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干翻日韩巨头,终结中国“少屏”之痛,68岁他再次出手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5-07-10 20:39:00 来源:最华人
干翻日韩巨头,终结中国“少屏”之痛,68岁他再次出手

过去,中国科技圈流传着一句让人很憋屈的话,叫“缺芯少屏”,指的是中国在芯片和屏幕技术领域,存在着严重的薄弱环节。

如今,“少屏”已经很少有人提起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不再缺少屏幕了,甚至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屏幕出口国。

这一历史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离不开一个人长达20多年的布局,这个人就是王东升。

干翻日韩巨头,终结中国“少屏”之痛,68岁他再次出手

● 王东升

王东升被誉为“中国液晶产业之父”,是京东方的灵魂人物,他用27年的时间,将一个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打造成了世界级的科技巨头,实现了从“被卡脖子”到“全球领跑”的强势逆转。

从98英寸的超高清显示屏,到可弯曲的柔性屏幕,再到分辨率4032PPI的元宇宙VR设备,全世界每4台智能终端,就可能有1块屏幕来自京东方。

可以说,中国屏幕正在照亮世界。

而最近,一单IPO又让王东升重新回到了聚光灯下。

5月30日,王东升旗下奕斯伟计算,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该公司主营基于RISC-V架构的芯片与方案业务,若上市成功,将成为“RISC-V全球第一股”。

而在稍早前,王东升控制的另一家企业奕斯伟材料,也向科创板提交了招股书申请,目前正处于A股IPO进程中,该企业主营12英寸硅片的研发与制造。

搞完屏幕搞芯片,今年已经68岁的王东升,大概是想把中国高端制造业的“缺芯少屏”之痛,全解决了。

他说:“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界的老兵,我理应在芯的方面做点贡献。”

01 接了个“烂摊子”

关注过电视机市场的小伙伴,大概都知道过去的液晶电视卖得很贵。

以2008年为例,一台70英寸的液晶电视要卖到七八万元,可如今,同样尺寸的液晶电视2000元左右就能买到。

惊人的价格下跌背后,除了技术的进步,另一个原因就是国产的替代,荡平了进口液晶面板几倍几十倍的溢价。

打破日韩垄断、夺回定价权,是中国液晶产业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王东升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干翻日韩巨头,终结中国“少屏”之痛,68岁他再次出手

● 年轻时的王东升

王东升是浙江东阳人,出生于1957年,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他就读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财务专业,作为10名优秀毕业生之一,被分配到北京电子管厂工作。

北京电子管厂又叫774厂,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厂。

干翻日韩巨头,终结中国“少屏”之痛,68岁他再次出手

● 北京电子管厂厂区全貌

王东升踏实肯干,他虽然干的是财务,但每天也要跟着老师傅们下车间干活,拉单晶、制钨丝、烧玻璃,在师傅们的指点下,技术水平突飞猛进。

他24岁进厂,用7年时间,从财务处的一名小职员,一路升到了副总会计师,成为中层以上领导中最年轻的一位。

只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电子管被集成电路大规模替代,北京电子管厂逐渐落后于时代,再加上机构臃肿、转型困难等原因,企业陷入了连年亏损的境地。

最困难的时候,资产负债率高达98%,整个厂几乎全是债。

工资连续11个月发不出来,原材料都没钱买;年轻员工跑到商场当售货员;老员工没条件,只能等菜市场收摊后捡白菜帮过日子。

王东升作为财务处的领导,深知厂子倒闭是迟早的事,他找好了下家,准备到中信旗下一家公司当副总。

就在这个时候,上级的任命书到了,让王东升担任厂长。

王东升自然不愿接这个烂摊子,有人劝他留下来,他反问一句:“我凭什么留下来?”

