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从“知识聚变”到“创新裂变”,浙大跨学科培养“会创造的人”
走进浙江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四轮驱动的小车正在五层货架前精准抓取饮料,这台斩获浙江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一等奖的购物机器人,只是基地正在“孵化”的近百台能“上天入地下海”的机器人中的一员。从垃圾分类到农业管理,从机甲格斗到深海探测,许多跨学科的才思火花正在机械、代码和电路里碰撞。
近日,记者来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走进“交叉会聚”一线,感受“教科人一体 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创业氛围,深入挖掘浙江大学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特色成果,解码在学科交叉会聚中创新育人的探索实践。
浙大学生设计的草莓采摘机器人正在工作
“人文+AI”,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
想知道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一生到过哪些地方?想获悉家乡有多少人被《全宋文》《全元文》等古籍收录以及他们的姓名?在浙江大学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学术地图发布平台”上,这一切都直观可见。
“我们聚焦数字人文研究,致力于古籍智能化、学术地图可视化和AI驱动的文史问答系统开发,通过‘文史大数据实验室’和三大平台(‘学术地图发布平台’‘智慧古籍平台’‘云四库智能问答’),将传统人文学术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浙江大学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徐永明教授介绍。
浙江大学强大的交叉学科背景为团队提供了关键支持,来自文学院的人文底蕴、计算机学院的技术实力、地科院的地理信息系统专长形成互补,使团队能高效整合OCR、知识图谱、大语言模型等前沿技术。
通过科技赋能,徐永明团队推动古籍资源“上线”,激活古籍文献“智慧”,让古籍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我们的创新在于用数字技术重新定义人文研究。”徐永明表示,“学术地图发布平台”让静态数据动态化,“智慧古籍平台”让古籍可读、可查、可交互,“云四库智能问答”让AI真正理解传统文化。这种‘数字+人文’的模式,不仅提升了研究效率,更开拓了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云四库智能问答系统如一位博闻强识的‘智能学究’,而智慧古籍平台同时为深度研究和古籍普及提供了强大支持,二者的有机结合极大提升研究效率。”“云四库智能问答覆盖了经典文献和前沿研究成果,它响应速度快,能即时提供专业参考,不仅帮助我们快速填补知识盲点,还启发我们的深度思考。”团队的学生纷纷表示有了技术加持,研究变得更加高效、更深刻。
徐永明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人文+大数据”的交叉研究,持续推动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表达。
以“知识聚变”激活“创新裂变”,解码拔尖人才成长方程式
戴上一副特别的耳机,就能缓解头痛,尽快入睡。“这款产品采用了迷走神经调控的技术,目前针对的适应症是睡眠障碍、偏头痛的辅助治疗。”未来脑律科技创始人薛耀介绍。
专注于闭环神经调控AI硬件领域,深圳未来脑律科技有限公司构建了全球领先的靶向闭环神经调控产品矩阵,还首创提出靶向闭环神经调控整体解决方案。
无论企业走得多远,公司创始人、浙大竺可桢学院2012届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院友薛耀始终坚定地认为,未来脑律科技的发展深度根植于浙大的创新生态与资源体系。一边依托母校交叉学科优势,将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于神经调控研发,一边组建跨学科人才梯队,形成以浙大校友为骨干的“科学家+工程师”协同创新集群,未来脑律科技在学科融汇间探索出了创新之路。“我们的产品矩阵是依靠机械电子、生物医学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而建成的。”薛耀说,这正是他在浙大竺院学会的如何用交叉学科的钥匙打开未知之门。
作为浙大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竺可桢学院办学40余年来,始终将创新基因的培育深度融入拔尖人才培养全周期,以“知识聚变”重构教育生态,以“创新裂变”释放人才势能,累计培养众多优秀科学家和企业家,包括100多名高层次人才、70余名上市公司、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实控人等。
其中,拼多多、光启科技、矽力杰、禾迈电子等28家上市公司,占浙大校友上市公司总数近十分之一;群核科技、Xreal、非夕科技等7家独角兽企业,占浙大校友独角兽企业总数超五分之一。
竺可桢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院将持续完善创新创业育人机制,打造“双创”育人生态,鼓励学生将所知所学转化为实用实干,以学科融合的“聚力”和实践应用的“动力”打出创新创业的“合力”,让“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
在“国之重器”中锻造卓越人才
如果说竺可桢学院是创新思维的孵化器,那么机械工程学院则是工程实践的“重工基地”。
学院优秀毕业生朱秋国,创立杭州六小龙之一“云深处科技”,在校期间多次荣获机器人领域竞赛奖项;学院优秀毕业生、苏州永沁泉智能设备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高庆,曾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多项荣誉;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唐威,曾获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第三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全国特等奖等荣誉,积累了充分的实践经验。
“在这里,我们不仅解决实验室里的问题,也思考现实产业的瓶颈。”唐威谈起自己的科研历程。“学校提供的多种实践平台上,我得以与全国高校的同学同台竞技、相互学习,这个过程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拓宽了我的科研视野。”唐威说,一次次实验、一场场比赛、一项项荣誉,都使他的科研能力飞速提升。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浙大机械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兵介绍,围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院提出并实施了以“创意激发-创新驱动-实践强化”为路径的培养体系。在学院的牵头和指导下,面向新工科的机械工程创新实践平台“考拉工作室”、支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方向学科竞赛与学生实践项目培育的“浙江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等相继成立。
“我们建有1000平方米可重组竞赛场地,支持校内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方向10多种比赛场景的搭建,还配置了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和CNC机床等设备,可满足学生日常零部件加工制作需求。”机械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朱新杰介绍。
基地全年无休,不仅为喜爱从事机器人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学生群体提供指导与支持,邀请企业知名专家讲授工业机器人应用、三维扫描等前沿技术,开设朋辈课堂请身边各类“大咖们”现身分享经验,还配有培训室、设备图书馆等功能区为学生提供场地支持与资源保障。全校的机器人爱好者汇聚于此,开启他们的“梦想之旅”。
从哲学社会科学到医工信交叉,从基础研究到国之重器铸造,从世界科技前沿到经济主战场,浙江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一体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主动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积极探索有组织科研的创新机制,以海纳江河的广博胸怀包容跨学科、跨链条的碰撞与会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展现出强大的创新策源活力,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努力发挥战略作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19 17: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