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简介西晋名臣张华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22:4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张华(公元231-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涿县)人,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父张平,曹魏渔阳郡太守。张华年幼丧父,家境清寒,孤贫无以自立,不得不为人牧羊为生。他并未因此自甘暴弃,向逆境屈服,而是自幼就注意自我修谨,博览群书,故“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他恪守封建道德礼法,为人豁达,“勇于赴义,笃于周急”,“造次必以礼度”。他气质深沉,“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彭城刘讷有“人伦鉴识”,曾见张华而感叹说:“张茂先我所不解。”

简介西晋名臣张华

曹魏后期,张华仍居乡未仕。当时门阀世族势力方兴,标榜门第阀阅的风气日强。张华因家族势力单薄,自幼孤贫,虽才华横溢,德行严谨,却一时未能见知于世。同时,他目睹了在曹马斗争中荣辱不定、诛黜无常的政治现状,又受到广为流传的玄学思想的影响,难免产生出愤世嫉俗的情绪。

名士陈留阮籍看过之后,赞扬张华可谓“王佐之才也!”张华由此声名鹊起。同郡大族名士曹魏吏部尚书卢钦见到张华后,十分器重他。同乡大族曹魏左光禄大夫、方城县侯刘放“亦夸其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张华。

张华在25岁左右时,被范阳郡太守鲜于嗣推荐为太常博士。吏部尚书卢钦在辅政的司马昭面前对张华倍加推崇,张华又转为佐著作郎,参与编撰国史。不久,张华迁长史,兼中书郎。他才识过人,思维敏捷,“朝议表奏,多见施用”,深得司马昭赏识,遂正式任命他为中书郎。

晋武帝禅代曹魏,转张华为黄门侍郎,封关内侯。张华接近皇帝,位居要冲,具有相当大的实权。他习于吏事,“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他史识渊博,“善谈史汉”,谙通封建典章制度。晋武帝曾问他汉代宫室制度和建章宫的千门万户,张华“应对如流,听者忘返。画地如图,左右属目”,使人大有亲临其境之感;他博通礼乐制度,亦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泰始五年(公元269年),晋武帝修定礼乐,命张华与太仆傅玄、中书监苟勖等人创作正旦行礼、王公上寿酒、食举乐歌,共十三篇,张华一人即写了《冬至初岁大会歌》、《宴会歌》、《命将出征歌》、《劳还师歌》、《宗亲会歌》、《正德舞歌》、《大豫舞歌》等八篇。诗歌采用四言或五言诗的形式,内容主要是盛誉司马氏功德、粉饰西晋太平盛世,宣扬皇道德教,虽音韵逗留曲折,诗句庄重典雅,但与《鹩鹪赋》相比,在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方面均不可同日而语。

但张华也创作出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他著《博物志》十篇。《博物志》闻见甚广,取材宏富,是张华渊博的知识、剪裁取舍材料的技巧和雄厚坚实的文学功底的集大成。只是《博物志》中因多载怪异,而在某些方面不那么切实可信。他还创作了一些四言和五言诗,流传至今的虽寥寥可数,但从中仍可窥见他的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宏大的政治抱负。在《杂诗》一首中,他慨叹“晷度随天运,四时互相承”,遂“伏枕终遥昔”,回顾了历代兴来隆替的历史,不由得“永思虑崇替,慨然独抚膺。”一个胸怀大志,希望建功立业,憧憬清明稳定的政治局面的政治家的形象,跃然纸上。在《情诗》二首中,张华用苍凉苦楚的伤感笔调,表达了与佳人离别后的闲愁哀怨的心情。“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不曾远离别,安知慕俦侣”等佳句,虽只是个人悲欢离合的抒发,却反映了他对爱情忠贞不贰的信念和情操。

张华所著的四言诗《励志诗》气宇不凡,颇具教益,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诗文带有一定的老庄思想色彩,同时又仍以儒家思想作为最高的行动准则。它对仗工整,又不枯燥无味;它引经据典,却不流于晦涩。诗文一开头的“大仪斡天,天回地游,四气鳞次,寒暑环同,星火既夕,忽焉素秋”几句,即让人感到“逝者如斯,曾无日夜”的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这种日与月与,茬苒代谢“的形势下该如何立身处世呢?他的回答是:懂尔庶士,胡宁自舍”应以儒家经典作为座右铭,即“先民有作,贻我高矩”用玄学思想安身立命,即“安心恬荡,栖志浮云。”他告诫人们不要“放心纵逸”而是要像耕耘南亩一样去修身修德,“力、来既勤,……必有丰殷”他用“水积成渊土积成山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川广自源,成人在始,累微以著,事物之理,墨牵之长,实累千里”等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只有矢志不渝,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辩证关系。他勉励人们要戒骄戒躁,做到“山不让尘,川不辞盈”用“若金受砺”和水滴石穿的精神,去“进德修业以隆德声”实现复礼终朝,天下归仁的政治抱负。《励志诗》是张华政治思想和哲学观完全成熟的标志。儒玄并用,以儒为主,是张华世界观的基础和核心。