对方红着眼说:“就凭让我们的师傅不再去捡白菜帮子……”

这句话对王东升的触动非常大,想到老师傅们长期以来对他的照顾,他的心一下子软了,就这样留了下来。

02 站在月球看地球

王东升向上级领导争取了5个条件,这5个条件,即使放到现在也颇具参考意义。一、对厂子进行股份制改造,以适应市场经济;二、包括厂长在内,取消官本位和国企等级制度,向职业经理人过渡;三、不能总是开会浪费时间,把精力用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上;四、鼓励出国考察,学习先进技术,了解行业动态;五、落实厂长负责制,厂长全权负责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事务,拥有人事任免、机构设置等决定权。

这些条件,在当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上级领导“死马当成活马医”,全都同意了。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王东升开始了大张旗鼓的改革。

他号召职工出资入股,为企业续上现金流。虽然职工们都不容易,但大家为了拯救企业,再加上看出来王东升是真的在拼命做事,很多人还是入了股。

1万多名职工中,入股的有2600多名,共募得670万元,这笔钱成了企业重启的资本。

以职工出资为职工股、以工厂经营性资产为国有股,再加上银行的债转股,北京电子管厂由此变成了混合所有制,并更名为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就是后来的#京东方。

干翻日韩巨头,终结中国“少屏”之痛,68岁他再次出手

现在看来,股份制改革是京东方起死回生最关键的一步,它让大量职工成了股东,将职工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人人干劲十足。

仅一年,公司便实现了盈利。

王东升的逆挽狂澜,开创了亏损企业股份制改造后实现盈利的先河,也为诸多同样处于困境的企业打了个很好的样板。

员工们上下一心,他们开始相信,跟着王东升真的有肉吃。

干翻日韩巨头,终结中国“少屏”之痛,68岁他再次出手

● 京东方创立时个人股票首发式

解决了短期的吃饭问题后,王东升开始着眼于中长期的发展问题,他注意到,公司的前景其实并不乐观。

那个时候,公司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彩色显像管相关业务,用于制造彩色电视机。但该技术已经暴露了缺陷,如能耗高、画质差、体积笨重等,急需找到下一代技术方向。

干翻日韩巨头,终结中国“少屏”之痛,68岁他再次出手

● 过去的彩色电视机

他在国际市场上转了一圈,觉得至少有三种技术具备潜力:

一个是等离子显示,一个是液晶显示,还有一个是场致发光显示。

三种显示技术的路线是不同的:等离子是真空电子技术,液晶是半导体技术,场致发光则是真空微电子技术。

这些技术到底哪个才是未来的方向?王东升研究了很长时间。

厂里一位老专家给王东升提了个醒,他指出了两个重要的方法论:

一个是从空间的维度,要站在月球看地球,系统全面地看,不要专注于局部;另一个是从时间的维度,上下看一百年,视野就开阔了。

听了老师傅的话,王东升豁然开朗。他发现,从爱迪生发明灯泡,到电子管的应用,再到半导体的崛起,整个电子工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个半导体技术取代真空技术的过程。

于是,他重金押注液晶显示。

03 国际巨头的联合围剿

事实证明,选对方向就是成功的一半,王东升的前瞻性,让京东方少走了不少弯路。

而很多企业甚至一些国际大厂,由于判断错误,在这场角逐中被淘汰。

王东升选定液晶方向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获取技术。

当时,液晶技术被日本和韩国垄断,国内是空白,如果按部就班从零开始,等做出来黄花菜都凉了。

王东升想过合资,但以往的经验告诉他,合资合不来真正的技术。

另一条路就是收购——这条路听起来并不是那么舒服,但对当时的京东方而言,无疑是一条快速切入市场、追赶国际主流的捷径。

王东升曾与某日企谈过想要收购对方的液晶业务,对方正遭遇困难,表达了出售的意愿,然而报到母公司董事会时,有个日本老爷子痛哭流涕地说:“不能卖,即使不得不卖也不能卖给中国人!”谈判就此终止。

突破口出现在韩国。

2002年,韩国现代旗下HYDIS公司因经营不善,无力在液晶面板领域继续氪金。

王东升果断出手,以3.8亿美元,拿下了对方的液晶业务,经过一系列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掌握了液晶显示技术。

2005年1月,京东方首条5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生产线在北京落成,结束了中国无液晶显示屏的历史。

干翻日韩巨头,终结中国“少屏”之痛,68岁他再次出手

● 京东方生产线内景

但挑战才刚刚开始。

以韩国三星为首的国际巨头们,当然不想失去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开始操纵市场液晶面板价格,对这个“后起之秀”发起联合绞杀。

再加上市场周期性下行,刚进场的京东方,根本玩不过这些老牌资本。

京东方5代线刚动工时,市面上的17英寸液晶面板300美元一块,但到了投产,已经跌成了150美元一块,价格直接腰斩。

京东方第一年就亏了16个亿,第二年又继续亏了17个亿。

那是王东升最艰难的一段岁月,连续的巨额亏损,让公司内外交困,有人骂京东方是“国之蛀虫”,骂王东升“是在拿着中国人的钱便宜洋人”。

王东升一夜白头,那个下午,他站在5代线的厂房顶上徘徊了两个小时,他觉得很委屈:

“我做的本来是好事,对国家民族都好,为什么不同人的想法就这么不一样?”

