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恩施日报
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 王昌银
小学科学有的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如果只用常规的实验验证解释,很难让学生直接观察到实验现象进而推断出结论,会冲淡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果在教学中对实验进行巧妙设计,化抽象为具体,就能紧紧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下面以《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为例加以讨论。
巧用材料,眼见为实。因为空气摸不着、看不到,教师可以用带盖无底塑料瓶竖直盖插入水中,然后缓慢拧开瓶盖,会观察到有气泡冒出,这就是空气,这样就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空气。这个实验,材料方便可取,简单的方式就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空气。
巧妙设计,化抽象为具体。笔者以在生活中常玩的吹气球游戏为例引入新课。多数学生是拿着气球吹气,笔者带来新玩法:把足够大的气球放在空玻璃瓶子里,向气球中注满滴了几滴红墨水的水,此时看到气球填满了玻璃瓶内的空间。再次重复实验:将气球捏瘪放入玻璃瓶中,用皮筋将气球在玻璃瓶口处扎紧,然后注水,会发现无论怎样注水都无法填满玻璃瓶内的空间。然后解开皮筋,发现注水气球又能填满玻璃瓶内的空间了。让学生分析这一现象:不能被注水是因为空气占据了一部分空间,由此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这样,能让学生直观看到实验现象,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更易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学以致用,在生活中探究。科学来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笔者鼓励学生灵活地将科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如用漏斗向纯净水桶内灌水时总是不顺利,桶内空气占据了空间,水要进入桶内,空气阻挡了水的进入。如果想要顺利灌水,就需要空气跑出来,此时可以在漏斗旁插入一根饮料管,让空气通过,就能较顺利地加水。用类似的方式调动学生运用所学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就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无处不在,并进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在课堂设计时,教师应做到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巧妙设计,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这样就会让学生的学习变得事半功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2 1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