的土司官印是土司对国家认同的深刻见证。从元朝开始的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管辖制度的重大改进和加强。

看这家博物馆的土司官印、滴水床、苗乡贡

土司官印

该馆馆藏的五寨长官司印、筸子坪长官司印,为明代土家族文物,均为铜质的印章。五寨长官司和筸子坪长官司辖地,均在今湖南省凤凰县境内。以上两枚土司官印皆系20世纪50年代从河南省回族商人手中收集而来。

据介绍,土司官印是当时中央政府赐予各地土司的官方印信,是土司身份和权力的象征,也体现着中央对各地土司的管理。

明清时期的土司官印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官印由礼部铸造局按不同的品级统一制作。《明史》卷68《舆服志》载:正从一二品官俱银印,三品以下除顺天、应天二府(正三品)银印外,其余俱铜印,规格不等。五寨、筸子坪土司为长官司一级,长官俱正六品,故皆系铜印,规格为方二寸二分(即印面为正方形),厚三分五厘。馆藏两枚官印与此规格相合。

滴水床,体现汉族土家族居家生活习俗的交融

林毅红副馆长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该馆馆藏的不少文物,体现了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交融。比如一套清代的“三滴水床”。这套床品是1986年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收集而来的。

看这家博物馆的土司官印、滴水床、苗乡贡

滴水床滴水床的名字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床的外观类似于屋檐排水的层进式结构,每一层床檐均取屋檐滴水之意,这件床品为三层进式,所以称之为“三滴水床”。还有一种说法是,此床作为土家姑娘出嫁时的家具,因为土家族婚俗中有“哭嫁”的习俗,泪水滴在床上,所以称为“滴水床”。

“滴水床是改土归流后汉族土家族居家生活习俗交融的缩影。”林毅红说,滴水床,是以明清中原地区的围廊式拔步床为原型发展而来的。在改土归流前,湘西“永顺土民之家,不设桌凳,亦无床榻”,全家全部就寝于“火床”,客人留宿也是一同睡在“火床”。改土归流后,经过几代流官的大力推行,土家百姓日常起居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每家每户开始增设卧室,并在卧室内设置床铺,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家庭开始追求床铺的舒适和美观。土家人民以中原拔步床为原型,将土家族文化融入其中,就地取材,用当地出产的黄杨木,设计并制作出了滴水床。

京族盘金绣花法彩衣,吸收了汉族刺绣工艺

在服饰文化中,也有不少汉族和少数民族交流交融的例证。该馆馆藏的一件京族盘金绣花法彩衣,据林毅红副馆长介绍,目前全国的博物馆中仅看到这一件,十分珍贵。这件服饰是京族在过“哈节”时“哈公”所使用的法衣。此法衣流行于广西防城京族三岛,上世纪50年代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征集而来。

看这家博物馆的土司官印、滴水床、苗乡贡

京族盘金绣花法彩衣此法衣中使用的“盘金绣”与汉族刺绣工艺一脉相承。盘金绣最早起源于宫廷袍服刺绣,后传入民间,一般作为等级较高的服装装饰工艺,盘金绣需要金线作为线材,因金线较为昂贵,民间多采用铜线来替代。

“苗乡贡衣”,是竹子做的隔汗衣

该馆馆藏的一件民国时期的竹衣,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这件衣服全部用小竹管穿制而成,形成了一种在中国服装史和面料史上非常少见的“渔网镂空”面料。

看这家博物馆的土司官印、滴水床、苗乡贡

苗族竹衣

林毅红副馆长介绍,由于竹衣制作工艺复杂,过去只有达官贵人穿着,苗族竹衣用于进贡朝廷,又称“苗乡贡衣”。这件竹衣保存相当完整,未有破损和修补痕迹,从领口和下摆处的卷曲度看,这件竹衣应被人穿过。从新旧成色来看,穿着次数应不多。

她介绍,竹衣需要多道工序,通常要经过选料、切割、蒸煮、晾晒、编织等五大工序才能完成。选料一般采用当地特殊高山竹——篁竹的嫩枝,篁竹竹枝纤细且坚硬,经过特殊处理后制成竹管,经久耐用。

这件竹衣是从湖南湘西城步苗族自治县征集而来的,全衣用了近3000根小竹管穿制,都是新采集的嫩竹尖截取长不足1厘米的细竹管。由于竹梢部分的竹管大多不通透,穿竹管之前,需要先用针等尖锐工具将每一根竹管捅通后才能穿连,十分费时费力。

“最初,竹衣据记载是道士做法事、戏曲演员演出使用的隔汗衣,因为夏天天气炎热,而在一些仪式或者表演中又需要多层着装,所以穿一件竹制的隔汗衣,起到清凉的作用。自明代以来,尤其是在清末,将竹衣作为避暑纳凉之用,在达官贵人中流行。朝官上朝要穿厚重的官服,于是选用竹衣作为内衬是最舒服的了。”林毅红介绍,因其极其昂贵,可以说是古代服装中的高级定制和奢侈品了。现存的精品竹衣非常少,因而非常珍贵。