04 杀出重围,领跑世界

关键时刻,国家出手了。

国家很清楚,液晶工业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日韩公司也是赚几年赔几年、跌跌撞撞一路走过来的。

发改委的一位领导直言不讳地告诉王东升:“这个项目如果成功了,国家记你们一功;哪怕失败了,我也要支持你们!”

于是,为了给京东方解决资金问题,国内9家银行联手,向京东方提供了7.4亿美元贷款,以及1.4亿元资金补助。

王东升被国家托举着,一边带领京东方在市场上硬抗国际巨头,一边大力搞研发。

2007年,京东方实现营收111.7亿元,净利润7个亿,从巨头的围堵中撕开了一道缺口。

干翻日韩巨头,终结中国“少屏”之痛,68岁他再次出手

缓过来一口气后,京东方开始联合各地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布局和建设。

2008年3月,京东方第二条TFT-LCD生产线在成都开建,专攻小尺寸液晶屏,应用于移动终端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笔记本等;

2009年4月,京东方6代线落户合肥,专为37英寸以下液晶显示器和电视供货;

同年8月,京东方8.5代线在北京亦庄开发区破土动工,于2011年投产,结束了我国55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屏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这项工程,打破了业内关于“中国人搞不出高世代线”的论调,也标志着日韩对京东方的技术封锁彻底土崩瓦解。

此后,京东方又陆续建设了鄂尔多斯5.5代AMOLED生产线、重庆8.5代TFT-LCD生产线、福州8.5代TFT-LCD生产线等,以及目前全球最高世代线之一——合肥10.5代TFT-LCD生产线,专门制造65英寸以上超大尺寸超高清液晶显示屏。

干翻日韩巨头,终结中国“少屏”之痛,68岁他再次出手

● 位于合肥的京东方10.5代TFT-LCD生产线

2013年,京东方出货量全球第五,正式跻身国际主流供应商之列。

2018年,京东方以5430万片电视屏幕出货量,超越韩国三星和LG,居全球第一。

从跟跑到领跑,京东方用了足足16年,王东升熬白了头发,但液晶技术和液晶产业的根,已深深地扎在国内。

05 成功的“诀窍”

京东方能从国际巨头们的围堵中杀出重围,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也离不开王东升对研发的重视。

京东方连续多年研发费用超过100亿元,光2018年就申请了958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90%。

而截至目前,其累计自主专利申请数量已超10万件,覆盖北美、欧洲、日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巨额的投入,换回了源源不断技术和市场。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随处可见京东方的身影。

雪花型的主火炬台,以及全球最大的8K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均由京东方打造。它以一帧帧绝美的画面,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式的科技与浪漫。

干翻日韩巨头,终结中国“少屏”之痛,68岁他再次出手

●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2024年,搭载京东方柔性OLED显示屏的华为Mate XT横空出世,这部世界首款三折叠手机,改变了人们对屏幕的认知,也带给了全球消费者极大的惊艳和震撼。

干翻日韩巨头,终结中国“少屏”之痛,68岁他再次出手

● 华为“三折叠”采用京东方柔性屏幕

过去的2024年,京东方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等五大领域,液晶显示屏出货量均居全球第一。

这一连串的第一,换回的不只是大量的真金白银,也代表着中国液晶产业,对全球技术话语权的终极夺权。

06 “芯”的征程

当京东方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后,2019年,62岁的王东升正式卸任董事长一职。

人们以为他要安享晚年,不料他转头杀入了芯片领域。

时间节点很微妙,正值中兴受美国“制裁”,紧接着华为、大疆、海康等一众中国企业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

当时的科技圈人人自危,却也让无数国人幡然醒悟:科技上,中国必须独立自主!

