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芜湖日报
在繁昌区平铺镇,说起曹晶晶的名字,周边农户都不陌生——
他不仅是远近闻名的“全省粮食生产大户”,创建米业公司,发起了农机和烘干合作社;更是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领头雁”,是“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是当年全省第一批尝试土地流转的大户,是如今繁昌区首个自主探索数字化粮食生产加工的企业家……
7月中旬,记者来到曹晶晶的农业数字展厅。正远程遥控给庄稼浇水的黑黝黝的汉子打开话匣,向记者讲述起他在乡村振兴浪潮中的故事……
“领头雁”乡村振兴一线显身手
采访前得知曹晶晶近年来发力方向是智慧化种田,想象过他肯定早已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但进入智慧农业数字中心,眼前的“反差感”让记者惊讶了一番。今年45岁的曹晶晶透着一股庄稼人的朴实,坐在智能终端前“云种田”,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远程查看十多公里外田块的土壤湿度、庄稼病虫害等情况……
“我就喜欢农业、喜欢做田,喜欢尝试新东西。”曹晶晶说起自己的经历,他2006年回家乡从事农业至今,一直在积极拥抱现代农业,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和新经营方式,无论是15年前土地流转,还是几年前使用无人机打药田管,他都是首批尝试、“首个吃螃蟹”的人。
2021年,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全面吹响,勇作“领头雁”的曹晶晶新动作自然更多更大:2021年,他新增两条粮食自动烘干生产线,一次性可烘500多吨粮食;2022年,他添加8台无人插秧机,农业机械化程度更高;去年,繁昌区首个企业自主建设的粮食生产数字化中心投入使用,他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应用到农业中;今年,他又投入了1000万元,正在建设全市首家单体超万平方米玻璃温室智能大棚(一期),9月建成后预计可一次性育秧5000亩……
多年来,曹晶晶一直这样在乡村振兴中“冲在最前”,起到了“头雁领航、雁阵齐飞”的作用。他创建了宏庆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宏庆农业机械作业专业合作社等,引导周边农户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与繁昌区农业乡镇和周边农户签订了5万亩原料供应合同,带动农户3500户,户均增收达500元;2022年烘干粮食2万吨,解决了种田大户因粮食集中收获无法晾晒而造成粮食腐烂变质的问题;机插秧6000余亩,有效地降低了周边农户的劳动强度,节省用工成本。
“农业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这是顺应未来的一种必然趋势。我在尝试,等积累经验后,我会推广出去,带领更多人发展智慧农业。”曹晶晶坦言,他期盼有一天,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会爱上这个行业。“我儿子今年大学毕业,在我的鼓励下回村了,帮我一起发展农业。”曹晶晶说,这片土地需要更多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
精准“解渴”人才需求
曹晶晶这个“领头雁”,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他一直处于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
“这么说吧,我一路走来,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他们帮忙。”曹晶晶口中的他们,指的是当地农业部门。近年来,为扶持曹晶晶这样的乡村振兴人才,当地政府在土地申请、项目发展方面,一直给予大力的优惠和帮助。“上个月初,我的智能化育秧大棚项目启动,我有点急,就找到他们,仅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相关的一系列手续就审核完毕……”曹晶晶说,在乡村大施所能的过程中,他总能得到这样的支持,这让他一直很有获得感。
“领头雁”施展才华的背后,各类政策的激励少不了。采访中,曹晶晶现场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细数他享受到的各类政策支持:“智慧农业数字中心,我享受到了总投入30%、近70万的政策补贴。”“购置无人插秧机,每台原价16万元,去掉国家和市区各级补贴后,每台我就花了6.5万元。”“新的育秧大棚,一亩秧苗我能享受5000元的区补贴。”“我儿子作为大学生回村,也享受到一万多元的人才补贴。”曹晶晶告诉记者,繁昌对于乡村振兴人才的各种激励政策力度一直都很大,“是实打实的好”。
除了真金白银,这些年的发展中,曹晶晶还有一大需求便是“充电学习”。“科技农业发展迅速,新东西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需要不断交流学习。”针对这一需求,记者了解到,繁昌区农业农村局不断深化院校合作,搭建校企平台,培育乡村人才,开展农技人员能力培训。每年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机械化培训等,曹晶晶都不会错过。此外,当地政府多次深入企业,掌握他在农业新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诉求,积极做好乡村人才服务工作。
绘制乡村人才“振兴图”
在广阔的乡村大地上,曹晶晶这样的“领头雁”故事还有很多。在其背后,是我市各级政府全力以赴做好新时代乡村人才工作。
记者从繁昌区人社局了解到,为推动各类人才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该区在“选、育、留”三方面发力:
为吸引大学生人才扎根乡村,繁昌区出台《关于支持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引育的二十六条措施》等政策,支持青年人才来繁、繁昌籍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出台《繁昌区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办法》,实现全区74个行政村、涉农社区特派员全覆盖,引导医疗、教育、农业等领域人才服务乡村,每年招录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特定岗位、三支一扶等教育、卫生各类人才50人左右;培育选拔乡村人才方面,该区积极开展农民工和新型农民技能培训,每年培育特色农业产业人才200人左右,开展农村电商知识培训2000人次左右,为4000名左右农民工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开展植保无人机等系列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奔赴农村一线,举办“乡村振兴群英汇”之“驻村这一年”擂台比武大赛等活动;为增强人才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该区积极宣传落实“紫云英人才计划”,并推荐乡村人才参加“繁昌英才”等表彰……
记者了解到,为绘制乡村人才“振兴图”,去年以来,我市建设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创新举措不断:
广大基层干部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为激发乡村干部创优争先,芜湖积极探索“振兴讲堂”“振兴实训”“振兴擂台”等形式,通过授课培训、实践锻炼、擂台比武等方式,有效提升基层干部在乡村发展、建设、治理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去年以来,全市共有4600多名村“两委”干部、930多名后备干部参加各项培训。2022年共开展“擂台比武”预、决赛32期,492名村干部“晒绩大比拼”。继村书记打擂台之后,不久前,我市又推出乡镇党委书记打擂台活动,优秀乡镇最高可获得180万元奖励。
田间地头活跃着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是乡村振兴带头人。为把这类人才选拔出来,不久前我市首次启动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工作,打破学历、奖项、论文等“硬指标”,面向长期扎根基层、从事适度规模生产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企业经营主体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人员、农村手工艺者、民间艺人、技术能手等。通过面对乡村人才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1 06: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