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古今辉映,文明圣地迎新生——五千年良渚文化拥抱“数字未来”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5-05-29 07:43:00 来源:杭州网

杭州日报讯 在杭州,有两座“良渚古城”。

第一座良渚古城在地下,是五千年前良渚先民所建的文明圣城。这座“中华第一城”,如今静静沉睡在黄土之下,述说着中华五千年历史的辉煌。

第二座良渚古城在地上,是如今的良渚人建立的“数字之城”。AR眼镜的视野内,高大的宫殿、雄伟的城墙重新拔地而起,数字还原的良渚先民正进行着盛大的祭祀。天上地表,数以百计的摄像头、无人机、感应光缆遍布整个保护区,守护着黄土下的文明遗址。

虚实交错之间,时空的界限似乎已被打破。新石器时代的文明之火与现代科技构筑的数字未来融合碰撞,勾勒出一张“文化+科技”的壮丽长卷。

古今辉映,文明圣地迎新生——五千年良渚文化拥抱“数字未来”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受访者供图

让文物“开口说话”

AR技术掀起文化展示“活态革命”

记者乘坐无人驾驶观光车穿行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远处是广袤的田野和连绵的花海。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有个特点,地面上几乎看不到什么建筑,绝大多数的遗址被保护在了地下。用一句话形容叫‘地上荒丘一片,地下气象万千’。”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工作人员李艳说。

观光车很快抵达莫角山。记者顺着游步道登上山顶,几个巨大的方形土基出现在眼前。这里是良渚古城的中心,每一个土基下,都有一座五千年前的建筑遗址。不过,由于保护需要,如今游客只能看到一片片覆土。

“想看看吗?扫一扫这个。”李艳指着旁边一个二维码。记者扫码后,将手机镜头对准眼前的2号基址,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一座恢宏的大殿出现在基址上,木制的梁柱、白色的外墙、铺着茅草的斜顶……一个戴着华丽羽毛冠的国王站在殿前,热情招呼记者过去。

“这是在对原址的研究基础上,利用AR技术制作的,尽可能还原当时的建筑风貌和祭祀、耕作等生活场景。”李艳表示,通过这种方式,因保护需要埋在地下的遗址不仅重新回到了地上,还以完好的姿态展现在游客眼前,实现了遗址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兼顾”。

以数字技术让文物遗址“活”起来,成为人们可见可感的东西,这一理念在良渚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良渚博物院,一款由余杭企业灵伴科技开发的AR眼镜让游客惊叹不已。当体验者戴着它向展柜内的玉琮伸手,玉琮的虚拟影像立刻“破柜而出”,出现在记者手上。再来到一处玉璧前,上面的鸟形刻纹竟“活”了过来,振翅飞出。

“文物总有损毁的一天,但数据可以一直流传下去。”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数字信息部主任骆晓红表示,早在2014年,他们就启动了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工作,目前新一轮数字采集项目已完成招标和第三方入驻,届时将有200多件文物获得“数字生命”。

与此同时,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数字化体验也将进一步升级。在南城墙附近,新建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VR大空间目前正在装修,预计将于7月份开放。

让数字“站岗放哨”

良渚方案‌解决遗址保护世界难题

地上的“数字良渚”活灵活现、千变万化。地下的良渚古城遗址,则从破土而出的那一刻开始就在与时间赛跑。

南方潮湿环境下,土体流失速度每年达到0.5毫米。渗水、侵蚀、微生物、人为破坏……每一个外界因素都在威胁着这些来自五千年前的珍贵遗产,也让土遗址保护成了一个世界性难题。

“国外的遗址以石质居多,像良渚古城这样的土遗址很少,相关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土遗址保护走在前列的是敦煌,但当地是风沙干旱环境,与良渚古城遗址面临的问题差别很大。”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文物保护团队负责人高海彦说。

面对困难,保护团队选择迎难而上。去年,全国首个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专业实验室在良渚建立。实验室与浙江大学、河海大学等合作,逐一攻克土遗址保护的技术难题。

在老虎岭遗址,一个巨大的白色“蛋壳”将良渚先民建立的水坝残址“扣”在了里面。这个保护壳内外,一系列水位计、红外高清相机、小型气象站等设备实时监测着这里的环境数据。

“此前,这处遗址一直面临渗水问题。现在,我们利用这些监测设备,再配合排水和喷淋系统,创造出了一个可随时控制变量的封闭环境,取得了良好效果。”顺着高海彦的指示,记者看到水坝上五千年前的草裹泥工艺痕迹至今依然清晰可见。