干翻日韩巨头,终结中国“少屏”之痛,68岁他再次出手

● 王东升

王东升实控的奕斯伟集团,核心业务涵盖硅材料、芯片与方案、生态链开发等几大板块。

其中奕斯伟材料主要从事12英寸半导体级硅片的研发制造。

硅材料在半导体行业中处于战略地位,是制造芯片的“地基”,然而国内半导体级硅片产能主要集中在8英寸及以下。12英寸作为主流尺寸,绝大部分仍依赖进口。

这也是王东升选择这条赛道的原因。

干翻日韩巨头,终结中国“少屏”之痛,68岁他再次出手

● 奕斯伟生产的12英寸硅片

而集团旗下另一家企业奕斯伟计算,则主营基于RISC-V架构的芯片与方案业务。

所谓RISC-V,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x86和ARM的指令集架构,被认为更适合AI时代的高算力需求。

如果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已经在电脑端和手机端建起了x86和ARM两座高耸入云的写字楼,无数的企业租住在这两座写字楼内;那么现在的RISC-V,就是正在建起的第三座写字楼。

听起来很难,甚至有些不可思议,但王东升正在做的就是这个事儿。

从未考虑过失败后的“晚节不保”,他说:“我们赌的不是技术,是未来。”

从屏幕到芯片,年近古稀的王东升,正开启着他的第二征程,为中国的半导体事业添砖加瓦,努力重现着当年京东方的逆袭与蜕变。

正如当年他带领新东方打破国外垄断一样,如今,他亦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产业报国的决心。

当年京东方盈利后,公司账上曾有30亿巨资,有人劝王东升投资房地产,说这样可以让京东方暴富。

王东升非常愤怒地说:“我们是搞工业起家的,如果连我们都去做房地产,还有谁会来搞工业呢?”毫不犹豫地将资金投注在5代线的建设上。

如果当初进军房地产,如今的中国可能又多了一家地产巨头,但屏幕之痛,势必要亿万中国消费者来埋单。

商人逐利,但企业家重义,王东升显然属于后者。

他致力于科技与工业,将濒临倒闭的工厂发展成力抗三星、LG的屏幕巨头,成为国内高端制造业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

