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农村大众报
农业生产一线需要更多“新质人才”
农村大众报评论员孙甲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就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它在农业上的体现并不陌生。如今,不少智能化的技术已被广泛应用,比如畜禽养殖中的监测传感器、农场中的无人驾驶系统等,这些科技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在一些实际应用的场景中,智能设备虽然用上了,可种植、养殖指标却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
目前,在农业一线生产环节,普遍存在员工老龄化现象。有一些年龄偏大的工人知识体系相对陈旧,延续了经验主义的固有思维,无法让智能化设施更好地服务生产。还有一些涉农企业虽然引进了高端设备,但由于缺乏高层次人才,工人对使用技术研究不精,缺少创新思维,做不到物尽其用。
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同时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农业生产一线,新质技术的创新、掌握和使用,都需要更多“新质人才”。
农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要健全培训培养机制,对生产一线的工人及时“充电”,引导他们摒弃陈旧思维,精进实操能力。农业从业者也要主动接受教育,拓宽眼界和思维,尽快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在农业领域,从“小白”晋升“大拿”,通常要耗费相对较长的培养周期。例如,从一名畜牧兽医毕业生到优秀的技术场长,要经历至少3年的培养。因此,在高层次人才紧缺的现状下,政府和用人单位要搭建好引才留才的桥梁,完善人才成长机制和人才管理制度,设立多方面人才关怀和补贴政策,让更多技术型人才愿意留下,人尽其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9 17: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