(来源:极目新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7 12: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遵义市博物馆VR展厅正式上线!带你身临其境了解土司文化
...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王信 姚腾 余从源)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5月16日,记者从遵义市博物馆获悉,该馆通过数字技术
2024-05-16 15:18:00
穿越时空!在遵义市博物馆共享一场“土司”主题文博盛宴
...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是每位文博人的责任。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为进一步弘扬土司文化、唤醒历史记忆,遵义市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
2024-05-18 17:23:00
湖南湘西州档案馆启动金石档案保护研究工作
...记录这些历史文化的珍贵档案资料除留存于各级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外,还有大量珍贵的档案散落民间,特别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金石档案没有得到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利用。湘西州档案馆馆长
2024-12-09 10:23:00
...的更为系统的海龙屯考古发掘。那年4月23日,现任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时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李飞带领一支考古队进驻海龙屯,一场漫长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就此拉开帷幕。“当时
2024-07-19 06:21:00
...期。考古成果极大拓展了人们对于贵州这片土地的认知,博物馆则为大众分享考古成果提供了空间和服务。博物馆大量藏品来源于考古发掘,因此贵州的考古发展也推动着博物馆展陈内容的日益丰满
2024-03-03 06:25:00
...与传承规划。以煖带密土司衙门主楼为主,打造土司衙门博物馆,立足于土司衙门楼,重点突出土司文化,并充分挖掘甘洛县的土司文化故事,确保完整展示甘洛县的土司政权发展历程。同时,结合
2023-11-29 06:46:00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兰州大学、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等机构的嘉宾及永登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连城鲁土司研究会成立仪式。连城鲁土司研究会负责人介绍,他们将发挥好挖掘阐释鲁土
2024-04-27 02:15:00
文化中国行 | 海龙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
...年磨一剑”的成果——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编著的,长达200万字、四卷本的考古发掘报告《海龙囤》重磅出炉。该书入选该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
2024-07-15 18:23:00
...的古建筑,原生态面貌保存完好,拥有着“全国首家村寨博物馆”的响亮名头。吊脚楼、苗族歌舞、苗族银饰,郎德上寨的“宝贝三件套”,如游走的民俗,让“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实至名归。行走
2023-07-14 05:44: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石家庄市公安局新华分局“码上响应”解民忧
河北新闻网讯(杜小楠)10月1日清晨,石家庄市公安局新华分局的“码上监督”平台收到了一条紧急求助信息,辖区居民王先生为国庆假期出行提前办理了身份证
2025-10-08 12:24:00
晋州市举办“促进红色旅游 书画进万家”主题书画展
河北新闻网讯(邢园园)10月1日,晋州市文联、大地书画院在晋州镇李家庄民俗文化馆开展“促进红色旅游 书画进万家”主题书画展和笔会活动
2025-10-08 12:21:00
赵州桥景区:联动救援,落水无人机“完璧归赵”
河北新闻网讯(聂聪超)近日,在赵县赵州桥景区,游客在景区拍摄时,由于操作不慎,其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坠入水中。接到求助后
2025-10-08 12:27:00
学府碑廊传经典
学府公园花团锦簇,游客在秋雨中赏花拍照。张澍宏 摄国庆期间,学府公园内银杏初染、桂香浮动,太原市第十七届“一园一品”暨学府公园第十六届“国学艺术展”秋之篇章拉开帷幕
2025-10-08 11:16:00
当书页遇上音符,让阅读“声”动有趣南京昨举行音乐阅读分享会,新添“图书漂流”驿站30家南报网讯(记者王峰)让旧书流通,让读者流动
2025-10-08 08:06: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子俊储笑抒这个假期,钟山风景区吸引了众多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打卡。南京智慧旅游大数据运行监测平台显示
2025-10-08 08:07:00
国际金价史上首次触及4000美元/盎司,国内金饰越过1100元/克“金”彩长假,黄金热登上热搜话题□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国俊长假以来
2025-10-08 07:32:00
记者走基层丨廊坊市御龙河公园:炊庄高腔戏 观众过足瘾
10月6日,在廊坊市御龙河公园,炊庄高腔戏第九代传人李书芝(右一)教授观众表演技巧。河北日报记者 刘 杰摄“少打关西闯定邦
2025-10-08 07:56:00
郑州一中学就“学生从家长身上踩过”致歉:感恩教育细节考虑不周
华商网讯 10月7日,河南郑州中牟新区第三高级中学通报:10月6日,有媒体发布我校有学生从家长身上踩过的报道,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2025-10-08 07:35:00
广州铁路警方通报:34岁男子在动车上猥亵7岁女童被刑拘
华商网讯 广州铁路公安处发布警情通报:2025年10月3日17时37分,D1819次列车乘警值乘中接报一起涉嫌猥亵警情
2025-10-08 07:34:00
一群学生演员将“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的故事搬上了舞台。近日,哈尔滨工程大学传承弘扬哈军工精神的舞台剧《杨士莪》在启航剧场首演
2025-10-08 06:51:00
10月2日,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综合训练馆内,38名来自老挝、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的学员,正在潜心学习吴桥杂技的各种绝技
2025-10-07 08:31:00
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中秋情更浓今天让我们一起点亮家乡月亮月是故乡明千里“冀”相思愿你阖家幸福中秋快乐策划:郭伟、王博统筹:兰翠娟编辑:高二会视觉:衡成亮技术:许润泽、赵小博
2025-10-07 08:36:00
“秋糖季”助力户外消费市场持续火热组个“户外局” 共赴山水间□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甜甜清新的景区绿道,晨跑者与骑行者共享盎然生机
2025-10-07 08:41:00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迎来参观热潮“有国才有家,在这里感悟如此真切”□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杜莹这个假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迎来如潮的参观者
2025-10-07 08: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