老虎岭的这个“保护壳”,解决了遗址渗水难题。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推出的“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则为整个保护区加装了一层无形的“数字保护壳”。

在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大屏上实时更新着空气湿度、游客热力分布等数据。这套系统连接着的,是600多个摄像头、5个无人机场,以及分布在各处的感应光缆、环境监测设备。

“整个遗址保护区占地达162平方公里,分布着316个遗址点、85处遗产要素。借助这套数智应用,五个人就能完成监测工作。”监测管理中心综合管理科副科长杨鑫说。

比如为了防盗挖,红外摄像头会在遗址周围设立虚拟周界,一旦有人形生物进入就会报警。如果有人在这里挖土,埋在土层里的光缆就会感应到震动,并提示监测人员。

再如灾害预警,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与地面传感器组成的“天—空—地”立体网络,系统可自动识别植被入侵、土壤湿度异常等风险。去年的一次暴雨前,数字化模型精准指导排水系统加固,避免了遗址遭受水毁。

经过多年升级完善,该应用累计巡查量已超38.7万人次,整合了46万余条研究数据,集考古、科研、保护、利用等功能于一体,成为良渚遗址保护的利器。

让文化历久弥新

数字产业开启良渚发展新篇章

从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至今,已过去了六个年头。随着“五千年中国看良渚”的金名片越擦越亮,这片古老的土地正迸发出新的活力。

距离良渚古城半小时车程,就是良渚新城。一字之差的两个地方,却仿佛穿越了五千年时光。输入关键词、选择风格、确定分镜模板……在位于良渚新城的杭州水母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仅用了90秒,就完成了一张漫画创作。这是该公司研发的全国首个AI漫画工具“触手AI”,已吸引全球300万创作者入驻,累计创作作品超2亿件,传播至60多个国家。

近年来,良渚新城大力发展以影视、游戏、动漫、直播、数字技术为主的数字文化产业,打造中国(良渚)数字文化社区。截至目前,社区招引企业超320家,其中上市企业1家、准独角兽企业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知识产权数量超万件,吸纳数字贸易产业从业人员近4000人。

对良渚和杭州来说,在做好良渚遗址的保护、利用基础上,如何有效传承良渚文化,为其赋予新时代的内涵,是续写申遗“后半篇文章”的要义所在。早在2022年,余杭就提出谋划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以良渚文化为龙头,将运河文化、径山文化、古镇文化、苕溪文化和现代数字文化等串珠成链。如今,随着众多文化地标、文化企业的集聚,这条大走廊正成为“杭州城市新中心”的精神高地。