中国科技的崛起,需要这样的执着与坚守。

芯片产业比屏幕产业更加复杂,但越是卡脖子的领域,越需要有人去突破。

这位电子信息产业界的老兵,正用毕生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为中国半导体事业开辟新的道路,也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自立自强,书写新的篇章。文/牧龙闲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10 23: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240亿巨头IPO,王东升能否再创“芯奇迹”
...,一颗芯,缺芯少屏曾经是国内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痛点,京东方的出现,解决了中国少屏的难题。在京东方崛起成为全球半导体显示屏龙头后,背后的那个男人王东升转身投向了芯片领域,决心要干
2024-12-29 18:17:00
临港新片区:全球首个RISC-V车路云协同1.0验证示范系统发布
...被誉为“中国半导体显示产业之父”,其于1993年创立的京东方现为全球显示领域巨头。2019年,从京东方功成身退的王东升,应邀加入北京奕斯伟科技,在集成电路领域开启二次创业。王
2024-08-10 23:19:00
国产芯被推上C位之年:资本风口泥沙俱下,吹尽“泡沫”始到金
...领投,成为今年单笔最为吸金的半导体初创企业。这家由京东方创始人、前董事长王东升创办的企业,主要提供显示器件、人工智能、车联网、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芯片解决方案,目前已有多个应用
2024-03-25 08:00:00
苦战三十年,国产屏总算追上三星?
...幕,甚至成为宣传的焦点。就比如,华为 mate50 用的就是京东方和维信诺的柔性 OLED 屏;荣耀 X40 用的是天马和维信诺的 OLED 曲面屏
2023-02-28 10:34:00
国产屏幕厂商有望成为苹果microled屏幕供应商
...果AppleVisionPro的MicroLED屏幕供应商,并且是两家,分别是京东方(BOE)和视涯科技(SeeYA)
2024-01-07 16:43:00
国产彩电打得过日韩系彩电么?
...友说,国产屏幕厂商打来打去,最终好像也不赚钱,比如京东方、TCL华星光电,投了几千亿,建立了生产线,但利润一直低的可怜。事实上,我们不能只从屏幕本身来看这个问题,国产彩电就是
2023-07-11 06:48:00
京东方等国产屏幕四巨头联手对三星显示发起专利无效宣告
IT之家 6 月 19 日消息,据 The Elec 报道,京东方、TCL 华星、维信诺、天马微等四家中国面板企业在美国对三星显示提起专利无效审判
2023-06-20 13:24:00
高层换血,巨头厮杀,2023电商“变天”
...价抢夺海外消费市场,到全托管争夺跨境商家,2023年,中国电商企业出海的战争已经蔓延至电商物流的全链路。“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电商企业的平台战略一直处在变化之中,不管是高层人
2023-12-24 22:09:00
国产屏幕出息了,LCD时代彻底终结
...国产屏幕厂商真是出息了,小米携手华星光电,华为力推京东方,两家厂商在高端屏幕领域都取得新突破。当下,部分厂商不仅在国内取得优异表现,甚至获得苹果青睐打入“果链”,外媒称iPh
2023-08-21 22:17: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可梦AI开放测试获首批企业盛赞!“短剧男频标杆”的蜜糖网络实力入驻,共启AI短剧工业化新篇
短剧行业全流程智能平台可梦AI正式开启企业测试通道,凭借“真AI驱动全链路、需求响应极速、企业服务定制化”的核心优势,迅速赢得首批入驻企业的高度认可
2025-11-04 13:50:00
CFCA安心诉存证服务,融资租赁行业的电子证据守护者
目前,融资租赁行业正在快速向数字化转型迈进,行业内线上业务的繁荣发展,使得电子数据在交易出现司法纠纷时所起到的作用愈发重要
2025-11-04 13:51:00
当年轻人开始在夏天“进补”,巨量星图如何用一场计划“养”出多个品牌破圈增长
当养生成为这届年轻人的日常,一边熬夜一边搜索“祛湿攻略”,左手冰美式右手胶原蛋白,已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对于大健康品牌来说
2025-11-04 13:52:00
平台化协同·场景为先--中叉网对话安庆联动属具公司的高质量跃迁
2025年8月上旬,“合力改变物流搬运方式--合力•中叉网 | 2025中国叉车和移动机器人高质量发展万里行”再次走进安徽叉车集团旗下的安庆联动属具股份有限公司
2025-11-04 13:52:00
智造能力的跃升,正在成为中国品牌突破创新的底气
智造能力的跃升,正在从结构上打破「高端化」市场格局。以厨电市场为例,以往在单价8万元/㎡以上住宅项目中,进口厨电占比高达78%
2025-11-04 08:12:00
畅通京津冀算力“高速路”!河北大力推进京津冀三地网络协同、服务协同、算力资源协同
河北大力推进京津冀三地网络协同、服务协同、算力资源协同畅通京津冀算力“高速路”10月17日,在2025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
2025-11-04 08:12: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李晓平)近日,省工信厅公布省级人工智能硬件优质产品名单,全省18个入选产品中,厦门独占8席,包括瑞为
2025-11-04 08:38:00
在生成式AI重构流量分配格局的2025年,中国GEO服务商市场已形成清晰的三大梯队。据《2025中国生成式AI搜索生态白皮书》数据显示
2025-11-04 08:49:00
在生成式AI重构流量分配规则的2025年,企业面临着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同样是GEO服务,不同服务商带来的商业回报差距能高达300%以上
2025-11-04 08:50: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吴燕如 李晓平)我市再添人工智能新型孵化载体——10月31日,位于数字立方大厦的思明未来科技园正式揭牌运营
2025-11-04 09:10:00
大皖新闻讯 11月4日,星巴克咖啡公司宣布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2025-11-04 09:31:00
在远程操控下,焦炉“四大车”(装煤车、推焦车、拦焦车、熄焦车)有条不紊地进行作业;通过设备预测性维护系统,设备的早期故障得到智能诊断……在河北新兴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兴能源科技公司”)
2025-11-04 09:01:00
“产业炬光灯”聚焦厦企笃正新能源 紧跟市场谋创新
“产业炬光灯”聚焦笃正新能源。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林露虹)把阳光“存”起来,变成随时可用的电能。厦门企业笃正新能源在离网光伏储能领域持续深耕
2025-11-04 08:07:00
需求释放结构升级,消费市场涌动“焕新”潮
“还有咖啡节”在玄武湖公园打造了时尚潮流集市,吸引许多市民前来消费打卡,在明媚秋光中度过惬意周末。 通讯员 常成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今日关注数字4
2025-11-04 07:41:00
机器人“派上用场”,课堂知识接轨产业需求
105支高校战队在宁角逐“埃斯顿杯”——机器人“派上用场”,课堂知识接轨产业需求机器人正在进行自主抓取挑战︐参赛选手紧张调试
2025-11-04 07: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