在这种十分适应当时封建统治需要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张华在从政过程中披肝沥胆,政绩突出,不仅深受晋武帝赏识,而且亦博得朝野上下的好评,时人比之为子产。不久,40岁左右的张华就被擢为中书令,后加散骑常侍,成为西晋最高统治集团的成员。

张华在任中书令期间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促成并制定了伐吴大计,从而加快了南北统一的步伐。

咸宁初年(公元275年),距西晋代魏已有十年,距灭蜀也已过十二年。时西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缓和,边境战事不多,经多年休养生息,国力强盛,“大晋兵众,多于前世;资储器械,盛于往时”。而割据江南一隅之地的孙吴,则在暴郡孙皓的统治下,各种矛盾急剧激化。在孙皓毫无限制的横征暴敛下,“民力困穷,鬻卖儿子,调赋相仍,日以疲极”,“老幼饥寒,家户菜色”,可谓“将疑于朝,士困于野,无有保世之计,一定之心”(《晋书·羊祜传》)。西晋攻伐孙吴,取乱侮亡,统一全国的时机业已成熟。当时,镇守江汉地区的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荆州刺史羊枯上疏晋武帝,陈“宜当时定,以一四海”。晋武帝召集群臣朝议。司空、尚书令贾充、中书监苟勖和左卫将军冯紞等人“同共苦谏不可”,郡臣亦多附合,以当时关陇地区氐羌少数族屡叛,官军屡败为由,多不赞成羊祜的建议。只有张华据理力争,与羊枯、杜预共同主张立即伐吴。晋武帝虽“密有灭吴之计”,却因“朝议多违”而未做出伐吴的决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05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走进张华的世界,体会他的智慧、成就与悲情
...华以其广博的学识和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获得了司马炎(晋武帝)的赏识,成为朝中重臣。他主张节俭治国,反对奢侈之风,力图改革,推行科举制度,选拔贤才,以期振兴晋室。在张华的努力下,
2024-10-09 20:21:00
贾充反对伐吴,为何最后成了伐吴的统帅
...对峙,占不到丝毫便宜。在272年,吴国西陵督步阐叛变,晋武帝司马炎派羊祜率大军接应步阐。内有叛军,外有晋军,陆抗却顶住压力,不仅成功平叛,还以劣势兵力将羊祜击退。有陆抗在,吴
2023-05-19 17:03:00
中国皇帝的惧内之谜:晋惠帝与贾南风的故事
...郭淮。▲贾逵剧照贾充很会搞政治联姻,一个女儿嫁给了晋武帝的弟弟司马攸,另一个女儿就是贾南风。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贾充早早就为女儿打算起来,希望嫁入皇室,但有个问题,贾南风
2023-09-23 16:49:00
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敢说东吴是西晋的口中肉?
...一国大好江山给断送了。其实此种说法并不尽然,至少在晋武帝司马炎身上是不准确的,虽然他后期作风不甚检点,但是总体上来讲还是励精图治的,尤其在他登基最初的十年间,他勤政爱民,简朴
2023-05-14 17:50:00
历史上的张华到底是谁?
...名的谋士,此人颇有才略,而且还是张良的后裔,他辅佐晋武帝司马炎灭掉东吴,之后还一度担任辅政的职务。可是,在西晋动荡的政局中,他未能及时抽身,最终被人杀死。不过,此人可以算是司
2023-08-27 14:20:00
晋武帝司马炎为了让儿子顺利继位,为他扫除了哪些“障碍”
...左右,宣帝每器之”。祖父司马懿在世时对其甚为器重。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后,司马攸被封为齐王,协助司马炎统军治国。司马攸的口碑极佳,对父母长辈孝敬有加;在皇兄面前谦虚恭顺,遇事早请
2024-05-23 21:31:00
皇后贾南风的侄子贾谧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功真是了得。姑娘食髓知味,云雨数番后畅爽得不得,把晋武帝御赐给老爸的西域异香也偷出来赠送给韩小伙。贾充的僚属报称,说韩寿身上奇香扑鼻,经月不歇,贾充大惊,深知这种异香武帝只赐
2023-06-16 16:41:00
张华见证王朝兴起,他是如何成为晋朝的定海神针的?
...后起新秀,赶紧将他纳入自己的帐下。泰始元年(266),晋武帝司马炎受禅,建立西晋,张华因为劝进有功,拜为黄门侍郎,封爵关内侯。由于是皇帝近侍,张华有很多与司马炎相处的机会,“
2023-05-08 14:41:00
术士为吴主卜筮,羊祜以清德著名
...乞奋神断,毋误事机,臣不胜櫜鞬待命之至。这表呈上,晋武帝很为嘉纳,即召群臣会议进止。贾充、荀勖、冯紞力言未可,廷臣多同声附和,且言秦凉未平,不应有事东南。武帝因饬羊祜且缓进兵
2023-05-03 15:4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