从玉璧上精美的“鸟立高台”花纹,到屏幕上传遍世界的动漫形象,古老的良渚文化在现代数字技术的洗礼中历久弥新,五千年文明圣地的历史正开启新的篇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29 0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人民日报讯 夏日,漫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流水潺潺、鹿鸣呦呦。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年至4300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见
2023-07-26 19:20:00
...对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玉璧特别感兴趣,也想了解良渚文化。”这次中秋、国庆“双节”连休,林秋雨早早抢好飞机票,一下飞机就转乘开往余杭的亚运地铁,来到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
2023-10-05 07:44:00
...化比喻成一条连接着历史和未来的生生不息的河,那么,良渚就是这条历史长河中的美丽小洲,连接着过去,也连通着未来。从1936年年轻的考古人施昕更在这里发现黑陶片,到2019年第4
2024-05-13 15:33:00
城市解局: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 杭州余杭落子何意?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盛淑彦摄中新网杭州1月1日电(王逸飞 张煜欢)浙江杭州,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日前迎来一项新的使命。杭州市余杭区委十五届七次全体(扩
2023-01-01 18:03:00
...“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进入后申遗时代,良渚古城遗址的“展板”被逐渐补齐,瑶山遗址公园、老虎岭遗址公园等相继开放,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研究的新气象,在这片
2023-06-14 09:55:00
首期十大工程发布 杭州余杭区纵深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
...着一条璀璨的文化“玉带”。以被誉为“中华第一城”的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心,向西是传承千年的径山文化,往东是拥有两千年底蕴的大运河文化,玉带上还散落着良渚博物院、国家版本馆、瓶窑古
2023-12-14 20:13:00
观潮|亚运会火种在良渚采集,这里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
...火台举行。而本次杭州亚运会的火种,于2023年6月15日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采集,这里距离奥体中心只有38公里,恐怕是亚运历史上火种采集地和主火炬塔相距最近的一次。根据
2023-09-22 18:59:00
银杏黄时又逢君,11月1日,“良渚文化走进全国高校”——北京大学系列活动正式启动!通过一系列极具创新、丰富多样的年轻态、参与式主题活动,进一步擦亮“五千年中国看良渚”金名片。良渚
2024-11-04 13:47:00
杭州余杭发布“文明圣地 良渚有礼”文明实践品牌
...要内容和手段。12月15日,杭州余杭正式发布“文明圣地 良渚有礼”文明实践品牌,推动“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落地落实、入脑入心。“五千年前,良渚礼制初成。良渚先民在这里创造
2022-12-16 17:03: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两台到158台、5亩到20万亩|从一个农机合作社看毕节市农业机械化发展
秋收一到,找杜苏林得“追着农机跑”。历经几次跑空后,10月6日中午,记者终于在黔西市金碧镇新兰村的一块玉米地里见到了这位大忙人
2025-10-07 22:24:00
2025国缘V3济南国际网球公开赛盛大开幕 泉城再迎国际体育盛事
鲁网10月7日讯泉涌济南,盛事如约。10月5日,2025国缘V3济南国际网球公开赛在济南奥体中心网球馆正式启幕。作为济南市体育赛事版图中的重要一环
2025-10-07 15:42:00
大皖新闻讯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安徽省高速公路迎来出行高峰。为保障群众安全、便捷、舒心出行,省高速公路路政支队执法人员坚守一线
2025-10-07 15:50:00
金秋送爽,好礼如雨!邮储信用卡青岛分行气球雨惊喜派对引爆李沧万达
鲁网10月7日讯(记者 刘伊雪)金秋十月,双节同庆。10月6日,邮储银行青岛分行在李沧万达中庭打造的“周六5折 天天立减 气球雨惊喜派对”迎来高潮时刻
2025-10-07 16:17:00
平乡县入户慰问+志愿服务暖人心
河北新闻网讯(王雪峰、胡树栲、杨晓波)秋阳和煦,丹桂飘香。双节期间,平乡县委社会工作部携手平乡高盛老兵志愿服务队,带着满满的关怀与节日的祝福
2025-10-07 16:19:00
10月7日12时许,记者从高速长春分局获悉,受返程高峰影响,长春北(亚泰大街)收费站出口当前车流量极大,车辆通行缓慢,为避免耽误您的行程,提醒计划从此站驶出的司机朋友,及时调整路
2025-10-07 13:01:00
向海展新翼\
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外观设计充满闽南特色。从空中俯瞰,它的屋檐就像三重波浪形的飞檐,既像闽南传统的大厝,又像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鹭
2025-10-07 08:00:00
【厦门之美】一城月色映团圆
2025“厦门中山路·最美中秋月”活动中,“月兔呈祥·国庆同心”打卡展示美陈装置吸引市民游客争相合影。(记者 陈立新 摄)昨日18时22分
2025-10-07 08:00: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 王元晖)数据显示,假期前五日,全市重点景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3.7%,重点旅游街区游客量同比增长69
2025-10-07 08:00:00
省能源局近日公布第三季度新型储能项目库调整清单。新增入库项目中有3个项目在太原建设,不仅有助于解决能源消纳问题,也有利于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2025-10-07 06:22:00
10月5日,市城乡管理局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就节假日环境卫生保障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城六区、省综改示范区、市环卫中心
2025-10-07 06:53:00
情系国庆 月满中秋佳节情意浓,神州共欢庆。一场场以“党群同心、月圆情浓”为主题的中秋活动,在阳曲县高村乡各村党群服务中心
2025-10-07 06:54:00
记者走基层丨西藏阿里地区:同赏边关月 共话家国情
10月6日晚,河北省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中秋茶话联欢会在工作队驻地举行。图为援藏队员正在观看节目。 河北日报记者 赵瑞雪摄10月6日
2025-10-07 07:42:00
首批安全应急装备产业特色园区名单公布我省5家园区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入选园区在应急通信与指挥、工程抢险救援、矿山专用安全生产装备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河北日报讯(记者米彦泽)日前
2025-10-07 07:42:00
在沙河市白塔镇栾卸村,万亩林海层林尽染,景观水系潺潺流淌,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尽享乡村惬意慢时光。拍摄丨赵永辉、张智制作丨吴晓萌
2025-10-07 07: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